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孔子的家世2—家族曆史及少年成長經曆

識上善看曆史 2024-03-16 10:10:52

​​​

上一集我們說到,孔子的父親名叫叔梁纥。現代人看這名字有點怪,其實這是名纥,字叔梁的意思,字和名放一起,不提姓氏,是尊敬的稱呼。正式地說,他就叫孔纥。下面我們來聊一聊孔子祖上的情況。

孔子的祖上

話說周武王克殷,殷商滅亡。按照分封制的禮法,朝代雖然滅亡,勝利者仍然不能讓以前的貴族宗祀滅絕,或者說是殷商還有一些軍隊與實力,因此當周武王分封諸侯時,仍然封帝辛之子武庚于殷,以奉其宗祀。武王死後,武庚叛亂,被周公東征而殺死,另立帝辛的庶兄,當年曾降周的微子啓于商丘,國號宋,以奉商朝的宗祀,爲周朝的二王三恪之一。孔子的論語“堯曰”篇曾記載此一原則叫做“興滅國,繼絕世”。

新朝建立後對舊王朝的統治者,只是將其軍事力量全部解除。投降的皇帝,在新朝會以“賓禮”的形式,給予高爵封國,並特許他們在自己的封國裏行前朝年號,一切禮儀用度均按天子規格行事,而不過多幹涉。

“賓禮”,意味著前朝後裔在新朝並不稱臣,而是新朝皇帝的客人,二者本質上是平等的。如漢獻帝退位山陽國之後,仍可以帝王禮儀祭奠先祖,其死後,魏明帝曹叡率群臣親自哭祭,並以漢天子禮儀葬于禅陵。

這樣優待前朝皇室的傳統曆史上稱之爲二王三恪。古代政治禮制,屬賓禮之一,曆代王朝皆封前代王室後裔爵位,稱爲二王後,三恪即:給予王侯名號,贈予封邑,祭祀宗廟,以示尊敬,顯示本朝所承繼統緒,標明正統地位。

春秋初年,宋國仍奉行著兄終弟及的傳位制度。孔纥的遠祖是宋前闵公,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弗父何,次子鲋祀fùsì。弗父何即是孔子的直系祖先。宋前闵公過世,不傳其子,闵公之弟宋炀yáng公即位,鲋祀殺死炀公,欲立弗父何,弗父何不接受,鲋祀自立爲王,即宋厲公。弗父何贏得禮讓之名,兄弟和睦,厲公封弗父何爲宋國上卿,受采邑于栗,也就是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

爲報答兄長弗父何的禮讓之恩,宋厲公除了重用弗父何外,亦對弗父何親族加以重用,弗父何成爲輔佐宋厲公的重要公族勢力,享受著宋國公室子弟的優秀教育,數代之間皆爲書香門第,直至正考父,直至孔父嘉,直至孔子,皆爲弗父何之功。

弗父何的玄孫爲孔父嘉,他是宋國的大司馬,也就是國家的最高軍事長官。在孔子出生前一百六十年,宋殇公時國家陷于征戰,華父督看上了孔父嘉的妻子,于是借口國家的戰爭不絕,都是孔父嘉主導,殺了孔父嘉而奪其妻。孔父嘉的兒子木金父爲避難逃到魯國的陬邑,從此木金父以父親的字爲孔氏,在陬邑定居,成了魯國人。

春秋時候貴族身份是國際性的,到哪國都承認,所以孔家在魯國也還是有點地位的小貴族,只是人丁一直不興旺,政治上也沒太大建樹。到魯國以後,木金父生祁父,祁父生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到叔梁纥纥這一輩,已經有點沒落了。

魯國有一家大貴族孟孫氏,叔梁纥就一直在孟孫氏門下做家臣。當一名低級小貴族——“士”,常要拜在一位大貴族門下效力。他負責管理陬邑這個地方,替孟孫氏主持一些地方事務,但陬邑並不是他的封邑,他不能世襲占有。

