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車展落幕:狂歡之後的反思和隱憂

丁道師 2024-05-06 18:55:01

2024年的北京車展,有很多利好消息加持國産汽車,尤其是國産新能源汽車。

乘用車市場聯席分會的數據顯示,4月1日至14日,我國新能源乘用車市場零售26萬輛,零售滲透率爲50.39%,首次超過傳統燃油乘用車;今年1季度,中國汽車出口132.4萬輛,同比增長33.2%,穩居全球第一;華爲問界M9單月銷量破萬輛,超過寶馬X5,這意味著國産汽車銷量首次位居50萬以上豪車榜單第1名。

從現場媒體發回的報道以及社交網絡的輿情觀察情況來看,國産的比亞迪、吉利、奇瑞、長城、小米、理想、蔚來、小鵬、零跑等品牌的綜合熱度,遠比寶馬、奔馳、大衆、奧迪、豐田、本田、別克等傳統品牌要高。

至于保時捷、賓利、勞斯萊斯等豪車品牌,相比國産汽車,甚至有黯然失色之感。

這在10年前是不敢想象的!2014年那次北京車展,我也去了現場,彼時歐美日韓的汽車品牌是主角,國産汽車品牌是配角。現在,小米汽車等國産品牌展台,甚至需要排隊才可以入場。

“賣掉我開了9年的邁巴赫,換國産新能源汽車。”

“韓國人在北京車展踮起腳尖看國産車,感覺這一幕似曾相識。”

“3000名外賓雲集奇瑞展台,座位都不夠了。”

“那個穿綠衣服的來了,人氣比一線明星都高。”

“沒出息,(普拉多)應該和坦克700賣一樣的價格。”

車展前後的一系列熱搜,也都朝著利好國産新能源汽車的態勢發展。

穿梭在車展的一個個展廳,耳邊傳來“這你受得了嗎”“國産車全面超越合資車”“電車取代油車”各種聲音,我有一種恍惚之感,仿佛一夜之間,國産車成爲了人見人愛的小甜甜,BBA、大衆、豐田之流,成爲了過氣牛夫人。

五一假期過後,北京車展也如期落下帷幕。狂歡過後,也是該稍微冷靜下來,思考國産汽車産業發展背後的一些隱憂了。

因爲,就在今年車展期間,商務部、財政部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明確了汽車以舊換新資金補貼政策。政策提到“報廢國三及以下排放標准燃油乘用車或2018年4月30日前注冊登記的新能源乘用車”,並購買符合節能要求乘用車新車的個人消費者,可享受一次性定額補貼。

把六年左右的新能源車和十幾年前的燃油車放一起對待,請大家細品其中的意味,懂得都懂,無需解釋。

透過近期正反兩個方面釋放的信號,我想談談近期幾點新思考,爲當前狂熱的國産新能源市場降降溫。

PS:當然,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國産新能源汽車的價值和成就,遠遠大于問題和隱憂。這個先決前提,我們得特別強調,杠精勿擾。

反思一:電真的是新能源,油真的是傳統能源嗎?

無數次的曆史經驗告訴我們,群體狂歡開始時,就是隱患醞釀時。

《汽車以舊換新補貼實施細則》下發,這是一個巨大的信號,由此可以引申出來3個問題:電車和傳統燃油車到底哪個更保值?電和油到底哪個更環保?電和油到底哪個是新能源?

電車和傳統燃油車到底哪個更保值?無需多言,無論從哪個榜單和評測機構給出的數據來看,油車都要比電車保值。

電和油到底哪個更環保?按照固有認知,當然是電車更環保。但事實上,電車所需要的電依然以火力發電爲主,火力發電就會汙染環境。電車只是把汙染後置罷了,並不是真的環保。況且,電車開啓以舊換新政策或者其他形式的淘汰舉措之後,廢棄的電池處理也可能汙染環境。

電和油到底哪個是新能源?本質上來說,電和油都是太陽能的轉化形式。太陽能源源不斷地爲地球提供能量,而人類通過不同的技術手段將其轉化爲電力或燃油。從這個角度來看,電和油並無本質區別。更值得一提的是,從曆史角度看,電動汽車的出現其實早于燃油車。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去推理,那電動汽車使用的能源豈不是應該被視爲“傳統能源”?

