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劉國梁昔日對許昕評價,才發現姚彥認定許昕,到底有多勇敢!

人物會說話 2024-01-26 17:24:01

2016年,裏約奧運會結束後,在白岩松的“第一時間”節目現場。

劉國梁對手下3大愛徒,分別做出如此評價,他說:

“繼科,勝在格局;

馬龍,贏在細節;

至于許昕,我到現在也沒看出來,他有什麽特點。”

彼時,很多人都覺得劉國梁對“大蟒”有些偏見,直至看到如今的許昕,才明白“不懂球的胖子”, 當年並沒說錯。

因爲“沒有特點”,才是許昕最大的特點。

因爲“從不按常理出牌”,所以許昕現在打出人生最好的一副牌。

用網友的話說:“大蟒”看似是“國乒一大奇葩”,卻是當下最幸福的人生大贏家。

01 無法複制的 “奇葩”選手

劉國梁執掌國乒時,曾給許昕起過2個外號。

一個叫“雲中漫步”,一個叫“不倒翁”。

前者聽上去,文绉绉的;後者聽起來,也算俏皮。

但這倆外號背後的寓意,實際上卻令人“哭笑不得”。

亦如許昕的運動生涯,看似“奇葩中二”,卻也曆經風雨。

許昕第一個“奇葩”的地方,當屬心態。

放眼國乒隊伍,不管男女運動員,都逃不過兩種心態。

一是“占山爲王”的霸氣。

女隊的“暴君”王楠,“大魔王”張怡甯;男隊的“殺神”陳玘,“藏獒”繼科,都是如此。

這些人但凡上場,不論對手,不管何方,都會給人一種“遇神殺神,遇佛殺佛”的霸氣。

二是“舉棋不定”的糾結。

比如,王皓,馬琳,還有沒拿大滿貫之前的龍隊,都經曆過漫長的心態曆練過程。

這些運動員,平日裏訓練不錯,對內比賽也算常勝將軍,可一到上場心態就不穩,遇敵出招總是舉棋不定。

但許昕,他卻是第3種心態。

那就是“超出常人的自信”,外加“天真懵懂的快樂”。

許昕,天性樂觀,並且極度自信。

比如,一般運動員打球,爲了接球恨不得滿場跑,但許昕只動“上半身”,爲此劉國梁先是喊他“雲中漫步”,後面又叫他“不倒翁”,就是形容許昕“懶”。

但許昕卻說自己不用來回動,一是因爲他在用“腦子”打球,事先就能預判球的落地點;二是自己胳膊長,用不著跑。

比如,上場時運動員大都會關注比分,時刻計算自己跟對方的差距,但許昕心態卻超穩,他說:“11:0贏和11:9贏一樣,想那麽多幹嘛!”

再比如,一般運動員,哪怕是拿了世界冠軍,也會在公衆面前保持一個謙虛沉穩的形象,但許昕卻不是,他總是把笑容挂在臉上,看上去顯得“吊兒郎當”。

爲此,許昕沒少被劉國梁批評,用“不懂球的胖子”的話,“哪有那麽陽光快樂的世界冠軍?”

許昕,第二個“奇葩”的地方,就是他的打法。

許昕的“左手直拍”打法,在國乒隊裏,堪稱“獨一無二”。

靠著這種獨特的打法,許昕不僅在比賽中占據優勢,也在賽場上奉獻了很多經典瞬間。

對此,網友喊許昕“人民藝術家”,他也自稱“不知道我這只黃金左手,會創造出什麽樣的神仙球”。

許昕,第3個“奇葩”的地方,至今都是網友未解之謎。

那就是,他近視但打球從不戴眼鏡。

許昕說自己兩眼,一個近視,一個散光,加起來總共有300多度。

對此,好友方博曾調侃過:

“許昕真是大“奇葩”,場下去哪兒都戴著眼睛,一到打比賽就不戴了,他可能就是“瞎子”打球,全靠感覺”。

調侃歸調侃,但從另一方面也說明,許昕打球手感是真厲害!

