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史記-(55)---士會:五朝元老,功成身退

鹿鳴看文化 2024-05-15 18:02:32

作者簡介:本公衆號主人,定居武漢的東北人,業余曆史愛好者。

最近讀《史記》,對裏面的一些內容略有感悟,在此記錄下來和朋友們分享,不當之處還請大家不吝賜教。

背景介紹:

士會作爲晉國傳統貴族,從晉文公時期開始嶄露頭角,曆經晉襄公、晉靈公、晉成公和晉景公共計五位晉國國君,期間幾乎從無有過失和負面消息,官至中軍帥和太傅,已經到達了晉國大臣的極限。士會在最高位急流勇退,既做到了千古流芳,又讓其家族後裔得以發揚光大和傳承。

人物故事:

-家族背景:士會(約公元前660年—公元前583年),祁姓,士氏,名會,字季,因封地在隨、範,以邑爲氏,別爲範氏,谥號爲武,又被稱爲士季,隨會,隨季,範子,範會,武季,隨武子,範武子(不同史書不同時期對士會的叫法不一樣,其實都是同一個人)。士會的祖父是士蒍,士蒍在晉獻公時期已經是非常重要的大臣,士會的父親士缺曾擔任晉國的司空一職,而士會自己在晉國曾任上軍將、中軍將和太傅,已經做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士會的後代,史料有記載的,一直到他的玄孫士吉射都是晉國的中堅力量。

-被迫奔秦,獻計攻晉:晉文公時期,士會並無太多記載,只是說在城濮大戰中曾經擔任車右,而比較正式的記載則是開始于士會的被迫入秦,就是晉襄公死後,趙盾等本來已經決定迎立在秦國的公子雍回國繼位,于是派先蔑和士會前往秦國迎接,結果由于晉襄公夫人穆嬴的幹涉,趙盾就變卦了,改立晉襄公的太子夷臯爲國君,這樣公子雍就不能再回晉國了,于是趙盾發兵阻擊護送公子雍回國的秦國軍隊,當然裏面也包括了去迎接公子雍的士會和先蔑,士會不得不逃奔秦國避難。在秦國期間,士會受到了秦國的優待,甚至在秦國對晉的河曲之戰中,士會還爲秦康公獻計獻策,因爲士會畢竟還是對晉國的家底很清楚的。

-重回晉國,勸谏靈公:士會在秦國流亡了大約6年以後,晉國高層覺得還是需要士會回到晉國效力,于是晉國面對秦國導演了一出苦肉大戲,先是安排晉國的魏壽馀假裝率領魏地叛亂,魏壽馀逃奔秦國,請求將魏地並入秦國,同時要求秦國派一位來自晉國能與魏地百姓說得上話的人和他一起去魏地做說服工作,很顯然士會到了魏地就不可能再回秦國,所謂的魏地叛亂根本就是子虛烏有。不過秦康公很講究,不但沒有怪罪士會,反而將其家屬子女都送回了晉國,不過有部分士會的家人選擇留在了秦國,他們後來改姓了劉氏,據傳漢高祖劉邦就是士會在秦國分支的後代子孫。士會回國後被委以重任,在晉靈公當政期間,爲了讓晉靈公能夠從昏庸墮落中走出來,更是爲了調和晉靈公和趙盾之間的矛盾,士會多次勸谏晉靈公,但晉靈公表面應承而實際上仍舊我行我素,最後導致被趙氏家族弑殺。

-戰績顯赫,晉升中軍帥:史料記載有關士會的軍旅生涯,主要的有3次戰爭,分別是穎北之戰、邲之戰和滅赤狄之戰。公元前606年,晉成公發兵攻打鄭國,到達郔地。鄭國和晉國講和,士會到鄭國締結盟約。公元前601年,郤缺升任中軍帥,士會出任上軍將。公元前599年冬,楚莊王進攻鄭國,士會率晉軍救鄭,在颍北之戰中在颍水北面趕走了楚軍。在邲之戰中,面對晉軍的不利局面,士會洞悉先機,建議中軍帥荀林父班師回國,荀林父表示同意,可是接下來的突發事件打亂了晉軍撤退的步伐,導致晉軍大敗,不過就在晉軍大敗的背景下,士會率領的上軍完好無損,還掩護晉軍主力進行撤退,讓楚軍不敢追擊。公元前593年春季,士會率領軍隊滅亡了赤狄的甲氏、留籲、铎辰。三月,晉國向周定王進獻俘虜的狄人,晉景公在向周定王請示後,于三月二十七日把禮服賜給士會,命令他擔任中軍將帥並兼任太傅。

-功績卓著,全身而退:在士會晉升中軍帥以前,當時晉國盜賊橫行,而荀林父的對策就是通過嚴刑峻法來進行管制,但效果非常有限,士會上位以後改變了這一做法,主張通過教化百姓,讓百姓知榮辱廉恥,從而很快扭轉了盜賊猖狂的局面,一時間即使不能從良的盜賊也無法在晉國立足,只能跑到秦國謀出路了。隨後,晉景公又安排士會前往周王室去調節王室糾紛,受到了周定王的接待和禮遇。後來由于郤克出使齊國受辱無處發泄情緒,士會看到這種苗頭後主動急流勇退讓位給郤克,既避免了晉國的國內禍亂,也讓郤克得以發揮軍事才能,在隨後的鞌之戰中打敗齊國,爲晉國的國家利益做了最後一次努力。

