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護爲什麽要死命抵抗女兒蘇妲己進宮爲妃?他可做國戚、食千祿?

一大語文化 2024-05-07 22:07:07

費仲、尤渾二臣,該說他倆究竟是聰明呢,還是愚蠢到家了呢?

看《封神演義》原著時,一直有個疑問,說是費仲、尤渾二奸臣因爲冀州侯蘇護沒有給他倆好處,其他諸侯都給了,所以才因記恨提議將蘇護之女獻給纣王爲妃。

可若蘇護之女成了貴妃,或是纣王最受寵的妃子,那蘇護就成了皇親國戚,無論是權力還是恩寵,對費仲尤渾二人來說,都絕非好事,要報複他倆或整治他倆,怕是分分鍾的事,他倆又爲何要推出仇人坐上高位呢?

如果做纣王的妃子這麽不堪的話,那爲何姜皇後是東伯侯姜恒楚之女?黃貴妃是鎮國武成王黃飛虎之妹?

自古都有官家之女進宮做貴妃爲家族榮耀,以保家族權位穩定和步步高升。

可這蘇護又爲何偏偏要死命抗旨,以整個冀州和朝歌對抗,來阻止蘇妲己進宮爲妃呢?

費仲、尤渾二人,究竟是明知憑蘇護的性格一定會抗旨?還是以蘇護骨肉分離爲喜?哪怕蘇護有一天會以國戚之名來設陷于他倆?

因爲二人爲討好纣王,提出四大諸侯各選幾百美人入宮,被大臣們駁回,于是二人只好獻出妲己一人來侍奉纣王,以討聖歡。

纣王對蘇護說出了讓他女兒進宮一事,許他:“卿爲國戚,食其天祿,受其顯位,永鎮冀州,坐享安康,名揚四海。”

蘇護一向正直,從唯他一人不遵“行規”送禮給二奸臣便可知,他的個性是很軸的。

蘇護一聽纣王此話,便回駁道:“陛下宮中,上下嫔妃數千人,還不夠嗎?何必要聽讒言陷我于不義?況且我女兒資質粗陋,又不懂禮數,德色都是一般,陛下還是以國事爲本吧,正心修身爲好!”

纣王聽蘇護說完大笑,覺得蘇護愚不可及,放著大好的前途不要,別人是求都求不來的好處。

纣王再悉心勸說一番後,蘇護還是油鹽不進,並開始嚴厲地教訓纣王,一直從夏桀如何失天下開始數落到纣王不以萬民爲要,不向祖宗學習勤修德政,偏偏好色聽讒,恐怕商湯這640年的基業就要毀在陛下之手了。

纣王見他不識好歹,果然大怒,說:“我爲君,你爲臣,我即使要你的命都可以,何況現在就只是要你的女兒進宮爲妃而已,你就這樣對我大不敬?”

于是纣王命人將蘇護拿出午門正法。幸而又被費仲、尤渾這二個蠢人以“自作聰明”攔下了。

他們覺得放蘇護回冀州,第一表示纣王爲人大度,有氣量;第二則爲了感動蘇護,讓他回去想通了自覺獻上女兒。

這蘇護本來就安心快快離開朝歌就好了嘛,要他偏偏就憋著一肚子的氣還沒有罵夠,一時沖動竟在午門寫下十六個字來展示他的罵功和不滿。

“君壞臣綱,有敗五常。冀州蘇護,永不朝商!”

