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龍貢獻突出,爲何在元帥中只排第五?綜合分析後,其實合理

彼岸幽雪 2024-04-10 11:00:57

在革命初期,當時的中國陷入了混亂和動蕩之中。國民政府執政,但卻鮮有民心擁護。賀龍,作爲一個有著堅定信念的軍事家,自幼就展現出了超越常人的勇氣與膽識。

賀龍並非是一開始就站在共産黨一邊的人。他的選擇,源自對國家前途的憂慮和對人民的責任。當時,國民政府試圖拉攏他,但他卻義無反顧地拒絕了那些高官的厚禮。他選擇了一條更加險峻、漫長的道路,一條爲民族救亡圖存的道路。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産黨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之一。賀龍雖然並未入黨,但他毫不猶豫地參與了這場革命的火炬。他心中的信念,是那樣堅定,以至于不顧一切地投入到了這場決定性的鬥爭之中。起義雖然失敗,但對于賀龍來說,這只是一個新的起點。

回到湘鄂西,賀龍重新組建了一支隊伍。他的眼中沒有失敗,只有更堅定的信念和更加堅硬的意志。這支隊伍,成爲了後來紅軍的一大主力,爲中國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盡管賀龍的貢獻如此卓越,他的名次卻只能在元帥中排在第五,這是爲什麽?

1927年8月1日,南昌城外的山林中彌漫著緊張的氣氛。此時,賀龍率領的20軍正默默地集結,等待著這個國家的命運的轉變。

南昌,這座古老的城市,承載著數不盡的曆史記憶,但今天將成爲中國共産黨的一個裏程碑。賀龍站在隊伍的最前方,他的眼神中透露出堅定與決心。

20軍,這支由普通農民、工人和學生組成的隊伍,將要發出中國共産黨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第一聲槍響。他們的心中燃燒著對革命的熱情,他們的血液中流淌著爲了民族解放而奮鬥的決心。

此刻,南昌起義的種子已然種下。這不僅僅是一場戰鬥,更是一場理想的集結。賀龍知道,他們的行動將會引發連鎖反應,將革命的火焰傳遍大江南北。

20軍隊伍整齊列陣,士氣高昂。賀龍站在最前方,舉起手中的軍旗,向著天空揮舞。

南昌起義的號角吹響了,戰鬥開始了。賀龍率領的20軍展現出了驚人的戰鬥力,他們如猛虎般沖入敵陣,一時間敵人節節敗退。

但這場起義並非一帆風順。面對國民黨軍的反撲,20軍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但他們的意志沒有動搖。他們堅信,只有犧牲與奮鬥,才能換來國家的解放與人民的幸福。

這說明了,賀老總是一位與衆不同的領袖。他年輕時,勇敢地投身于革命,帶著熱血和信念,以及幾乎空無一物的“帶資入股”。

年輕時,他身負著夢想和渴望,帶著幾個志同道合的年輕人,開始了他們的革命之旅。

他沒有華麗的兵器,沒有龐大的隊伍,只有堅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他們在山野中遊擊,和農民一起耕種,和工人一起勞動,用實際行動踐行著革命的理想。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個人魅力得到了彰顯,他的部下們對他的信任和忠誠如同家人一般。

隨著革命的火種在中國大地上蔓延,組織需要更多的力量來推動革命的進程。賀老總並沒有猶豫,他將自己的隊伍交給了黨組織,義無反顧地投入到了更大的戰鬥之中。他的部隊成爲了革命的鋒刃,爲了新中國的誕生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努力。

而當新中國初創期間面臨著重重困難和挑戰時,他再次挺身而出,帶領著他的隊伍,回到了自己的家鄉。這一次,他不是爲了革命的號召,而是爲了幫助那些身處困境中的人們,用自己的力量爲祖國的建設貢獻著力量。

長征途中,張國焘分兵草地,企圖脅迫中央南下。但賀龍堅決反對這一行徑。他深知在關鍵時刻站隊中央的重要性,因此在百丈關一役中,他與其他領導人一道,堅決挫敗了張國焘的企圖。這一決定對于維護中央權威、保持紅軍整體力量至關重要。

但是,張國焘並未就此罷手。在卓木碉,他公然宣布“另立”,試圖分裂黨的統一,甚至開除了幾名中央領導的黨籍。這種行爲對于革命事業的發展構成了嚴重威脅。在此危急時刻,賀龍展現出了其非凡的政治智慧和果斷決策。

賀龍清醒地意識到,如果盲從張國焘的分裂行徑,將導致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聯手向中央施壓,使革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

因此,在與張國焘的接觸中,他堅定地主張團結,警告張國焘不可再行分裂。他的態度堅決而果斷,爲中央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使革命成功度過了這一次最嚴峻的考驗。

賀龍的這些舉動,無疑是不可替代的。他的清醒頭腦和堅定立場,在關鍵時刻挽救了革命的發展,保持了黨的團結和統一。

那他爲何還會排在老五,這就要講到排在他前面的人。

"朱德老總對革命的貢獻,無人可比。"這是譚震林口中的評價,言簡意赅,卻道出了朱德的偉大之處。

但這份評價的來曆,卻不只源自一時一事,而是來自于革命的漫長曆程。回溯至南昌起義之前,那是一片蓬勃發展的革命熱土。可當冬日的寒風襲來,革命的火種陷入低谷,似乎只剩無助和絕望。在這時,朱德老總挺身而出,他的言語如同冬日暖陽,溫暖了士兵們的心。

