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之下電影觀後感,割裂的香港,堅守的人心

品味聊文化 2024-04-21 19:38:35

電影《白日之下》在香港金像獎戰果頗豐。

冒著大雨,也要去電影院一睹爲快。雨的確能讓人慢下來,而電影卻讓人一度噤聲,心情複雜。

講幾句話評價

1,每個人都會老去,他們的現在是否成爲我們的未來,以及我們至于是否成爲包袱,主要在于個人的沉澱與思考。 #白日之下觀後感 #白日之下影評

2,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電影,但是電影還是過于含蓄,也過于收斂,導演刻意如此安排,以免讓人不適。

3,善惡是否有報應,對錯是否在人心,人性複雜如此。好人不知好在哪裏,壞人不知壞在何處。一個割裂的香港呈現在眼前。

4,導演試圖讓人反思,站在高處講道理。講述當下香港當今的狀態。爲何年輕人會迷茫,老年人會麻木,中年人會疲累。有些帶入了占中時期港人的內心狀態,我認爲導演夾帶私貨的。

5,劇情其實很簡單,幾條線也很清晰。不難理解。線索如下

①女主追案過程的冷靜,強大,善良,锲而不舍,不被理解,甚至誤會,坦然的全過程,不驚險刺激,也沒有什麽花活,特別白描的手法。

②幾個人與家庭的故事(女主與親人,女主與通伯,水哥與家人)故事很簡單但是很生活。對于人到中年的群體來說,感受尤其深刻,推薦觀看。

③諷刺:社會福利制度體系與現實的割裂,新聞媒體試圖大爆炸與媒體行業變遷的陣痛,追求真相與妥協變通下的猶豫與堅持。引發人們的思考。

看完以後,相信很多人會想起《禮記》大道之行。原文如下:

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鳏、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是謂大同。

大同社會是許多人追求的桃花源,然而,哪個時代曾經達到過呢?又或者哪個時代離這理想世界更近呢?

但是,中國古代的哲學家偉大之處就在于,把心中的理想世界描繪出來,一代一代人爲之努力,這才是大道。

香港電影走到今天,充斥著商業化,向錢看齊。但這部劇的這種嘗試的確是在商業化喧鬧背景下表現出的一種冷靜與客觀,難能可貴。

尤其在當下輿論大背景下,拍出了如此開放式的結局,而不是大滿貫大團圓的結局,給以觀衆大量留白的想象。用蒙太奇手法展示客觀立體的人物形象,人們內心的掙紮與堅守。

只能說導演是有想法的,演員演技也都在線。

如果吹毛求疵的講,有需要進步的地方:

①類似于我不是藥神的主題,卻沒有拍出我不是藥神下小人物的掙紮與孤獨。

②導演敢于揭露現實,但在藝術處理真實案例方面,欠缺火候。

真相值得被追尋,正義的價值永遠值得被人銘記,爲衆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

③如果將觀衆與社會制度對立,只提出問題不談解決辦法,也沒有把資本運作下私營福利救濟機構的黑暗刻畫得徹底,這或許是導演被資本裹挾下的妥協與變通。

④影片中有一段講到,短時間內多個老人去世,被送到同一個醫院。這背後的故事缺少交代,留白過明顯。

⑤資本在整個事件下,沒有反擊,沒有將故事情節更加戲劇化,有遺憾。

0 阅读:19

品味聊文化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