我們在歡呼電動汽車時代的到來時,也應該保持一份理性,新能源與傳統能源的界限並非那麽泾渭分明。我們也應該保持一份敬畏,目前全球銷量TOP10的汽車品牌,只有一家國産品牌,我絕對不認同“電車會取代燃油車”這種不負責任論調,恰恰相反,在未來相當一段時間裏(我這裏說的相當一段時間,是至少50年內),油和電會共存。

反思二:中國汽車真的獨步天下了嗎?

近期,新能源車銷量占比突破50%的消息引起了廣泛關注,許多專家對此表示歡欣鼓舞。甚至有些觀點過于樂觀地認爲,這標志著中國汽車産業已經獨步天下,燃油車已成爲過去式,全球汽車産業都將對中國俯首稱臣。

然而,我們真的有必要如此歡欣嗎?

想象一下,如果兩個人在跑馬拉松,而其中一個選手綁著20斤的沙袋,最後另一個選手僅僅以1秒的優勢率先沖過終點,他真的有理由洋洋自得嗎?

同樣地,如果兩個人參加考試,其中一個考生因爲某種原因被提前加了20分,最終他的成績僅僅比另一名考生高出一分,這樣的勝利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當前的新能源車銷量占比突破50%,是在多種政策扶持和補貼下的結果。這些政策包括電費補貼、油價稅收、購置稅減免以及限牌措施等。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真的能夠宣稱中國汽車産業已經獨步天下了嗎?

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真正的競爭應該是在公平的環境中進行。如果有一天,當電費不再依靠補貼而保持廉價,油價不再因爲稅收而高昂,購置稅和限牌等政策也一並取消,那時的新能源車銷量占比如果仍然能夠突破50%,那才是值得我們歡呼的時刻。

因此,現在我們還不能盲目樂觀,而應該更加理性地看待當前的成績。中國汽車産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進步,但離真正的獨步天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們需要繼續努力,不斷提升技術水平和産品質量,以應對未來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全球汽車産業中占據一席之地,真正實現中國汽車産業的崛起。

反思三:國産汽車一團和氣真的好嗎?

這幾天,國産汽車出現了罕有的“你捧我,我捧你”的局面。長城汽車董事長親測小米汽車性能,並且給出了極高的評價;雷軍車展現場靜態體驗理想L6,並且高調去了線下全款購買L6;蔚小理高管相互穿插見面,互贊對方産品好。

我看到網上有很多聲音,大意是國産車團結起來,這是曆史的大進步,攜手才能共創美好明天。

我倒是覺得,這是一種錯誤論調。我們怕的不是他們競爭,而是他們一團和氣,到時候受害的反而是消費者。因爲,市場只有充分的開放競爭,行業才能進步,消費者才能得到真正的實惠。這是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無需多辯。

舉個不恰當的例子,假如說現在阿裏,京東,拼多多宣布擁抱合作,宣布不打價格戰了,宣布營造健康的氛圍,那你覺得消費者以後會買到更好更便宜的産品嗎?

再次強調,充分的市場競爭才是推動行業創新和提升消費者福祉的關鍵。這種“一團和氣”實則是競爭缺失的征兆,它可能意味著企業在創新和服務上的懈怠。當企業不再需要通過創新和優質服務來爭奪市場時,消費者的利益自然會被忽視。

寫在最後:北京車展的盛況映射出國産汽車的崛起之勢,彰顯了中國汽車産業的實力和潛力。然而,我們不能僅沉浸于眼前的輝煌,更應宏觀地審視整個行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只有尊重市場、不斷創新、堅持開放合作,秉承多元而非一元的發展思路,國産汽車才能在全球市場占據一席之地,實現可持續發展。

0 阅读:124
评论列表

丁道師

簡介:資深互聯網觀察家,知名科技自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