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廠商們,畫了一張「AI大餅」

潮汐商業評論 2024-02-27 13:11:57

【潮汐商業評論/原創】

“未來世界,大部分人類可能是多余的。”

這是尤瓦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中被大衆最爲爭議的觀點。如今,當AI正從二維空間“概念”走向多維世界“應用”時,人類社會的生産力重心也將隨之向人工智能轉移,人們生活將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什麽時候手機能出一個‘一鍵尋信息’的功能就好了,這樣就不用總是各種翻記錄了。”這是Jessica時常輸出的“煩惱訴求”,不論是生活裏,還是工作上。

比如在幾十上百已經刷過的短視頻中,找到那個“突然很想跟朋友分享,但已經忘了博主,只記得關鍵劇情”的段子。或者如何快速找到幾周甚至幾個月前,在工作群裏分享過的“當時不重要,即刻很重要,還沒有聊天關鍵詞”的某個截圖……

在智能手機時代,Jessica的訴求或許只能通過大腦回憶線索來一步步進行“人工挖掘”,而當手機逐漸AI化,那些冗長繁瑣的需求或許都將能夠“一鍵解決”。

顯然,「AI手機時代」也正在來臨。2月18日,魅族宣布將停止傳統“智能手機”新項目,All in AI。隨後,OPPO也官宣“邁進AI手機時代”,OPPO創始人兼CEO陳明永發內部信,宣布將在未來五年投入1000億元人民幣進行AI技術研發的計劃。2月20日,OPPO舉辦AI戰略發布會,公開了由OPPO AI超級智能體和AI Pro智能體開發平台組成的“1+N智能體生態”戰略。

隨著2023年ChatGPT的出現,讓以大語言模型爲主的AI之戰一觸即發,徹底打開了AI發展的新紀元。今年開年,文生視頻模型Sora的出現再次震撼了大衆對AI的感知。

而手機由于擁有較高的伴隨性和普及性,以及具備獲取用戶數據並提供分析處理的條件,無疑是AI的最好載體。眼下,身處“瓶頸期”許久的手機行業似乎迎來了新機遇,當Smartphone向AI phone演變時,一場新的行業革命已然開啓。

只是,AI能否真正顛覆手機行業?

01 什麽是AI手機?

“所有産品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這句話同樣適用于手機行業。5G時代,作爲信息承載的重要終端,手機在人們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

那麽,當AI裝進Smartphone裏,一部AI手機又是什麽樣的?

相比傳統智能手機,AI手機最大的優勢在于如“助手”般能更了解使用者,讓用戶以最便捷的方式達成需求。

以市面上已“登機”的AI功能爲例, 比如OPPO Find X7系列的“智能通話摘要”“AIGC消除”等功能,前者依賴AndesGPT大語言模型,用戶進行通話時,能自動生成通話摘要;後者同時依賴于引入的生成式視覺模型,用戶完成拍照後,手動圈選圖片中的幹擾部分,系統會自動消除。

榮耀Magic 6系列搭載了自研的70億參數“魔法大模型”,帶來了“一拖日程”“一語查圖”“智慧成片”等體驗提升。其中,“智慧成片”功能,用戶只需與YOYO助理簡單對話,即可精選以往照片和視頻,自動創作短片,同時還能提前識別照片中紀念日等重要場景,主動推薦創作視頻。

如今,市場上所呈現出來AI能力的手機,在很大程度上都來源于背後的大模型能力。

而當手機徹底進化爲“AI Phone”時,我們的手機將更像一個“人”。例如,如果我們想在網上買到最低價的某個産品,以現在手機所處的智能階段,我們需要到多個電商平台去搜索進行一一比價,或者去比價網站找到最低價格。而AI手機則直接代替我們尋找,用戶只需下達需求,AI便能給到“結果”。

當下,大模型、多模態、智能體等一系列的AI技術發展,未來AI手機扮演的角色將更偏向“助手”或者智能體。聯發科技總經理陳冠州表示,AI手機將重新定義手機智能體驗,也將開啓整個行業的全新創新周期。