以下是我對晉國五朝元老士會人物故事的解讀,純屬個人觀點,供大家參考。

士會奔秦算不算投敵叛國?從表面上看,士會待在秦國有6年之久,期間還爲秦康公出謀劃策來對付自己的祖國-晉國,其行爲和投敵叛國貌似非常吻合,不過我的理解其實不然,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一是士會去秦國的原始目的是迎接公子雍回國繼位,是受當時的中軍帥趙盾的指派出差公幹,因爲考慮趙盾家族和士會家族的傳統友誼,趙盾應該是照顧士會將迎立新君這麽一個美差交給了他,如果公子雍順利回國繼位,那麽士會作爲親自負責迎接的主要人員一定會受到獎賞,只是事實上這個美差因爲趙盾的立場不堅定而發生了根本變化,因爲迎接的公子雍不再是繼承人,而此時士會和護送公子雍的秦軍一起前往晉國,趙盾派大軍迎頭攔截,在這個時候,士會是根本沒有選擇的,他如果選擇回晉國,可能還沒出發就被秦軍給幹掉了,所以只能選擇暫時去秦國,這是士會被動不得已的決定;二是士會雖然爲秦國對晉國的戰爭中出謀劃策,但是從實際效果來看,齊國采納了士會的建議,讓兩國很快就結束了戰爭,而且幾乎對雙方都沒有造成明顯損失,這個情況秦國說不出士會的壞話,晉國也不能怪罪士會,這是士會的高明之處,這也是時隔6年晉國高層最終還是決定讓士會回晉國的重要理由,而且秦國對士會的回國也並未惱火,還非常貼心的把士會家屬給送了回去;三是在春秋時期主權國家的概念還尚未形成,當時的天下共主還是周天子,各個諸侯國形式上還是要服從于周王室的,諸侯國之間的上層士大夫的流動交流是完全屬于正常現象,甚至是諸侯君主的兒子們也是到國外流動的主力,有當人質的,也有被迫流亡的,而這一切都和叛國是沒關系的。士會的最大優點就是有識人之明和洞見先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在秦國期間,士會一方面沒有拒絕秦國讓其獻計的要求,畢竟在人家的地盤上總要出點力,但是所獻計策也實際上沒有對自己的祖國晉國造成什麽大的負面影響,因爲士會肯定預料到終有一天他是要回到晉國的,如果此時就把事情做絕,那麽就真的回不去了;二是當他回到晉國以後,面對昏庸殘暴的晉靈公和大權在握的中軍帥趙盾,他深知晉靈公和趙盾之間的矛盾終究要爆發,但爲了盡量避免這一局面的到來,士會還是極力的勸谏晉靈公,我想另外一方面他肯定也試圖去勸說趙盾,不過晉靈公終究是沒有采納士會的意見,以致最後和趙盾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被弑殺;三是在邲之戰中,士會根據敵我形勢的分析,認爲于晉軍不利,建議中軍帥荀林父撤軍,荀林父本來也答應了,只是可惜出了意外狀況導致還是兩軍不得不交戰,結果晉軍大敗,不過由于士會提前做了充分准備,他率領的上軍建制完好無損,而且還掩護晉軍主力得以撤退,可以說是敗仗中的一點閃光;四是在郤克在齊國受辱後,士會再一次的准確判斷了形勢的發展,認爲這樣下去郤克很有可能會在晉國國內造成禍亂,與其這樣還不如將這個禍水引給對齊國作戰,而事實上也再一次的證明了士會的遠見。士會能夠長久屹立不倒且全身而退的最大資本就是保持低調,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予以說明:一是當初士會和先蔑一起不得不流亡在秦國的時候,按理說兩個晉國老鄉應該多走動多交往,而事實上士會卻是刻意回避和先蔑的任何接觸,據說幾年裏二人都沒有見過面,這樣就不會留下二人串通的把柄給秦國,同時在老家晉國那邊也可以和先蔑家族撇清關系,爲他後來重回晉國創造了一定的前提條件;二是當士會前往周王室調節糾紛的時候,周定王設享禮招待他,周王卿士原襄公主持典禮,在席間周定王給士會上了一堂周王室的禮儀課,士會的反應是不敢對答而告退,其實就我的理解,士會作爲晉國的中軍帥,禮儀的學問應該不在話下,我想更多的是他不想和周王來爭辯,就算是贏了又如何,反而讓自己留下不好的名聲,幹脆裝低調裝糊塗敷衍過去就算了;三就是面對郤克由于齊國受辱後的異常舉動,士會不僅自己主動讓位子給郤克,還教育他的兒子士燮也要保持低調,避免卷入權力紛爭,這也是若幹年以後晉國的名臣趙武和叔向對士會大加贊賞的重要原因。

