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西域,駱賓王《夕次蒲類津》詩中豪情與鄉愁

無心隨墨 2024-05-08 08:37:12

駱賓王在擔任奉禮郎時,有一次太常寺發現祭器順序有問題,把責任歸咎于駱賓王。駱賓王因此而被罷免了職務。也正在這段時間,吐蕃突然與唐開戰,並攻破唐十八州。駱賓王申請從軍西征。就在當年,他隨軍奔赴西域,來到新疆。從此他在西域從軍長達三年,成爲真正從軍並來到邊塞的詩人。有一次行軍來到庭州蒲類縣,此時已經是黃昏時分,便駐紮在渡口。他舉目四望,心情複雜,一首詩歌便在此時醞釀而成。

《夕次蒲類津》

二庭歸望斷,萬裏客心愁。

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

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

竈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

龍庭但苦戰,燕颔會封侯。

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

“二庭歸望斷,萬裏客心愁。”詩的開頭,駱賓王便以“歸望斷”三字,生動描繪出邊疆戰士遙望故鄉而不得見的絕望感。這裏的“二庭”指的是匈奴的南庭與北庭,象征著遠方的戰場,表達了詩人深深的思鄉之情和戰事的阻隔。“萬裏客心愁”進一步強化了遊子身處異域的孤獨與哀愁,這“萬裏”之遙,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距離,更是心靈上難以逾越的鴻溝。

“山路猶南屬,河源自北流”,以自然景觀的對比,暗寓人生之路與命運的不可逆轉。山路向南延伸,河水則自北而來,一南一北,形成鮮明對照,隱喻著無論個人命運如何曲折,大勢如河流般不可阻擋。這兩句詩,既是對眼前景致的客觀描寫,也是詩人對命運多舛、身不由己的感慨。

“晚風連朔氣,新月照邊秋”,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一幅邊疆特有的秋夜圖景。晚風吹送著北方的寒氣,新月懸挂在邊境的秋夜,冷清而孤寂,營造出一種淒涼而壯美的氛圍。這兩句詩,既是自然景色的寫實,也寓意著邊疆戰士孤獨守衛的艱苦與悲涼。

“竈火通軍壁,烽煙上戍樓”,則是對軍營生活的直接描寫。炊煙從兵營的壁縫中透出,烽火在戍樓上騰起,展現出軍隊備戰的緊張狀態,同時也暗示了戰爭的緊迫與頻繁。這兩句詩,以微觀的生活細節,映射出宏大的戰爭背景,令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那份凝重與緊張。

“龍庭但苦戰,燕颔會封侯”,詩人在此表達了對前線戰士的崇敬與期許。在古代,“龍庭”常用來代指敵人的王庭,“燕颔”則是形容武將的威猛相貌,有“燕颔虎頸”之說。駱賓王借這兩個意象,寄寓了對邊關將士英勇作戰、終獲封賞的美好願望。這不僅僅是對個人榮耀的向往,更是對國家安定、民族尊嚴的熱切期盼。

末聯“莫作蘭山下,空令漢國羞”,則引用了曆史典故,蘭山之戰是西漢時期的一次敗仗,這裏用來警示後人勿忘前車之鑒,切莫重蹈覆轍,讓國家蒙羞。這不僅是對當時邊防政策的反思,也是對所有將士的激勵,強調了責任感與使命感的重要性。

這首詩描寫他們遠行至蒲類津時的所見所感,深刻地表達了作者對邊疆戰士的同情以及對國家榮譽的關切。這首詩不僅展現了邊塞的蒼茫景色,蘊含著濃濃的思鄉情緒,更寄托了詩人對于英雄理想的追求和對和平的向往。這首邊塞詩,由于所寫內容是詩人親身參與,是實寫,更顯得真實而情感細膩,這是不同于一般的邊塞詩的。

1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