孔纥的光榮業績

爲了行文方便,我們下文正式稱呼孔子的父親爲孔纥。我們繼續說一下,孔子的父親孔纥在史籍中留下的唯二的兩件事。

1.力舉城門

在孔子出生的前十二年,中原的超級大國---晉國帶著魯國等小弟去攻打一個南方的蠻夷小國---偪陽,大約在今天的山東省棗莊市境內。魯國帶兵參加聯軍的是大貴族孟孫氏的家主孟獻子,孔纥作爲孟獻子的家臣,自然是要跟著封主參戰的。

孔纥 想象圖

孔纥個子高大,身強力壯,史書記載他身高十尺,這次有機會發揮了一把。聯軍攻城時,敵人設了一個陷阱:先把城門拉起來。這城門是垂直的拉閘門,聯軍先頭部隊剛沖進去,城門突然放了下來,敵人准備來個甕中捉鼈,在這千鈞一發的危險時刻,孔纥沖了上去,把閘門生生給搬起來,用肩頭扛住,城裏的聯軍趁機都逃了出去。

2.護送臧武仲

又過了七年,齊國大夫高厚帶兵攻打魯國邊境,魯國大夫臧武仲帶兵應戰,被圍困于防地,孔纥與臧疇 、臧賈率領三百名甲士夜襲齊軍,掩護臧武仲成功突圍,齊國不久後退兵。

孔子母親出場

孔纥的正妻爲施氏,生了九個女兒,沒有兒子,娶一妾生長子孔皮,因有足疾,無法繼承叔梁纥的地位,所以他對長子孔皮不太滿意,于是就有了和孔子母親顔氏的故事。

《史記》說孔子母親是“顔氏女”,《禮記》裏說孔子母親叫“顔徵在”,應該很可信,因爲《禮記》這部書是孔門弟子撰寫的。

嚴格說,春秋時期的老百姓沒有姓氏,只有貴族才有。那這個“顔氏”是怎麽回事?因爲魯國有戶貴族顔氏,是山東本地原住民小部族頭領,被周人(魯國)征服以後接納到貴族隊伍裏,他們的上級封主也是孟孫氏。大概孔子母親家這個村莊,就是這位顔氏貴族的世襲封地,他的農奴們非要認個姓氏的話,就隨自己的主人。

這樣,孔子姥姥家的老鄉們,說起來也都是顔氏。他們都是世代生活在本地的原住居民。這個村莊,我們姑且稱之爲“顔家莊”。

孔纥一直想要有一個健康的兒子,但是年齡已經大了,門當戶對的貴族家庭不願意把女兒嫁給一個老頭子,無奈只能找一個普通的農家女兒來完成傳宗接代的任務。由于當時還不允許跨越階級的婚姻,所以連把孔子的母親收爲妾室都是不可能的,兩人只能野合而生孔子。

孔子的少年時代

少年孔子

顔氏懷上孔子不久,孔纥就去世了,他不知道自己竟然還有個兒子。孔子自幼跟著母親在姥姥家長大,十五歲之前隨母姓叫做顔丘。顔家是世世代代生活在曲阜本地的原住居民,也都是普通的農民,窮老百姓。那麽孔子又是如何恢複孔姓和他的貴族身份呢?我們需要從孔子的小時候說起。

孔子六七歲時就開始幫著大人幹農活,從小過的是沒有父親的農家單親生活。小時候的這些經曆,當時的人都清楚,孔子自己也不避諱。直到後來成爲大學問家,有個叫樊遲的學生,還想跟他學種莊稼、種菜,孔子不願意,說幹這些活我不如農民拿手。

他的原話是:“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我小時候地位很低賤,所以能幹很多粗鄙的農活兒。小時候的孔子不會想到自己姓孔,他認爲自己就是老顔家的人。

《史記》中記載孔子的外貌,說他個頭很高,成年後的身高有九尺六寸,當時的人送給他一個外號叫做“長人”,意思就是大個子,他父親身高十尺,這明顯是遺傳。由于古代的度量衡並不統一,按最低標准算,九尺六寸也有今天的一米九左右了。古代的營養條件不好,身高普遍要矮一些,所以孔子這個 個頭到哪兒都是鶴立雞群、與衆不同。

