中國文明考古之秦始皇陵兵馬俑

搬磚泱夏 2024-04-17 19:21:52

秦始皇陵兵馬俑

位置:中國陝西省西安市臨潼

年代: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8年

點評:中國最大的古代軍事博物館

打井挖出"秦人"

1974年春,嚴重的旱情威脅著八百裏秦川。返青的麥苗在幹渴的折磨下趴伏在大地上。這片黃土地迫切需要水的滋潤。虔誠的祈禱並沒有感動上蒼。坐落在骊山腳下的西楊村也不例外。幹旱更加深了村民們對麥苗的關愛、對水的渴望。

夕陽的余晖籠罩著村南的柿樹園,折射出令人心焦的光。奔走了一下午的西楊村生産隊長站在林園一角的西崖畔上,望著這片只長樹木、不長莊稼的荒灘,猶豫不決。夕陽西下,小鳥跳動著在樹林中尋找棲身之處。生産隊長終于下定決心,用笨重的镢頭在腳下劃了一個圈,確定了打井的位置。

1974年3月29日清晨,西楊村的6個青壯年揮動大镢開始挖井。這天下午2點左右,秦始皇陵兵馬俑的第一塊陶片被西楊村的打井青年挖了出來。令人遺憾的是,陶片並沒有引起因幹旱而急紅了眼的農民的重視,他們對水的渴望超過了一切。青壯年的镢頭接二連三地向這支地下軍隊劈去。一塊塊頭顱骨骼、一截截殘肢、一根根斷腿相繼露出,大家終于注意了。

當一件陶俑的身子剛剛被抛入荒灘,井下忽然又發出一聲惶恐的驚呼:“瓦神爺!”衆人又一次隨聲圍過來,又幾乎同時瞪大了眼睛,臉上的表情有了明顯的變化,肌肉在緊張中急驟收縮起來。

西楊村發現“瓦神爺”的消息很快就被縣文化館的人知道了。文化館的人組織社員在井的周圍挖了一個大坑,結果發現了更多的陶俑。當時回家探親的新華社記者蔺安穩恰巧得知了此事。就寫了一篇專門的報道,交給了《人民日報》編輯部。該文章發表以後引起了周總理的高度重視,他做出批示,要求組建考古隊進行發掘。

1975年7月,經過一年的發掘,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終于再現了兩千年前的壯觀場面。這個陪葬坑呈長方形,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面積達1.4萬余平方米,四面各有5個斜坡門道,東面爲正門;坑的四周環繞著長廊,四面長廊間有9條長達184米的東西過洞,過洞之間用夯土牆隔開,過洞之中整齊排列著6000多個與真人大小相同的陶質兵馬俑。不久,考古隊又在一號坑東北側約20多米處,發現了一個兵馬俑坑,他們將此坑編爲“二號坑”。這是一個平面略如曲尺,面積約6000余平方米的俑坑,內有戰車89乘、駕車陶馬356匹、騎兵鞍馬116匹、各類武士俑約1000余尊。整個俑坑分爲4個軍陣:持弓弩兵俑方陣、戰車方陣、車兵和步兵長方陣和騎兵方陣。

1976年5月,在一號坑的西北側又發現了一個兵馬俑坑,他們將此坑編爲“三號坑”。此坑面積僅500余平方米,但形制和內容奇特,平面呈“凹”字形,東邊爲一條斜坡門道,與門道相對的是一間車馬房,兩側各有一條東西向廂房,車馬房內有本質戰車1乘,車前駕有陶馬4匹,車後有武士俑1個;南廂房內有铠甲俑42個,北廂房內有铠甲俑22個。這看來像是一個指揮部。後來還勘探出一個“四號坑”,但由于這個坑尚未完全建成便被廢棄,因此一般都不論及。

至此,秦兵馬俑的神秘面紗終于被揭開。陣容龐大、氣勢宏偉的秦兵馬俑軍陣,充分顯示了當年秦軍橫掃天下的赫赫軍威。“秦人”軍陣在地下沉寂了兩千年之後,終于在關中農民的鐵镢下重現昔日光輝。

氣勢恢宏的秦代文化

1978年,時任法國總理的希拉克參觀完兵馬俑後感歎道:“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過埃及;不看秦俑坑,不算真正到過中國。世界上原有七大奇迹,秦俑的發現,可以說是第八大奇迹了。”1986年10月17日,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參觀兵馬俑時說:“真是氣壯山河。秦始皇這個人氣魄不小。”盧森堡大公來參觀秦兵馬俑時,一走進展覽大廳,便贊歎道:“這些藝術珍品達到了非凡的水平,表現了中國人民非凡的天才,世界人民將在這裏受到鼓舞。”可見,秦始皇陵兵馬俑成爲世界第八奇迹乃實至名歸。