看到這裏,是不是覺得,許昕就如大家看到的那樣:

陽光,開朗,自信,時不時還有點“中二”?

但如果你真的了解他,就會發現,許昕看似“奇葩”,實則非常靠譜!

這種靠譜,不只體現在打球上,還刻在他的骨子裏。

02  “嘻嘻哈哈”的靠譜人

2019年,沒有拿過大滿貫的許昕,卻創造了國乒男隊“勞模”新紀錄。

這一年,國乒男隊正值低谷。

“藏獒”繼科,盡管有著445天就拿下“大滿貫”的輝煌,可自2016年裏約奧運會之後,就呈現出“退隱”狀態,很少參賽;

號稱“六邊形戰士”的馬龍,此時傷病過重,正常訓練都停了。

不只是老將“退得退,傷得傷”,小將們比如樊振東,王楚欽等人,還在成長階段,前路漫長。

就這一時刻,唯一的老將許昕站出來,扛起了國乒大旗。

雙打,混雙,男團,單打,凡是男隊的項目,幾乎都能看到許昕的身影。

有人統計過許昕這一年的行程,一天3賽,一天6賽,最多的時候,一天13賽,平均每隔兩三個小時,就要打一場比賽。

除了身體的極限,許昕還有傷。

上場前夕,有媒體拍到,秦指導親自給“大蟒”的左手,帶上護腕;

比賽間隙,有媒體拍到許昕坐在椅子上,身邊工作人員往他肩膀上纏冰袋;

比賽結束時,有媒體拍到許昕累得躺在地上,久久不能起身;

看到這樣的許昕,喜歡他的球迷們,直呼太心疼。

不少人甚至喊話“不懂球的胖子”劉國梁,希望不要讓“大蟒”這麽累。

面對衆人的關心,許昕只是一句:“能力越大責任越大,不用心疼我,我的極限還沒到頭”。

後來,談起許昕在2019年的表現,劉國梁如此說道:

“我們都沒想到,許昕能在這樣一個位置上撐下來,這也是許昕最可愛的地方,那就是但凡交給他的任務,他拼了命也要去完成。”

也是從這一年,許昕讓教練和球迷們明白,他許昕,盡管看似嘻嘻哈哈,實際上非常靠譜。

除了打球上靠譜,許昕更靠譜的是人品。

他或許是“挨訓”最多的,可他從不忘恩師教導,尤其秦指導,在他心裏更是如父親一樣重要;

不只感恩教練,身邊每一個幫助過許昕的人,不管是隊友,對手,還是球迷,他都會記在心裏;

不過,最令大家欣賞的,當屬許昕在感情上的專一和擔當。

許昕和姚彥的愛情,一直都是衆人心中的典範。

很多人只知道,許昕和姚彥是“青梅竹馬”的姐弟戀,後來一同爲國家隊效力,成爲惺惺相惜的伴侶。

但大家不知道的是,許昕在19歲時的擔當和表現,就已經超越很多男性了。

2009年9月30日,19歲的許昕,跟21歲的姚彥,正式確定男女朋友關系。

2009年12月,許昕在跟姚彥交往3個月後,便在北京買了房子,寫的是兩個人的名字;

用他的話說,既然開始交往,就是奔著一輩子的目標去的,我認定她了。

戀愛半年後,許昕領著姚彥見了家長。

訪談裏,許昕說自己給父母介紹姚彥時,開口就是:“爸媽,這是姚彥,以後她就是你們的兒媳婦,不會再換人了。”

姚彥也曾說過,她對許昕越是了解,越是覺得震驚。

因爲誰都覺得,許昕幽默開朗,性子應該也是大大咧咧,但事情相反,許昕的心思比誰都細膩。

盡管他比姚彥小,但卻非常照顧姚彥的感受,用姚彥的話說:“本來覺得我是姐姐,但沒想到都是他照顧我比較多。”

