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順的不同層次

識上善看曆史 2024-03-25 09:17:47



孝以敬爲先

言偃,字子遊,孔門十哲之一。子遊問孔子,怎樣才算作孝順?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說:“今天人認爲,能給父母飯吃,拿衣服給他們穿,不讓父母受凍挨餓就是孝順。你家裏不也養著狗和馬嘛,如果你說能養就是孝順,那麽在家裏養動物,是不是也叫孝順呢?”

這在邏輯上顯然很荒謬,其次,你不能夠用對待動物的方法對待父母,你總得有所區別吧。那麽這個區別是什麽呢?孔子提出了一個關鍵詞“敬”,所以孔子提出了一個反問:“不敬,何以別乎?”

以今天的養老院爲例,我們有過一段時間稱之爲敬老院,還是很貼切的。從文化的角度講,敬老院的叫法優于養老院。人和動物的區別是,人有德性和心靈,因此人需要體面和尊嚴。所以對人的養,不但要養其體,還要給其足夠的尊重,不要傷其心。

孔子的學生曾參認爲,孝的境界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能養只是孝順最低的層級。

孝順的最高境界是“尊親”。尊重父母雙親,要讓他們感覺到,他們雖然老了,甚至已經沒有勞動能力了,雖然是被別人贍養的,但還是有尊嚴的。尊親非常重要,是孝順的最高境界。

其次弗辱,意思是不要傷了父母的面子,不要傷其自尊,不要讓父母感覺到他們是無用的人。

我建議可以以請求的口吻,請父母幫忙做一些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讓他們感覺到,他們是有用的,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你,而不是你的累贅。盡量讓父母感受到他們是家裏受尊重的人,是不可或缺的人。這裏說的養,就不僅僅是養其身,更是在養其神(精神)和養其心。所以孟子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

子遊

孟子還說過:“食而弗愛,豕之交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給父母飯吃,但是卻不愛他們,和餵豬有什麽區別。說愛父母,但是卻不尊敬他們,那跟喜歡一個動物又有什麽區別?

《禮記》裏面說:“小人皆能養其親。”所以說,孝子也未必就一定是好人。給父母飯吃不是孝順的全部。如果一個君子,做不到尊敬父母,那麽君子和小人又有什麽區別呢?

總結:孝順就是有態度的贍養。有尊的態度,有敬的態度,有愛的態度。有了這樣的態度,才是真正的孝順父母。

孟子

臉色難看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爲孝乎?”

子夏問孔子孝順父母的道理,這時孔子的兒子孔鯉已經去世,弟子們把孔子當作父親來孝順。

孔子說:子女在父母的面前,給父母一個好臉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以我爲例)一般都認爲我有事情,有弟子來效勞,有酒食也給我這個老師吃,你認爲這就是孝順了嗎?”

難道這就是孝順嗎?顯然孔子認爲,僅僅給父母長輩做一些事情,有酒食讓他們吃,還不算真正的孝順。真正的孝順還要有一個好的臉色。

社會發展至今,很多人有了社保待遇,可以解決養老問題。有很多的機構、義工、志願者,可以給老人一些必要的幫助,幫助老人做事情,比如理發、按摩、洗腳等。

孝順的難點還在于子女能不能有一個好的態度,在上一段我們知道了孝以敬爲先,那麽“敬”必有色,要有好的臉色,需要心中先有敬。所以要做到臉色好看很難,難不在于養,難在于敬,敬形于色。

孔子的另一位徒弟,曾參的故事很有意思,我們來了解一下曾參一家三代人關于孝順的故事。曾參和曾參的父親曾皙都是孔子的學生,曾參的兒子叫做曾元。

曾參在孝順自己的父親曾皙的時候,吃飯必有酒肉,每次等到父親吃完了,曾參都會詢問父親:“沒有吃完的,您想送給誰去吃啊?”然後按照父親的意思把剩下的吃的送給相應的人。

今天我們一般不會吃別人剩下的東西,但是在當時,食物是比較匮乏的,特別是酒肉這樣精美的食物,送給別人,是莫大的饋贈。

曾皙去世以後,曾參也慢慢老了,曾參的兒子曾元在孝順曾參的時候,也是每頓飯必有酒肉。曾參吃完以後,曾元並不會詢問父親想把吃的送給誰,曾參如果問兒子,廚房裏還有剩余的嗎,曾元一般會說沒有了。曾元的想法是,不願意曾參把多余的食物送給別人,他想著留給父親下一頓再吃。

孟子對曾參和曾元父子兩代人孝順長輩的做法,做了一個比較。他說,曾參孝順父親,叫做養志;曾元孝順父親,僅僅是養體。

爲什麽曾參孝順父親曾皙就叫養其志呢?因爲曾參尊重曾皙的意願,不僅讓父親吃得好,還尊重父親的意願把你吃剩下的東西送給想送的人。不但讓父親吃好了,還滿足了父親的意志。

在孝順長輩時,做到“敬”已經很不容易了,再做到“色”,和顔悅色更加難。哪怕我們是尊敬父母,也有不耐煩的時候。

老話講,久病床前無孝子。久病很難有孝子。倒並不是說子女就抛棄老人了,甚至內心對老人沒有敬意了,而往往是指,子女在這個時候很難保持一個好的臉色了,這是孔子對人性深刻的洞悉。

孔子講色難,就是要求我們即使在不耐煩的時候,在久病的父母床頭,仍然保持愉悅的、和睦的臉色,那是對多年久病父母的一種出自內心的、深切的同情和理解。

色難,是人性的弱點,雖然有難度我們也要盡力保持。人年紀大了以後,內心往往會很脆弱,特別是沒有養老金的老年人,他們的內心充滿了自卑,害怕拖累兒女。可能兒女一點點不耐煩臉色都有可能讓他們受到深深的傷害。

天下父母都有老病之時,天下的子女也都有不耐煩之日。父母之難,難在人人不可避免的老、病。子女之難,難在日日夜夜的堅持與耐心。體諒父母的難是人生的無奈,感歎子女的難是對子女的理解。

人生在世,經曆的多了,了解了這些難,希望我們能多一分寬容。孔子提出的“色難”,既是對子女的要求,也是對子女的寬容,更是對父母的安慰和悲憫。一聲“色難”是孔子對人間的大慈大悲。

子夏

父母之年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孔子說:“父母的年紀啊,不能不知道。一方面我們爲父母的高壽而歡喜,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爲他們的衰老而擔心。”

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講的是兒女心理的變化,這種變化是基于人間的至愛親情。孔子講話有時候講的高大深遠,實際上這些表述都基于人間最基本的人情。子女的孝順、朋友之間的忠信、兄弟之間的親情,大家以爲孔子在講道德,其實他講的是感情。講感情就會有道德,講道德就必須講感情。

道德基于人間最基本的情感,而我們尊重了人與人之間的這些基本情感,我們也就是在尊重一種道德的規範,兩者合二爲一。

與諸君共勉。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