秦始皇陵兵馬俑形體高大,比例勻稱,形象生動,神態逼真,是我國古代的藝術寶庫,是秦代寫實藝術的完美體現,爲研究秦代的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和藝術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秦始皇陵兵馬俑之所以能成爲“世界第八大奇迹”不僅僅在于其龐大的陣容、恢宏的氣勢,其燒制工藝、雕塑水平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高大的兵馬俑重300千克至500千克,燒制溫度在900℃至1200℃左右,曆經兩千多年歲月之後,這些陶俑、陶馬無一 件出現裂紋和變形當今的工藝師們曾想複制一匹陶馬,卻一直沒有成功。以往人們談及世界古代雕塑藝術史,希臘羅馬便是坐標、裏程碑,古代東方的雕塑藝術似平沒有什麽值得稱道的。然而秦兵馬俑的出現,改變了人們對東方雕塑藝術的看法。秦俑代表了中國寫實藝術的風格與特色,成爲世界雕塑藝術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兵馬俑是秦代陶塑藝術發展到頂峰的體現。除了栩栩如生的陶俑、陶車馬之外,秦磚、秦代大瓦當也是秦代陶塑藝術的代表。這些陶磚、陶瓦用精美的花紋裝飾,具有很高的曆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正是因爲有了它們,才有了阿房宮,才有了秦朝的廣廈千萬間。

兵馬俑不僅是一個藝術的寶庫,還是一個龐大的秦代兵器庫,有的兵器至今還寒光閃閃,是世界冶金史上的一大奇迹。秦俑坑出土的數萬件青銅兵器均爲實戰兵器,分爲長、短和遠射三大類。長兵器有矛、戟、戈、殳、钺、铍,短兵器有劍、彎刀,遠射兵器有弓、驽。尤其是铍和彎刀的出土爲古兵器考古史上所罕見。铍在古書中記載頗多,但無完整實物出土,其首和短劍相同,長約30厘米,後裝長約3米的木柄,是一種銳利的刺殺兵器。彎刀爲考古上的首次發現,其形如彎月,齊頭無鋒。兩邊有刃,是一種推、鈎兩用的兵器。

陪葬兵馬俑與秦始皇陵

關于兵馬俑坑的存在,史書中沒有任何記載,也沒有透露過任何線索。那麽,這些陶兵馬俑的身份是如何確定的呢?俑坑中出土了大量的青銅兵器,人們在其中一支矛上發現了“寺工”字樣。據史書記載,“寺工”是秦代主管兵器生産的機構。在另一支戈上刻有“五年相邦呂不韋造”的文字,呂不韋是秦始皇的丞相。據此可斷定,這些兵馬俑就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秦始皇陵始建于公元前246年,曆時39年,是目前已知的中國封建社會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帝陵。秦始皇陵是一座結構宏大、富麗堂皇的地下寶庫。考古工作者經過幾十年的鑽探和試探,在56.25平方千米的保護區範圍內已發現陪葬墓和陪葬坑500余座,出土重要文物5萬余件。

毫無疑問,秦陵地宮是放置棺椁和隨葬器物的地方,是皇陵建築的核心。有關秦陵地宮位置問題,曆來衆說紛纭。史料《漢舊儀》中有一段關于秦始皇陵地宮深度的介紹:公元前210年,丞相李斯向秦始皇報告,稱其帶了72萬人修築骊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旁行三百丈”一說讓秦陵地宮位置更加撲朔迷離。民間傳說稱,秦陵地宮在骊山裏,骊山和秦陵之間有一條地下通道,每到陰天下雨的時候,地下通道裏就過“陰兵”,人歡馬叫,非常熱鬧。考古學家根據這個傳說曾作過多次考察,但始終沒有找到傳說中的地下通道。

近年來,對秦陵的勘探成爲我國考古的重中之重。考古專家用遙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別進行了探測,探測結果表明,規模宏大的地宮位于封土堆頂台及其周圍以下,距離地平面35米深,東西長170米,南北寬145米,主體和墓室均呈矩形。墓室位于地宮中央,高15米,相當于個標准足球場大小。探測還表明,墓室內沒有進水,而且整個墓室也沒有坍塌。曆史上關中地區曾遭受過8級以上的大地震,而秦始皇陵墓室卻完好無損,考古學家推測這與宮牆的堅固程度密切相關。除了宮牆之外,研究人員還發現在秦陵周圍地下存在規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作爲秦始皇陪葬品的兵馬俑被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迹”,那麽秦始皇陵地宮內又會有多少奇迹呢?在打開秦始皇陵地宮之前無人知曉。

來源:《中國文明考古》(劉永升 主編)

0 阅读: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