可以預見的是,AI帶來的全新使用體驗或將顛覆傳統智能手機。

英國作家尼爾·蓋曼曾說過,“谷歌可以給你10萬個答案,但一個圖書管理員可以給你最爲精准的答案。”AI便是這個賽博版的“圖書管理員”。

距離喬布斯發布首款iPhone已經過去了17年,而iPhone的誕生,不僅打開了一個新的智能手機時代,也宣告了諾基亞、摩托羅拉、HTC等“傳統”手機廠商時代的落幕。如今,智能手機已發展十年有余,從屏幕到影像再到內存到電池,“細枝末節”都發生了飛速叠代,以至于近幾年,手機行業都再難出現令人震撼的顛覆性創新。

而隨著AI技術在過去一年中的革命性突破,所有智能手機廠商都似乎看到了“顛覆”的新希望。除上述OPPO、榮耀的AI“登機”,去年下半年開始,華爲、小米、vivo、三星等諸多主流手機廠商也都在爭相競逐“AI時刻”。

去年9月,強勢回歸的華爲MATE60系列已經搭載上了自研的盤古大模型,可以直接利用華爲雲端的AI大模型,爲手機本地的照片增強畫質;10月,小米14搭載了小米自研的60億參數級大模型,能夠在手機上離線進行“文生圖”“AI擴圖”與“AI去除路人”功能。11月,vivo發布自研的AI“藍心大模型”。前不久三星剛發布的旗艦機型Galaxy S24系列,將視頻AI處理、AI聊天機器人、影像畫面處理、通話實時翻譯等功能作爲宣傳的重點。

哪怕是蘋果Apple,也難抵所要來臨的“AI時刻”。知名分析師郭明錤曾透露,蘋果下一代iPhone 16手機,有望成爲其首款AI手機。

AI浪潮愈演愈烈的當下,信息量與應用需求迎來徹底爆發,手機廠商們亟需打開AI手機的新“賽道”,2024年也無疑會成爲AI爭奪的“修羅場”。

那麽,真正能夠顛覆行業的“AI時刻”何時來臨?

02 “All in AI”,手機廠商的新故事

如今,智能手機市場的飽和與同質化競爭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市調公司IDC在2024年1月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手機市場的總銷量或爲十年來新低,同比2022年下降3.2%至11.7億部。與此同時,研究機構Techlnsight表示,2023年全球智能手機換機周期拉長到了曆史最高的51個月,相當于很多用戶的手機已經使用了近四年的時間。

即便是技術革新不斷,用戶體驗日益優化,但市場增長的天花板已經顯露,手機廠商們“擠牙膏式”的創新,意義已越來越小,但AI手機的出現也讓廠商們看到了新曙光。據Counterpoint的報告指出, 2023年支持生成式人工智能(GenAI)的手機全球出貨量約4700萬部,2024年或將激增至1億部以上,到2027年將擴大到5.52億部。

眼下,AI無疑是手機行業面對發展瓶頸的新出口。

早在2017年,在圖像降噪等處理任務中AI便已開始發揮作用,並逐步擴展至幀率優化、畫質增強等場景應用。智能手機集成AI技術已非新鮮事,但真正能夠實現所謂的“AI手機”距離還有多遠?

早期應用所依賴的模型參數量通常不超過1000萬,如今即使是最小的端側大模型,其參數量也已達到10億,是早期模型的100倍。而這些10億參數級的模型也只能執行一些基本的文本處理任務。

與此同時,手機用戶對多模態(文本、圖像、視頻等)處理的需求則需要動辄百億參數的模型才能提供滿意的用戶體驗。而手機運行如此大規模的模型,需要至少13GB的內存和130GB/s的帶寬。觀察到2023年旗艦手機的配置,內存通常爲16GB,帶寬爲50GB/s。因此,集成大模型的「AI手機」要“軟”“硬”件兼備,建創能夠搭載“新技術”的全新生態。

首先是硬件,雖然如今已進入5G時代,但從隱私、數據服務費、響應速度等多方面考慮,如若手機上的AI只能用雲端服務,難免讓消費者心生顧慮。因此,現階段的AI手機,至少得能在本地運行AI大模型。

硬件方面,高通、聯發科等芯片廠商已替手機廠商做完。去年10月,高通發布了首款專爲生成式AI打造的移動平台骁龍8 Gen 3,能夠使手機可以運行100億參數的生成式AI模型,在手機上用Stable Diffusion模型做文生圖,最快出圖速度不到1秒。聯發科天玑9300芯片則能夠實現更加高速、安全的邊緣AI計算,最高支持330億參數的大語言模型。

