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20年,從「動手」到「用腦」

潮汐商業評論 2024-01-24 10:41:02

【潮汐商業評論/原創】

正在裝修新家的Carro最近陷入了糾結之中,“還沒想好要怎麽裝一套完整的智能家居,家裏的基裝就已經開始了。”

事實上,Carro對智能家居也不了解,並不知道該如何下手,心想“要是能一次性設計好就太完美了。”

對于智能生活,想必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設定,比如,倒車入庫,空調自動打開到合適溫度;人臉識別進屋後,燈光自動開啓到居家模式;坐到沙發上電視自動打開並調節到平時常看的節目;在床上躺下說聲:我要睡覺了,屋裏便自動熄燈,關閉不必要的電源;早上出門後,房間自動開啓離家模式,掃地機器人開啓工作……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很骨感”:大部分智能家居消費者要麽對著手機上一堆APP,五花八門的界面和操作方式發呆;要麽對著語音控制系統苦練普通話。

似乎,技術創新和消費者之間始終存在距離,而真正的全屋智能始終都沒有在普通消費者家中完全實現。

01 智能家居20年

到底什麽是我們所說的智能家居呢?

智能家居可以說是在互聯網影響之下物聯化的體現。所謂的智能家居是指以住宅爲平台,利用綜合布線技術、網絡通信技術、安全防範技術、自動控制技術、音視頻技術將家居生活有關的設施集成,構建高效的住宅設施與家庭日程事務的管理系統。

國外智能家居發展比較早,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芝加哥世博會上首次出現了“未來之家”的概念,同時家庭自動化的概念也第一次出現。

1950年,“按鈕莊園”概念的設計圖,成爲史上第一個真正具有自動化概念的家居空間;1985年誕生的Kissimmee世外桃源,人機交互的暢想首次出現;1999年,微軟發布的智能家庭宣傳片,基本上成功預測了目前物聯網智能家庭的形態。

其實早在1995年,美國和新加坡就已經大量推廣智能家居,其平均安裝一家智能家居消費高達7000美元,但是使用率僅占0.3%。

這一時期,就算是國外智能家居行業也還是處于萌芽期,整個行業處在一個概念、産品認知階段,沒有專業的智能家居生産商出現。

到了2000年左右,隨著國內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善居住環境、提升居住舒適性的需求也不斷提高,智能家居産業才慢慢進入發展初期。

彼時,國內主要以機械式的家居設備替代手工操作爲發展方式,推動的是家居自動運行。比如家電、窗簾、車庫門等設備的自動管理,可以減少用戶勞動量,但智慧性較低。大多數只是應用在工程安裝當中,以樓宇對講、消防、電氣控制系統爲主,很少在家庭裝修當中應用。

隨著技術的叠代升級,智能家居單品慢慢開始出現,如智能門鎖、智能照明、智能電視等,國內的智能家居行業進入發展期,但單品之間彼此孤立,不能互相連接通信。

隨著杜亞、海康威視等這些企業的崛起,以及射頻、WIFI,4G等技術的成熟,智能家居進入物聯網階段。可以聯動控制的電動窗簾、遠程監控攝像頭等設備慢慢在家庭生活中流行起來。

在這個階段,國內先後成立了五十多家智能家居研發生産企業,主要集中在深圳、上海、天津、北京、杭州、廈門等地。智能家居的市場營銷、技術培訓體系也逐漸完善起來。

直到2015年前後,國內智能家居行業迎來了放量增長的時代,湧現出一大批優秀的智能家居品牌,如河東HDL、新和創、紫光、南京物聯、歐瑞博、米系、大德中電等。與此同時,一些家電企業在賦予家電産品智能化的同時,也布局了智能家居産業,如Haier,美的,榮事達、TCL等。

另外,隨時智能語音技術的突飛猛進,亞馬遜Alexa、小度音箱、天貓精靈、小米音箱等走進了千家萬戶,使得智能家居發展增速持續向上,進一步對智能家居市場進行了“普及教育”。智能家居的概念逐漸成熟。

