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粒阿司匹林,成功控制晚期肝細胞癌

慕梅評健康 2024-05-15 17:30:42

在對抗由乙肝引發的肝細胞癌的過程中,一個偶然的治療希望浮現出水面。面對晚期肝細胞癌患者時,常規治療方法往往顯得力不從心,迫使醫生尋求更有效的方案。

最近的一項研究揭示了這樣一種新途徑,專注于一位無法承受標准治療的患者。通過對患者腫瘤的遺傳特征進行深入分析,研究人員發現了潛在的新治療策略。

研究的關鍵發現在于Wnt信號通路中的APC基因內的畸變。在正常情況下,這個基因幫助通過控制關鍵的細胞通路來預防癌症的發生。但當這個基因變異時,該通路失去控制,有可能導致癌症的形成。

在這個晚期肝細胞癌的案例研究中,阿司匹林被選定作爲針對APC基因突變患者的靶向藥物,該治療策略成功地實現了至少四年的疾病控制。

案例報道

本案例報告了一位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男性患者:在2012年6月因肝髒S6段肝細胞癌接受了腫瘤根治性切除手術。

然而,腫瘤于2014年3月複發,隨後通過經導管動脈化療栓塞(TACE)和射頻消融術進行了治療。

但腫瘤在2014年9月于S2和S3段交界處再次複發,並進行了切除。

腫瘤在2015年2月再次複發,從2015年2月至2016年10月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進行了一系列作爲姑息性局部區域治療的TACE程序。

在進行第一次姑息性TACE後,患者開始服用索拉非尼,但由于出現三級腹瀉,治療在一個月後中斷。

在此期間,腫瘤三次進展,表明局部區域治療不再是控制疾病的合適選擇。

該患者的過去病史包括未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個人和家族病史均無特別記錄。體檢結果正常。

實驗室檢查中,通過RNA序列分析在2016年4月進行的腫瘤組織針吸活檢發現APC基因突變是主要的驅動突變。

APC基因的c.3676A>T和c.4402A>T位點的突變最爲常見,分別占42.2%和35.1%。ABL1錯義突變、TP53終止獲得以及TNFAIP3錯義突變較少見。

通過基因突變篩查,發現APC基因是唯一在Wnt途徑中發生突變的基因,被推測爲Wnt途徑過度激活的唯一原因。由于Wnt途徑的其他成分功能可能正常,減少的β-連環蛋白磷酸化是激活這一途徑的唯一觸發因素。因此,加速β-連環蛋白的磷酸化可能會抑制Wnt途徑,指示GSK3β可能是一個潛在的靶點。

最終診斷爲帶有APC終止獲得突變的複發性HCC。阿司匹林被報道能夠通過激活GSK3β,由于抑制環氧化酶2(COX2)途徑,誘導β-連環蛋白磷酸化。因此,自2016年4月起選擇了高劑量阿司匹林(0.3克/天)作爲治療方法。

患者治療期間AFP變化

這一治療策略直到2021年2月幾乎實現了5年的疾病控制,通過磁共振成像和甲胎蛋白監測得到確認。治療得到了良好的耐受性。

研究作者指出:

中國患者主要是由乙肝病毒引起,而肝細胞癌APC基因突變在中國患者中較爲常見,而在全球數據中這種突變較爲罕見。

這個案例中,APC基因的特定突變被發現能夠觸發肝細胞癌,並且可以被阿司匹林有效抑制,提示APC突變可能是乙肝病毒相關肝細胞癌的一個新亞型,且Wnt途徑的抑制被證明對這類患者有效。

Wnt途徑在許多惡性腫瘤中都扮演重要角色,約20%的肝細胞癌患者表現出Wnt途徑的激活。但由于激活原因複雜,治療效果在大規模研究中不明顯。本案例中,由于APC基因的突變,Wnt途徑被激活,而通過使用阿司匹林這種COX2途徑的抑制劑,成功實現了長期疾病控制。

由于肝細胞癌診斷通常不依賴病理測試,這限制了基于腫瘤組織基因突變信息進行精准治療的可能性。因此,對于晚期和複發性肝細胞癌,活檢和RNA測序可能特別有價值,有助于實現更精准的治療。

參考文獻

Lin Q, Bai MJ, Wang HF, Wu XY, Huang MS, Li X. Aspirin-induced long-term tumor remission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stop-gain mutation: A case report. World J Clin Cases. 2021 Aug 26;9(24):7189-7195. doi: 10.12998/wjcc.v9.i24.7189.

聲明:本資料中涉及的信息僅供參考,請遵從醫生或其他醫療衛生專業人士的意見或指導。

0 阅读:4

慕梅評健康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