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産——明清皇家陵寢

搬磚泱夏 2024-03-18 19:30:56

【遺産名片】

中文名稱:明清皇陵——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十三陵、明孝陵、盛京三陵(永陵、昭陵、福陵)

英文名稱:Mausoleum of the mingandQing Emperor

入世時間:2000.11~2004.7.1

所屬類別:文化遺産

所在省區:湖北省(明顯陵)、河北省(清東陵、清西陵)、北京市(明十三陵)、江蘇省(明孝陵)、遼甯省(盛京三陵)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語:

明清皇家陵寢依照風水理論,精心選址,將數量衆多的建築物巧妙地安置于地下。它是人類改變自然的産物,體現了傳統的建築和裝飾思想,闡釋了封建中國持續500余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全景素描]

進入《世界遺産名錄》的明清皇家陵寢主要包括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十三陵、明孝陵以及盛京三陵(永陵、昭陵、福陵)。其中明顯陵位于湖北省鍾祥市北,清東陵位于河北遵化西南,清西陵位于河北易縣城西,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明孝陵位于南京紫金山麓,盛京三陵均位于沈陽市郊。

明清時代,這些宏偉的陵墓群建築于風光秀麗的自然環境中。明清帝王精心選擇一些風水寶地,進行了細致的規劃和營建。它們是人類的聰明才智和自然環境完美結合的典範,體現了我國封建社會最高的喪葬制度、深厚的傳統文化與高超的建築藝術,是人類偉大創造力的精華傑作。此外,明清皇家陵寢還體現了中國封建社會推崇的信仰、世界觀、生死觀和風水理念,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思想的寶貴資源。

[奇境珍藏]

叫清時期是中國封建時代陵寢建設史上的輝煌時期。明代陵園將地上的封土堆由原的覆鬥式方形改爲圓形或長圓形,並取消了寢宮,擴大了祭殿建築。清朝沿襲此例,但是更加注重陵園與周圍山川形勝的結合和按所葬人輩分排序,因此形成了帝後妃陵寢的配套序列。明清皇家陵寢囊括了明代13位皇帝的陵寢及清朝大部分皇帝、後妃、皇子、公主的陵墓。

重點推薦:明顯陵、清東陵、清西陵、明十三陵、明孝陵、盛京三陵

明顯陵

明顯陵位于湖北省鍾祥市北7.5千米的純德山,是明恭睿獻皇帝朱祐杬的陵墓。朱祐杬是明憲宗的第四個兒子,成化年間冊封興王,食邑湖廣安陸州(今鍾祥市),正德十四年(1519年)卒,谥號獻,稱興獻王,同年葬于此,稱獻陵。正德十六年,朱祐杬之子朱厚熜繼承皇位,是爲嘉靖帝。嘉靖三年(1524年),嘉靖帝追尊其父爲恭睿獻皇帝,改獻陵爲顯陵。

明顯陵的建築格局,從整體看,宛如一個巨大的“寶瓶”,分內外圍城。外圍城高6米,寬1.8米,長3500余米,紅牆黃瓦,隨山勢起伏,雄偉壯觀。外圍城南端爲兩重陵門,稱新、舊紅門。紅門內建有如遊龍的神道連陵寢,神道兩側建有龍鳳門、石雕人物、石獸、華表、禦碑亭及龍行神道,九曲河蜿蜒其間,其上架有五道漢字白玉石拱橋。內圍城建有棱恩門、棱恩大殿、明樓、茔城、瑤台等,建築宏大,雄偉壯觀。明顯陵總的特點是布局巧奪天工,工藝浮雕精美絕倫。

清東陵

清東陵是清王朝皇室的陵墓群,位于河北遵化西南。陵區共有帝陵五座——孝陵(順治)景陵(康熙)、裕陵(乾隆)、定陵(鹹豐)、惠陵(同治);後陵五座,妃園寢五座,公主陵一座。清東陵埋葬著5位皇帝、15位皇後,136位妃嫔,3位皇子,2位公主,共161人。陵區共有單體建築580座,神道總長14500米,陵園面積爲78平方千米。

