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不帶格力海爾玩了?

祥晴談 2024-04-19 08:57:27

身爲一代“空調雙驕”,美的與格力的故事要追溯到三十年前。

1968年何享健組建了“北滘街辦塑料生産組”,從塑料做到五金件、汽車配件。做了10年後改革開放春風吹來,中國掀起“家電熱”,何享健一拍大腿表示,塑料瓶蓋兒五金螺絲那都沒有含金量,看今朝,還得是中國家電稱王。

于是在1980年,生産小組成功轉型做了家電,並在後續不斷的競爭中明確戰略方向,業務重心從風扇往空調轉移。

也就是在這時候,格力出現了。 最初珠海經濟特區工業發展總公司建起的是一個塑膠廠,在上世紀80年代就花了10萬元,最終卻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爛廠。

原來只是個工廠技術員的朱江洪臨危接手,同樣瞄准了電風扇的他在時代與個人的努力下實現扭虧,總公司于是又把另一家爛攤子海利空調交付給他,隨著海利空調到來的還有一個傳奇人物,董明珠。

發展到1996年,空調市場越做越大,格力與美的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格力在董明珠的帶領下形成了一支銷售鐵軍,曾經在基層崗位不眠不休40天追回42萬陳年老賬的董明珠既有魄力,又有新意,通過在銷售淡季補貼經銷商搶占渠道,格力在那一年實現了17%的銷售額增長。

反觀美的,何享健走的是研發通路,對工人大換血,強調高素質高學曆。

據說那會兒美的4000名員工中有1600名擁有中專以上學曆,這在當時的制造業妥妥屬于罕見隊伍,也就是在這樣你爭我搶的競速之下,美的成了空調第二,並逐漸走向全品類全渠道,成爲中國市值第一的家電企業。

時間來到2024年,格力、美的的競爭還在繼續。中國家電逐漸走向全球,曾經眼裏只有彼此的他們,目光也開始向長遠望,家電市場的下一篇章就在這裏翻開。

業績增長“超預期”

從美的近期公布的年報來看,2023年稱得上一句“超預期地好”。

財報顯示美的2023年營收淨利雙增,前者同比增長8.1%來到3737億元,後者則增長14.1%實現337.2億元收入。1月16日,美的集團董事長方洪波就曾經預告,2023年美的的經營業績將達到史上最好水平,現在來看,此言確實不虛。

家電市場要變天了嗎?從各大企業的整體表現來看,美的優異業績的背後也有著本就硬氣的大盤托升。

年會上坐在台下看員工大合唱“我媽就是董明珠”的格力,2023年業績預報預估其營業總收入最高能達到2100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在270億元至293億元之間,同比增幅約爲10.2%~19.6%。

也就是在1月28日的年會舞台上,董明珠表示2023年是格力電器成立33年以來業績最好的一年。

再看海爾、海信、方太,知名家電企業幾乎都在官宣自己的業績超乎尋常。

1月24日海信集團董事長賈少謙稱, 2023年海信集團營收突破2000億元關口,這也是海信集團營收首次達到這個高度。 剛過去不久的2024年全球客戶大會上,海信進一步披露了具體信息,營收同比增長9%的同時,海外市場成爲增長新引擎,2023年收入858億元,同比增長13%。

海爾集團董事局副主席兼總裁梁海山則表示,2023年海爾集團全球總營收3718億元,同比增長6%,全球利潤總額267億元,同比增長6%。近期海爾智家年報釋出,僅海爾智家這部分的營業收入已經突破2500億層級來到2614.28億元,經營利潤169.2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7.33%和15.8%。

海外業務方面,海爾在美國、歐洲的業務均逆勢增長。美國區域同比增速爲4.07%,歐洲地區營收增長爲23.93%,與之相對的是行業整體下滑4%, 海爾卻已經連續8年保持最快市場增速。

此外,方太集團董事長兼總裁茅忠群1月份也透露,2023年方太的業績將繼續提升,完成銷售的收入爲176.29億元,高于2022年的162.43億元。 近五年來方太業績一直保持增長,在高端廚電賽道,方太顯然也站穩了腳跟。

作爲房地産下遊産業,對比日益穩定甚至趨于萎縮的房地産大盤,家電企業紛紛上行的表現無疑是令人訝異的。家電行業研究員陳義華認爲,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方面是盡管長遠來看房地産出現了衰退的長期趨勢,但剛需房的市場依然存在,購房買房群體還將持續活躍。 “買房的預算減少,會讓更多人選擇重裝房子、煥新家電提高生活質量,地産行業遇冷對家電領域是否會造成影響、能有多大影響,還得過一段時間再看。”

另一方面,家電行業競爭至今,企業集中度是逐漸升高的。頭部品牌不斷延伸産品線尋找增量市場,中尾部品牌在行業波動的過程中或消失或吞並, “大魚吃掉了小魚和小魚以前吃的蝦米,對沖了整體市場的下滑。”

陳義華總結道,這也是美的集團管理層和投資者對此都有擔憂的原因,增長是事實,增長是否可持續卻難以保證。財報公布後美的迎來了一小段陽線增長,但截至發稿,美的股價已經走低2.11%至65.32元/股,總市值爲4552.12億元。

赴港上市是好選擇嗎?