朱德老總的功績不止于此。他帶領革命軍隊,經曆了贛南三整、暫避韶關、湘南起義,最終抵達井岡山,與毛主席會師。正是在這一系列的戰鬥與策略中,朱德展現出了非凡的領導力和智慧。

南昌起義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朱德老總凝聚力量的結果。他的鼓舞和領導讓士兵們從絕望中振作起來,團結一心,共同轉移。而這種團結和力量,成爲了革命的火種,點燃了革命的燎原之勢。

第二名的彭德懷,這位湖南的兒子,革命家,軍事家,他的名字在中國革命史上熠熠生輝。毛澤東曾贊譽他爲“最好的戰術家”,而朱德更是將他視爲“一家人”。

1928年,正值井岡山的紅四軍遭受敵人多次“會剿”,士兵傷亡慘重,面臨著極大的困境。正當局勢危急之時,彭德懷率領著紅五軍的主力前來增援。他的到來,無疑是一股及時雨,爲紅四軍帶來了重要的支持。

彭德懷的貢獻不僅僅是在戰場上的英勇表現,更是在戰略層面上的明智決策。他深谙軍事,善于運籌帷幄,能夠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判斷。彭德懷的率領下,紅五軍與紅四軍緊密配合,共同抵禦敵人的進攻,最終守住了井岡山。

彭德懷的貢獻並不止步于此。他積極參與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平江起義等重要革命活動,爲中央紅軍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作爲人民軍隊的副總司令,他與朱德一同長期肩負著革命的重任,爲中國共産黨的事業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第三名的林總,八路軍115師師長,被譽爲“鐵血總司令”。他的部隊經曆了無數次生死考驗,從山嶺到沼澤,從平原到森林,都留下了他們奮勇搏殺的足迹。在林總的帶領下,115師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成爲抗日戰爭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第四名的劉帥,則是八路軍129師師長,以其冷靜穩重而著稱。他的軍隊常常在關鍵時刻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他精心策劃的戰術常常能夠出奇制勝,讓敵人猝不及防。在漫長的抗戰歲月裏,劉帥帶領的129師始終是八路軍的一支精銳部隊。

而第五名的賀老總,則是八路軍120師的師長,被尊稱爲“鐵騎將軍”。他的部隊以其快速機動和靈活應變而著稱,常常在戰場上展現出出人意料的戰鬥力。賀老總的指揮藝術在八路軍內部也是廣受贊譽,他的軍隊在許多戰役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是,在解放戰爭中,三位元帥的地位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林總成爲了東北野戰軍的司令員,他率領著四野軍隊打響了解放戰爭的第一槍。在遼沈、平津等一系列重要戰役中,林總展現出了出色的軍事才能,成爲了解放戰爭中的一大名將。

劉帥也在解放戰爭中嶄露頭角,他率領的129師在許多戰役中都立下了赫赫戰功,成爲了解放戰爭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比之下,賀老總在解放戰爭中的表現相對較爲平凡,雖然他的部隊也參與了許多戰役,但沒有像林總和劉帥那樣成爲決定性的力量。

在軍隊內部,這種變化也引起了一些波動。有些將領開始對自己的地位感到不滿,認爲自己的功勞沒有得到應有的認可,這種不滿情緒在軍隊內部悄然蔓延。

但在面對外敵的時候,這些爭端都暫時被擱置了一旁,因爲大家都知道,只有團結一致才能最終戰勝敵人,實現民族的偉大複興。

所以,雖然內部存在著一些矛盾,但在戰場上,三位元帥和他們的部隊依然團結一致,爲了共同的目標而奮勇前進。

同時,這樣的排序背後蘊含著深刻的曆史原因。雖然在軍事領域中,排名往往以軍銜高低或指揮權大小爲依據,但在中國解放戰爭這樣的特殊時期,排名卻更多地受到個人的戰績、影響力以及所承擔的責任所影響。

四野(林彪、劉伯承、徐向前、粟裕)之所以排在前列,不僅是因爲他們的軍事才能出衆,更因爲他們在解放戰爭中承擔了重要的戰略任務,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他們的戰功顯赫,對黨和軍隊的貢獻不言而喻。

而賀龍雖然在解放戰爭中也有顯著的戰績,但他主要負責的是後勤物資的籌集,而非野戰軍的指揮官,因此在這樣的排序中自然排在林、劉等人之後。

至于陳毅,雖然擔任華東野戰軍司令員的名義,但實際上他在戰場上的指揮並不明顯,而更多地是在地方政治和行政方面發揮了作用。這種綜合考量下,他的排名也就較爲靠後。

這種排序方式不僅考量了個人的軍事才能,更兼顧了個人在解放事業中的貢獻以及所承擔的職責。

因此,即便在軍事指揮上並非最高位,但這些領導人的戰功與影響力依然不可忽視,值得在曆史中被銘記。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系刪除!

1 阅读: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