大概正是因爲許昕給的這份堅定和安全感。

2011年,姚彥才有勇氣,爲了許昕退出國家隊,以此成全這段感情。

面對姚彥的這份成全,許昕至今都感恩在心。

他說:“當年跟姚彥戀愛時,我還是默默無名,但姚彥已經是世界冠軍了,不管是能力還是身價,都比我要好,但爲了愛情,姚彥還是退出了,所以我永遠會感恩姚彥。”

都說,愛一個人的最高境界,是心疼和愧疚。

許昕對姚彥,便是如此。

姚彥退出國乒後,許昕在追求夢想的同時,從未忽略過姚彥。

姚彥喜歡寵物,他便送姚彥小狗;姚彥喜歡攝影,他便買最好的相機;姚彥喜歡旅行,許昕便給姚彥定機票···

他說,我欠姚彥的太多,只想讓她開心。

戀愛時如此,婚後亦是如此。

因爲比賽緣故,夫妻倆聚少離多,甚至就連姚彥兩次孕期,兩次生産,許昕都無法在身邊陪伴。

他說:“我知道姚彥從不會埋怨我,但我心裏是愧疚的,所以只能日後多多彌補。”

這個“彌補”,許昕從來不只嘴上說說,而是付諸于行動。

比賽時,許昕打球更拼,他說拿銀牌的獎金,都給孩子買奶粉,拿金牌,就給媳婦買倆包;

在家時,他更是能多做就多做。

他說,孩子的成長是很快的,有些東西一旦錯過了,就永遠不會有第二次,再者“孩子媽”太辛苦了,我能多承擔一點,她就輕松一點。

看到這樣的許昕,估計就是“不懂球的胖子”劉國梁,也會感慨“大蟒”如今的成長和反差吧。

原來,一個向來“嘻嘻哈哈”的人,一旦認真起來,竟是如此靠譜與深情。

03 大智若愚的人生贏家

劉國梁曾評價許昕,“他讓我看到了運動員的另一面,那就是簡單和快樂,這在運動員身上很難得。”

因爲運動員身上,最多的是勝負欲,是競爭,是熱愛,但發自內心的快樂,卻並不多。

那麽,許昕心裏到底有沒有遺憾呢?

當然有,只不過他都自我化解了。

比如,他因“左手直拍”被教練關注,也曾因技術上無法突破,差點被放棄。

他說過:“如果我沒有打出來,我這種打法,以後連陪練都做不成”。

所以,你說那段落寞的歲月裏,“大蟒”的壓力有多大?

比如,他曾喊話劉國梁,“劉指導,以後有什麽比賽,都帶上我吧,只要我上了, 我一定拼。”

因爲他是“左手直拍”,更適用于雙打,爲了國家榮譽,他被派去參加雙打,混雙,卻無單打資格。

所以,當馬龍和“藏獒”在奧運會上單打對決時,你說“大蟒”在想什麽?

其實,許昕經曆過很多挫折和失意。

但因他給大家的印象,從來都是樂觀和幽默,所以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也曾有過迷茫和落寞。

幸好,許昕不管面對任何情況,他都能自我消化,他說自己理解上面的安排,理解領導對自己的顧慮,更理解一切要以大局爲重。

所以,許昕不管處在什麽位置,都能用平和的心態去接受。

正是這種大智如愚的性情,讓如今的許昕,打出人生最好的一副牌。

現在的許昕,事業上開始轉型。

他不僅開球館,還接連上綜藝節目,希望能夠給自己的事業添磚加瓦;

生活中,他有姚彥這樣的伴侶,還有一雙可愛的兒女。

“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生活,看似平凡,卻羨煞旁人。

看到這樣的許昕,不由得想起老子在《道德經》裏的一段話: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而不按常理出牌的許昕,則是大智若愚,看似嘻嘻哈哈,實則順勢而爲。

正所謂,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這輩子不必趕超所有人,只要能活出自己,你就是大贏家。

2 阅读:367

人物會說話

簡介:用一個故事,傳遞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