從解放勞動力到智能生活的家居理念變革,可以看成是家居行業擺脫傳統烙印的第一步,完成了智能家居行業外在形式的全新升級。

02 「各自爲王」的智能家居品牌

近年來,得益于人民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對舒適品質家庭生活的不斷追求,智能家居産品的需求持續增長。根據艾瑞咨詢測算,2023年中國智能家居市場規模或達到5360億元。

在智能家居近二十年的發展過程中,有三大品類至關重要,分別是電視的智能盒子、智能路由器、智能音箱。這三大品類也被行業視爲入口級的終端産品。

但隨著産品技術的升級,智能家居行業或將迎來一個新的發展拐點。據艾瑞咨詢報告顯示,智能家居行業早已遠非國家標准GB/T35134-2017中對智能家居設備的互聯互通性、家用物聯網強調的2.0階段,當前已進入到不斷深化雲計算、邊緣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以加強智能家居的自主決策能力,以提供主動服務的3.0階段。智能家居進一步貼近最高智能化程度。

面對如此龐大的市場規模,各路參賽選手都不想錯過分一杯羹的機會。

如今智能家居賽道可以分爲四大幫派,以百度、阿裏巴巴、亞馬遜等爲主的互聯網企業;以海爾、美的、格力爲代表的傳統家電企業;以華爲、小米、海康威視等爲典型的3C企業;以及以塗鴉智能、歐瑞博、Aqara綠米、雲米等爲代表的新興創業公司。

智能家居從機械代替手工,到單品智能,到智能互聯,再到如今的全屋智能,各個陣營代表玩家的發展策略也不盡相同。

互聯網企業似乎更側重入口級的智能單品,像智能音屏及聯動控制産品,像百度、阿裏巴巴、亞馬遜都在智能音箱市場有著一席之地。

而傳統家電企業,像海爾、美的、格力等則專注于圍繞智能家電本身的技術升級,更關注自家産品的銷售。例如海爾推出三翼鳥促進自身品牌的智能出圈。

小米、華爲這些企業都有著各自的生態鏈。例如小米在智能生態鏈上一路投資,至今整條孵化線上的企業高達400多家,産品囊括音箱、智能門鎖/門鈴/貓眼、智能溫控、照明設備多個品類。

根據華爲數據顯示鴻蒙智聯已有合作夥伴2200+,産品發貨量2.5億+,鴻蒙生態開發者200萬+,尤其是包括美的、格力、方太、九陽、松下、蘇泊爾等大量家電品牌都已經加入。新興創業公司則從智能面板、智能控制等重要技術領域切入創新,通過智能家居系統及服務打開市場,屬于開放性平台,允許多元産品介入。例如綠米不僅開發有智能面板、開關插座、智能門鎖、智能攝像頭、智能照明等智能設備,目前還加入了Matter協議布局海外市場,支持亞馬遜、谷歌、蘋果的生態體系。

雖然這些企業“打”得如火如荼,但事實上智能家居始終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規範,使用起來生硬死板、經常斷聯,或許這也是讓消費者望而卻步的最大原因。

據唯奧體驗咨詢的一份調研顯示,62%的智能家居消費者認爲産品無法精准理解用戶需求,58%認爲産品自主智能弱,依賴人工設置。據智標委智慧住區分委會數據,45%尚未使用智能家居的消費者擔心數據隱私。

現在,智能家居仍走在改革的路上,但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市場和技術的逐漸成熟,未來智能家居體驗將會更加適應消費者需求,並爲整個家居産業帶來巨大變化。

03 智能家居如何「更智能」

如今,智能家居已經成爲大多數消費者心中的家裝首選。小到一顆燈泡,大到空調、冰箱、集成竈,一切皆可「智能」。

但事實上,看似智能的家居産品,卻有著各式各樣的生態圈,不同品牌、不同型號的産品,都極有可能遵循自己的一套協議標准。

無論是電路空開還是安防攝像頭,都在向生態圈靠攏,但品牌之間,平台之間仍是一個個信息孤島。這導致看上去足夠智能的家居們,還需要「房主」給予更多特殊的照顧。

而如何讓智能家居“更智能”,成了智能家居企業2024年甚至未來市場爭奪的關鍵所在。從誕生的第一天起,無法絲滑的互聯互通就是智能家居所不能承受之重。因此打破這一局限,“跨界融合、互爲渠道”已成爲各企業玩家搶占市場藍海的主流手段之一。