由于孔子從小沒有父親,家裏也就沒有對父系祖先的祭祀活動。看到別人家祭祖,自己家沒有,會很羨慕。所以孔子小時候很喜歡玩祭祖的遊戲,擺上幾個盤子、碗,磕頭拜一下,這也算是一種心理補償,或許預示著他以後會成爲一位研究禮儀的大學問家。

孔子葬母

孔子十五歲這一年,母親去世了。孔子把母親的棺材放到了大路“五父之衢”的路邊。

五父之衢在魯國很著名,是都城曲阜東郊外的一條大道,經常舉行各類政治活動,非常熱鬧,來來往往的人很多,別人就問孔子,你爲什麽把棺材放在路邊,而不下葬?孔子說:“我母親去世了,想和父親合葬,卻不知道父親的墳墓在哪裏?”

停喪不葬,而且停在熱鬧的大路邊,引起了很大的社會影響,很快消息就傳到了孔家。孔家人就坐不住了,其實孔家一直人丁稀少,這時早已沒有了在世的男性後代。

受顔家莊停喪消息的影響,孔纥已經出嫁的老姐妹,一琢磨,萬一是真的呢?這可是好事兒啊,孔家有後了!就想找人把孔子叫到家裏來看看。

這位傳遞消息的中間人就是“輓父之母”。顔家莊有一位專門替人辦喪事的人,當時這個職業叫做“輓父”, 他的母親帶著孔子見到了孔纥在世的老姐妹,孔家姐妹一看到十五歲的孔子,老淚縱橫,別的不說就這個個頭和長相,那就不可能是冒充的,老孔家最終承認了這個遲到的兒子,結局是雙贏,皆大歡喜。

認祖歸宗之後,孔子母親可以正式和父親合葬在一起。孔子太需要這個合葬墓來證明自己,以及自己母親和孔家的關系了。到此孔子總算是個有爹的孩子了,身份也從農民變成了貴族。

講到這裏,孔子的身世基本上就交代完了,接下來咱們再說說他的名和字。

孔子的名和字

孔子的名爲丘,這是他母親給起的,據說是他母親懷他的時候,曾經到家附近一座叫“尼丘”的小土山上祈禱神明保佑孩子孕産順利。

另外一個說法是孔子生來頭上就攏起一個大疙瘩,像個小山丘,所以叫丘。

這兩種說法都有依據,孔子應該喜歡第一種。但第二種說法更符合農村給孩子取名的習慣,信手拈來的小名兒,越賤越好,爲的是好養活。

十五歲認祖歸宗成爲孔家人後,他也就變成了孔丘而不再是顔丘。此外,成年後還要按照貴族的習俗取一個“字”,供平輩或晚輩人稱呼。孔子給自己起的是“仲尼”,仲表示排行第二,“尼”就是他母親祈禱的尼山,和名“丘”有聯系。

孔子的姓氏代表著父親的家族、名和字則側重母親這邊,他從沒有忘記顔家莊的窮親戚們,他一輩子也都在盡量幫顔家莊的親戚們過好日子。

孔子成爲貴族,地位越來越高,追隨他討生活的,很多都是他母親家的老親戚,最有名的是顔回父子,特點就是窮,一直掙紮在溫飽線上,孔子也經常誇獎顔回的安貧樂道,這也算是一條明證。

在後世人看來,孔子是個儒家大學者,又是個倡導理想政治、不受當權派喜歡的人,就容易把他想象成一個書呆子,不通世故,經常犯點兒迂腐的傻氣。這其實只是孔子個性裏比較常見的一個方面,跟他的職業有關。但是,孔子還有善于觀察、明哲保身、尋找機會的另一面。這是顔家莊那些下層人民的生存智慧。在少數幾次面臨重大抉擇的節骨眼上,孔子的這種智慧都起了作用。

爲什麽要開一個話題講孔子呢,我想,您了解了孔子的成長經曆和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更有助于您對《論語》等儒家經典的理解,這就是我的初衷。

好的,今天就談到這裏,歡迎您關注石尚山的頻道,謝謝。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