“都說美的財報好,業績強,如果真有那麽厲害,爲什麽它還要趕著去港股上市?”討論美的財報的論壇裏,不少投資者發出了靈魂一問。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港股的確不是最好的投資市場。

3月26日,阿裏撤回菜鳥網絡港股上市的申請;3月12日,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稱李甯正在考慮將公司從港股私有化。據iBrandi品創統計,2023年共有12家公司完成其港股私有化進程,2020及2021年分別爲22家和20家,而在此之前的2014至2018年,五年內私有化的港股上市企業只有19家。

長期關注港股、美股的資深投資人Ricky表示,這與港股自身流動性低、行情低迷的特點息息相關。

“恒生指數到2023年已經是連續第4年下跌,港交所裏50家規模最大、流動性最好的企業走勢都不好,對于企業和投資者來說港股的競爭力肯定也持續下降。”

Ricky提到,流動性下降、換手率低等因素也影響著投資者對港股上市公司的估值。作爲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港股市場散戶較少,多爲外資資金和專業投資者,活躍度本就偏低。

再加上其深受美元流動性影響,地緣政治與美元暴力加息等問題均在打擊港股活力, 總的來說,目前到港股上市的企業很有可能得到市場估值遠低于且長期低于資産實際價值的結果,美的現在選擇上市確實不討好。

那美的爲什麽還要選擇去港股上市?首先需要明確,美的業績基本盤不是固若金湯的。

截止2023年上半年,美的賬上的外幣貨幣性項目余額爲516.73億元,低于外幣貨幣性負債。後者余額爲662.6億元,兩者將近150億元的差值如何彌補,對美的來說是一場考驗。爲了避免人民幣轉外彙時彙率摩擦帶來損失,轉到港股直接吸引外資力量對美的來說是條可選的路。

其次應該看到,美的的業務已經度過了快速增長期,進入成熟期以後增速會有所下降。

從2023年報透露的情況來看,美的三費(管理、銷售、研發費用)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漲,研發費用相較去年增長了15.6%,增長至146億元;管理費用同比增加了16.4%,增長至135億元;銷售費用增加最多,增速達到21.5%,最終花出去了349億元。

2023年美的銷售費用及管理費用漲幅均超過了營業收入和淨利漲幅,相關費用的投入加大,帶來的增長卻在縮水,這也意味著美的逐漸走入了自己的業務瓶頸期。 于它而言,破局要找合適的機遇,同時准備更充足的子彈,無論港股能否給予它肯定,至少也能換來部分融資收益。

美的開始轉向

以上種種均在說明,對未來家電市場的預估,投資者們和局內玩家都秉持謹慎看好態度。

奧維雲網(AVC)指出,2023年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中國家電市場全年增幅只有2.9%,大盤整體維持在低位運行。2024年預計很難有質的改善,奧維雲網認爲家電市場仍然會面臨極大的需求增長壓力,全年零售額規模的同比增速將低于1個百分點。

爲了尋求長期增長,家電企業有兩個選擇,一是走向高端,二是實現多元化業務。

在高端線方面,美的不像海爾一樣擁有卡薩帝這樣的專屬品牌,財報中寫到的COLMO和東芝均爲收購而來,能否將買來的好資産經營好,運作好,美的或許還得補許多節課。

陳義華提到,各個家電企業都在往高端、智能、綠色這幾個方向發展,研發和轉型能否獲得收益是不確定的,比拼售前售後服務,對美的來說反而更加重要。

“雙品牌零售額同比增長超過20%,其中COLMO在高端細分市場占有率大幅提升。”只提增長率不寫具體數值的話術也讓不少投資人覺得“不夠坦誠”。

當然,對投資者來說,家大業大的美的也無需股東們過度擔心。

多元化業務方面,美的的節奏一直很穩定。從業務維度看,ToC的智能家居領域,暖通空調和消費電器都有增長,各自錄得1611.1億元和1346.9億元收入;TOB事業部主攻智能建築科技、機器人與自動化實現、新能源及工業技術等,全年收入增長率均在12%-29%之間,在公司總收入中的占比超26%。

從全渠道數據看,2024年1-2月美的空調銷售額增速爲58.2%,只低于小米的60.3%,高于格力、海爾、海信等對手。

此外,與年報一同發出的,還有美的的分紅方案。 美的在公告中寫到2023年擬派發高額股息,每股分3元,整體分紅額度將達到208億元,分紅率高達62%,股息率達到4.67%。

計算美的2013年上市以來的累計分紅,總數已經超過1070億元,財經評論員夏夏表示,“美的稱得上是股票市場的楷模。”

夏夏也進一步解釋,美的前往港股融資,根本原因或許是爲了拓展國際化,美的的全球業務占比不低,股東結構更國際化有利于後續發展。

據美的年報,現在它海外銷售業務占比達到40%以上, “我複盤日本失去30年時,發現日本有一類股票回報不錯,有兩個重要因子:股息好+全球化海外業務——或許對我們也有借鑒意義。”

公開資料顯示,海信的業務在往智慧醫療、光通信等行業拓展,格力的業務已覆蓋機器人、光伏等新興領域。

美的在智能制造和物流、供應鏈賽道的積累給了它擴大商業版圖的空間,但走向全球以後,與它拼刺刀的選手將更多,也更強悍。正如其在致股東信中所說,“駛向未知的海域,手裏並沒有指南針。”支撐美的一路向前的,只有它的內力和勇氣,現在是考驗他們的時候了。

作 者 | 遊璃

10 阅读:5993
评论列表
  • 2024-04-21 19:05

    海爾需要美的帶著玩?海爾都是和國外品牌競爭的 美的格力根本不是他的對標對手

    農民 回覆:
    你知道美的在海外有多少工廠與研發基地嗎?人家美的實打實每年研發投入過百億,試問在國內有那家家電巨頭像方洪波那樣搞科研的。
  • 2024-04-20 07:21

    感覺董明珠是沒有一項投資能做好的!

  • 2024-04-22 03:49

    按使用感想,海爾不如格力

  • 2024-04-24 00:24

    美的垃圾空調只有傻子才買

  • yf 1
    2024-04-26 00:26

    不眠不休40天?我的天啊

  • 2024-04-21 23:25

    國內的海爾空調同價位的做工差美的一個檔次

祥晴談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