《史記》晉世家原文節選:

七年八月,襄公卒。太子夷臯少。晉人以難故,欲立長君。趙盾曰:“立襄公弟雍。好善而長,先君愛之;且近于秦,秦故好也。立善則固,事長則順,奉愛則孝,結舊好則安。”賈季【賈季:即狐射姑,姬姓,狐氏,字季,狐偃之子。】曰:“不如其弟樂。辰嬴嬖于二君,立其子,民必安之。”趙盾曰:“辰嬴賤,班在九人下,其子何震之有!且爲二君嬖,淫也。爲先君子,不能求大而出在小國,僻也。母淫子僻,無威;陳小而遠,無援:將何可乎!”使士會【士會:晉國大夫,士之孫,成伯缺之子。】如秦迎公子雍。賈季亦使人召公子樂于陳。趙盾廢賈季,以其殺陽處父。十月,葬襄公。十一月,賈季奔翟。是歲,秦缪公亦卒。

靈公元年四月,秦康公曰:“昔文公之入也無衛,故有呂、郄之患。”乃多與公子雍衛。太子母缪嬴日夜抱太子以號泣于朝,曰:“先君何罪?其嗣亦何罪?舍適而外求君,將安置此?”出朝,則抱以適趙盾所,頓首曰:“先君奉此子而屬之子,曰‘此子材,吾受其賜;不材,吾怨子’。今君卒,言猶在耳,而棄之,若何?”趙盾與諸大夫皆患缪嬴,且畏誅,乃背所迎而立太子夷臯,是爲靈公。發兵以距秦送公子雍者。趙盾爲將,往擊秦,敗之令狐。先蔑、隨會亡奔秦。秋,齊、宋、衛、鄭、曹、許君皆會趙盾,盟于扈,以靈公初立故也。

四年,伐秦,取少梁。秦亦取晉之郩。六年,秦康公伐晉,取羁馬。晉侯怒,使趙盾、趙穿、郄缺擊秦,大戰河曲,趙穿最有功。七年,晉六卿【六卿:指當時晉國三軍的六位將領,分別是趙盾、荀林父、卻缺、臾骈、栾盾和胥甲。】患隨會之在秦,常爲晉亂,乃詳令魏壽余反晉降秦。秦使隨會之魏,因執會以歸晉。

十四年,靈公壯,侈,厚斂以雕牆。從台上彈人,觀其避丸也。宰夫胹【胹:煮,炖。】熊蹯不熟,靈公怒,殺宰夫,使婦人持其屍出棄之,過朝。趙盾、隨會前數谏,不聽;已又見死人手,二人前谏。隨會先谏,不聽。靈公患之,使鋤麑刺趙盾。盾閨門開,居處節,鋤麑退,歎曰:“殺忠臣,棄君命,罪一也。”遂觸樹而死。

三年,楚莊王圍鄭,鄭告急晉。晉使荀林父將中軍,隨會將上軍,趙朔【趙朔:趙盾之子,晉國大夫。】將下軍,郄克、栾書、先縠、韓厥、鞏朔佐之。六月,至河。聞楚已服鄭,鄭伯肉袒與盟而去,荀林父欲還。先縠曰:“凡來救鄭,不至不可,將率離心。”卒度河。楚已服鄭,欲飲馬于河爲名而去。楚與晉軍大戰。鄭新附楚,畏之,反助楚攻晉。晉軍敗,走河,爭度,船中人指甚衆。楚虜我將智罃。歸而林父曰:“臣爲督將,軍敗當誅,請死。”景公欲許之。隨會曰:“昔文公之與楚戰城濮,成王歸殺子玉,而文公乃喜。今楚已敗我師,又誅其將,是助楚殺仇也。”乃止。

四年,先縠以首計【首計:首謀。】而敗晉軍河上,恐誅,乃奔翟,與翟謀伐晉。晉覺,乃族縠。縠,先轸子也。

五年,伐鄭,爲助楚故也。是時楚莊王強,以挫晉兵河上也。

六年,楚伐宋,宋來告急晉,晉欲救之,伯宗謀曰:“楚,天方開之,不可當。”乃使解揚绐爲救宋。鄭人執與楚,楚厚賜,使反其言,令宋急下。解揚绐許之,卒致晉君言。楚欲殺之,或谏,乃歸解揚。

七年,晉使隨會滅赤狄。

八年,使郄克于齊。齊頃公母從樓上觀而笑之。所以然者,郄克偻【偻:嵴背彎曲。】,而魯使蹇【蹇:跛。】,衛使眇,故齊亦令人如之以導客。郄克怒,歸至河上,曰:“不報齊者,河伯視之!”至國,請君,欲伐齊。景公問知其故,曰:“子之怨,安足以煩國!”弗聽。魏文子請老休,辟郄克,克執政。

(所有圖片來自于網絡)

《詩經.小雅》:呦呦鹿鳴 食野之蘋 我有嘉賓 鼓瑟吹笙

0 阅读:0

鹿鳴看文化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