清東陵的標志性建築是石牌坊。石牌坊采用木結構建築形式,完全用石料構築而成。石牌坊面闊31.35米、高12.48米,由五間六柱十一樓組成,其脊吻、跑獸、瓦垅、椽飛、鬥栱完全用石料雕制而成,結構科學、巧妙。折柱、花板上雕刻著旋子彩畫。夾杆石的頂部圓雕臥麒麟和臥獅。看面上分別雕刻雲龍戲珠、夔龍獻花、雙獅戲球等圖案,神采飛揚,形象生動。整座石牌坊挺拔高聳,華美壯觀,堪爲不可多得的藝術傑作。

清西陵

清西陵位于河北省易縣永甯山下,是清王朝皇室的陵墓群之一,有帝陵四座——泰陵(雍正)、昌陵(嘉慶)、慕陵(道光)、崇陵(光緒);後陵三座,妃園寢三座,王公、公主園寢四座。陵區共14座陵寢,葬76人。

西陵倚靠的永甯山,主峰突起,饒有插天之勢。大紅門外的東西華蓋山,有煙雲在山腰缭繞,恰似陵區兩扇大門分列左右。還有元寶山、蜘蛛山等,都是天造地設、自然成趣的天然景觀。加上陵區四周的“荊關紫氣”、“拒馬奔濤” “雲濛疊翠”“奇峰夕照”“峨眉晚鍾”、 “福山捧日”、“華蓋煙岚” “易水寒流”八景環繞,襯托出了“萬年龍虎抱,每夜鬼神朝”的上吉之壤。所以雍正皇帝才離開父祖,獨辟蹊徑,在易州境內首辟西陵,以圖大清江永固。西陵內建築達5萬多平方米,共有殿字千余間,石建築和石雕百余座,大部都保存完好。

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東、西、北三面環山,陵區面積約120平方千米。這裏有帝陵13座,分別是長陵(明成祖朱棣)、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崇祯)。此外,陵區內還建有明代妃墳七座、太監墓一座,並曾建有行宮、苑囿等附屬建築。

整個陵區周圍原來建有圍牆,設有大小宮門兩座和十個關口;各關口都設置敵樓。13個皇帝的陵寢,其建築風格、整體布局基本相同,均爲前方後圓,只有面積大小、裝飾繁簡略有差異。13個陵寢中,建築最爲雄偉的是長陵,結構最爲精美的是永陵,規模最小的是思陵。陵區南北長達7千米的中軸線上,建有宏闊壯觀的神道與各陵相通。

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與馬皇後的陵墓,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地區建築規模最大的帝王陵寢,陵垣周長達22.5千米。墓東是太子朱標墓,西側是嫔妃墓。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太祖葬馬皇後于孝陵。整個陵區布局的完成曆時30年。

明孝陵處在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中,周圍地勢跌宕起伏,山環水繞,給置身于其間的陵寢建築營造了拱衛、環抱、朝揖之勢,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高度和諧,渾然天成。雖然明孝陵的木構建築已毀于曆次戰火,但仍然保持了空間布局的完整性,主要建築遺存有下馬坊、大金門、碑亭、神道、碑殿、享殿、方城、明樓、寶城、寶頂等。高大的神功聖德碑、精美的神道石刻、金燦燦的黃色琉璃瓦,處處透露皇家的氣度與風範。

盛京三陵

盛京三陵又稱關外三陵,指清朝皇家的永陵、昭陵、福陵,均位于沈陽(沈陽在清代稱“盛京”)。

永陵是大清皇帝愛新覺羅氏族的祖陵,陵內葬著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及伯父禮敦、叔父塔察篇古以及他們的福晉。

昭陵位于沈陽市皇姑區,又名北陵,是清太宗皇太極與孝端文皇後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是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占地面積18萬平方米。

福陵位于沈陽市東郊,一般稱爲東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及其皇後葉赫那拉氏的陵寢,建于後金天聰三年(1629年),竣工于清順治八年(165年),經康照、乾隆兩帝增建,方具今日規模。

來源:《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産》(劉永升 主編)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