高通、聯發科的硬件支持相當于是給所有安卓手機廠商發了一張AI手機的門票。但單單掌握了硬件還不夠用,還要做軟硬件的協同創新。AI技術的落地功能能否足夠吸引消費者,是否有足夠強悍的大模型産品支撐,能夠帶給用戶切實的場景應用並經得住驗證。

因此,考驗手機廠商的則是操作系統OS和軟硬件生態(圍繞特定的人工智能技術建立起的軟件和硬件技術的綜合體系)。相較于單做一個AI功能或是做一套OS系統,做AI OS並非易事,自研大模型、AI原生框架、全新生態應用等連環問題都是手機廠商需要認真考慮總結的。

與此同時,隨著AI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如何將其有效整合到操作系統和硬件設備中,同時創建出既能滿足當前需求又具備未來發展潛力的産品,需要的不僅是技術創新,也包括廠商們對市場需求的深刻理解和快速響應能力。

縱觀過往掀起的新技術革命,盡管表面火熱,但以重塑賽道格局的標准來看,絕大部分玩家並未找到真正行之有效的切入路徑。而從現有手機AI應用和落地場景來看,各個手機廠商在AI功能上趨同,均未産生較大的差異化優勢。在用戶側帶來的也更多的是體驗升級,並非跨越式的“革新”。

當前手機廠商在AI上的布局尚處于初步階段,AI趨同雖無可厚非,但在新機遇浪潮下,想要成爲下一個顛覆行業的手機品牌,構建差異化壁壘則必須要快。

03 2024,將開啓AI的“顛覆時代”?

“硅谷的企業家們,總喜歡把‘顛覆性’挂在嘴邊,不過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詞真正的含義。他們以爲只要把産品設計得更好,就具有了破壞性。” 硅谷風險投資人安迪·拉切列夫曾這樣評論“顛覆”。

什麽是顛覆?替代性、破壞性與不確定性。

數碼相機的出現顛覆了過去的膠卷成像,在之後四十多年的發展中,像素不斷升級,四次像素爆炸後,憑借著簡單快捷等優勢,數碼相機成功取代了膠卷相機,在21世紀初成爲攝影市場的主流。而隨著智能手機的出現,讓手機攝影和數碼攝影的命運開始交錯。智能手機憑借越來越強的芯片算力,算法和AI在圖像處理上的功能越來越強大,逐漸部分替代了數碼相機。

當更具優勢的新事物出現,舊事物也會隨之被影響比重發生傾斜。

顯然,手機AI功能的出現以及行業巨頭們紛紛“All in AI”,AI手機正逐漸影響著人們心智占據更大的比重。2014年, OPPO的“充電五分鍾,通話兩小時”讓手機行業開啓了“快充時代”。我們不說AI是否能顛覆手機行業,但在未來,智能手機更高階發展一定是AI手機,AI手機也必將替代如今的智能手機。

與此同時,將AI更全面的融入智能手機,與行業過往的“堆料”升級不同,從技術到系統到智能平台再到用戶數據,行業的門檻不斷被拉高,大浪淘沙整個行業將更加集中,也將極大地改變行業中龍頭企業的地位。正如摩托羅拉、諾基亞的時代落幕,在蘋果、三星的陰影下,國內手機廠商也闖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占據了重要市場份額。

AI手機從出現到成熟,直到産生顛覆性影響,是一個需要培育的長期過程。而從曆史的角度出發,每次科技革命的發生和突破,都以顛覆性技術出現和成熟爲標志。

毫無疑問,AI正開啓手機的顛覆時代,迎來真正的“AI時刻”或還尚需時間,但手機「AI」的符號正深入人心。

“我是很期待AI手機,但現在的AI應用還不足以讓我換新手機,我可能需要它真正能幫我徹底解決某個很必要的需求才會考慮換吧。當然,如果現在我的手機壞了,我一定首選AI功能的手機。畢竟,誰不想感受新技術帶來的體驗‘革新’。”Jessica分享道。

你看,商業就是這樣。

0 阅读:1

潮汐商業評論

簡介:專注大消費、TMT及金融領域【潮汐商業評論】團隊原創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