他還當著衆將的面邊寫邊罵,又數落了一遍纣王的好色無道和二奸臣的奸計被他識破,還說“君不正,則臣投外國”這樣的反動話。

此詩此言又傳到了纣王的耳朵裏,纣王氣得要禦駕親征去平叛他,被魯雄勸住。

魯雄相信蘇護是忠臣良將,他這樣做必有原由。若纣王親征,則事情便無挽回余地了,最好派一二路軍先去討伐。

纣王于是點出了最狠毒的北伯侯崇侯虎領五萬人馬前去征伐蘇護。

蘇護一天的時間就回到了屬地冀州,對衆將士和兒子蘇全忠講清了整個過程,提前做好了對抗的准備。

蘇護甯願置一城將士和百姓不顧,也要死命留住女兒,放在一家所言,是親情;放在一國所言,則是自私。爲私利而大局,棄全城百姓生命于不顧而保私家一人,是爲不忠不義。

人的身份地位的轉變,對于某一件事情的走向和意義,則是完全不同的做法和評價。

所以,自古皇家之女都以“和親爲貴”,又如何能顧個人情愛所喜呢?既是無情,卻又是大義。

蘇護的想法是怎樣的呢?以致于他會冒著如此大的風險,做下如此沖動的事?

蘇護的考慮有兩點:

●其一:如果不獻出女兒,纣王一定會點兵來征伐他,判他忤君之罪;

●其二:如果獻出了女兒,蘇妲己做了貴妃,若讓纣王不思朝政,整日流連深宮,那他又罪過不小。

蘇護的第二點考慮似乎有些自大吧,他很有信心自己女兒的資色一定會迷死纣王,從此君王不早朝。到時大臣們一定會怪罪蘇護昏昧。

所以,蘇護現在是進退丙難,送也不是,不送也不是。

北伯侯崇侯虎帶兵前來大戰一通過後,令蘇護有些喪氣了。他知道這樣下去,冀州遲早要被纣王夷爲平地,到時百姓們流離失所,將士們流血犧牲,盡是爲了蘇妲己一人。

蘇護又開始怪自己生了個不肖女了。

于是他想到,幹脆先殺死妻女,然後再自盡,這樣就能罷兵戈,百姓安了。要死,就蘇家一門之過。

從以上事情來看,蘇護的性格是又偏激又軸的。其實完全不至于發生一場不必要的戰爭,可蘇護卻偏生引出一場大禍。

雖說蘇護也是無奈之舉,但又有什麽辦法呢?不應該想到一個更好的解決方法,或是兩全其美又不動刀戈的緩兵之計嗎?

身爲臣子,又是一方諸侯,謀略和冷靜,以及大局觀,難道不是最重要的嗎?

西伯侯姬昌的信雖然來得有點兒晚了,但到底還是點化了蘇護。

其實姬昌信裏所寫的這些道理,蘇護不是想不到,只是氣急敗壞,沖昏了頭腦。被姬昌一番勸說,冷靜細思後,果然有理,于是同意獻出妲己。

既然結果都是同樣的,那中間的這番折騰,倒顯得有些魯莽少智了。

姬昌說的,也就是纣王之前對蘇護說過的那幾點好處:做國戚,食千祿,永鎮冀州,光耀門楣,罷兵戈,百姓安樂。

《封神演義》裏的這一段情節,似乎有些過于貶低纣王和蘇護的智商,而有意擡高姬昌的能耐了。

纣王無論怎麽說,蘇護倒要反商,反而姬昌一封不痛不癢的信,說的一樣的話,蘇護一下子就像被點悟了一樣。

西伯侯姬昌在《封神演義》裏的主角光環,也的確是有些放大了。

纣王並非那般無能,蘇護怕也並非這般不知世故。

在《史記》裏,是這樣形容纣王的:纣王天資聰明,有口才,行動敏捷,接受能力很強,力大過人,能言善辯,有智有謀,善于自誇,但也嗜酒放蕩,荒淫暴虐。

所以,纣王是有優點的,但在《封神演義》裏,將纣王的所有優點都隱去了,而無限放大了他的缺點,因爲他是亡國之君。

在失敗面前,所有的優點,遠不及一個缺點與漏洞。

這就是“木桶原理”,一個木桶的裝水量,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而不是最長的。正如一個缺陷,就足以摧毀整個帝國。

0 阅读:6

一大語文化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