2019年,蘋果、谷歌先後宣布加入「Zigbee聯盟」,攜手包括亞馬遜、宜家在內的200多家企業,共同開發、制定新的智能家居協議標准。

2022年,由科技及家居巨頭聯合打造的Matter 1.0協議正式登場並迅速受到了市場的追捧。據市場研究公司ABI Research的一份報告,至2030年,全球將有超過200億台智能家居在市場出售,其中或有50%~60%支持「Matter」協議。

「Matter」的誕生,使智能家居協議雜亂無章的情況得到緩和。

如今,國內許多互聯網大廠、家居及家電企業也在積極與戰略合作夥伴搭建生態渠道,讓自己的産品在生態夥伴解決方案中搭賣出去,品牌間互爲渠道、強強聯合,讓營銷路徑越走越寬。

跨界融合、互爲渠道將是智能家居行業的主流趨勢。對于産品生態體系不完備、品類單一的廠商或品牌來說,這類以“優勢互補”爲基礎的戰略合作,不失爲搶占市場的好方法。

其次,中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凸顯,各類“適老化”政策也在不斷加碼,智能家居的“適老化”升級需求也顯得日益緊迫。

目前,語音交互是智能家居系統首要的交互手段,但對老年用戶來說,並不是所有用戶都會標准的普通話,所以在當地銷售的産品涵蓋當地的方言勢在必行。

另外,居家安全性是老年用戶重中之重,在用戶遇到突發疾病、摔倒或遇到其他緊急情況像煤氣泄露、室內著火等情況,室內的攝像頭、傳感器等應做到立即感知,並通知相應人員。

而搭載毫米波雷達等技術的智能家居設備,在感知範圍、識別精度等方面有較大提升,推動了老年人的居家生活品質、智能家居的適老化發展。據IDC數據,2023年搭載毫米波技術的智能家居設備出貨量或突破10萬台。

因此,各個智能家居企業加強研發、生産,推出滿足對老年用戶群體的安全看護、跌倒識別、睡眠監測的智能家居設備,或將找到一個發展的新增長點。

智能家居行業是一個産品不斷叠代更新的行業,新産品、新技術層出不窮,品類愈發豐富,創新元素越多,在未來的互聯互通上才能更加順暢。

以智能鎖爲例,人臉鎖、門鎖智能屏的推出極具代表性,從消費者的痛點出發,顛覆了傳統安防模式。

未來,智能家居行業只有更豐富、立體、全面、智能,安全識別能力強的産品才更容易俘獲用戶的青睐。

不同于智能單品,未來聯動性強的全屋智能系統的安裝複雜程度更高,對安裝的專業性要求極高,因此專業的智裝團隊必不可少。

品牌要想在“需求對接、現場勘察、方案設計、收尾交付”四個階段中,真正落地服務用戶、獲取口碑,專業指導是必不可少的。例如美的推出“美的智慧家”全屋智能解決方案,圍繞五大家居場景提供共性+個性套餐。

服務水平與售後,直接影響用戶體驗感。線下門店經濟回暖,各大企業可以加快線下門店的布局步伐。

不止如此,隨著人工智能大模型的不斷發展,智能家居行業可以借助其強大的學習與理解能力,滿足不同用戶對于不同時間、空間的特定待辦項和使用習慣,最終行成全空間全時段的主動服務。

可以預見的是,智能家居的未來是互聯互通,主動服務。

“智能家居必須裝啊,雖然還在發展初期,但這畢竟是大勢所趨嘛” Carro笑著說。

你看,商業就是這樣。

0 阅读:0

潮汐商業評論

簡介:專注大消費、TMT及金融領域【潮汐商業評論】團隊原創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