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三年外交關系降級,立陶宛似乎終于嘗到了苦頭,有點繃不住了

白某觀文史 2024-05-12 20:56:29

經過三年與中國外交關系的降級後,立陶宛似乎終于感受到了壓力並重新考慮其立場。據2024年5月9日的參考消息網報道,在即將到來的立陶宛總統選舉中,與中國大陸及台灣的關系成爲了競選討論的核心話題。

現任總統吉塔納斯·瑙塞達提議調整“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的名稱,以期修複與中國的關系。民意調查顯示,瑙塞達的支持率維持在35%-45%之間,領先于其他候選人。

立陶宛作爲一個小型國家,長期以來在全球舞台上的影響力有限,其政治家常常表現出短視和對大國依賴的特性,這與曆史上的夜郎自大相類似。例如,菲律賓的小馬科斯和韓國的尹錫悅也展現出類似的外交策略。

而提到極端例子,岡比亞曾聲稱能以千人軍隊幹預中國事務,這種荒謬言論反映出這些小國試圖通過挑釁大國來獲取大國關注的心態,立陶宛亦是如此,通過觸碰中國底線來討好美國。

立陶宛政界人士挑戰中國主權,不僅是爲了取悅背後的勢力,也從中獲得個人利益。作爲歐洲的一員,盡管立陶宛規模小,但在國際格局中對台灣具有一定的戰略價值,因而台灣當局願意斥巨資拉攏。

在選舉制度的不確定性下,立陶宛政治家更傾向于短期利益,忽視國家的長遠發展,甚至不惜犧牲國家利益以換取個人移民的退路,這種複雜的心理促使立陶宛頻繁觸動中國的敏感議題。

2021年,立陶宛不顧中國反對,允許台灣設立“代表處”,這一行爲嚴重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導致兩國外交關系降至代辦級。隨之而來的是經貿關系的冷卻,立陶宛對華出口大幅下滑近七成。

此外,中國作爲全球經濟的核心參與者,其政策變動足以影響全球市場,立陶宛的物流運輸業因無法利用中歐班列和港口優勢而受到嚴重沖擊,貿易量減少了28%。

美國雖然口頭贊賞立陶宛的反華行動,但實際上僅提供了一筆6億美元的出口貸款而非無償援助。台灣方面的支持也僅限于小額資金的賄賂,對立陶宛的實質幫助微乎其微,承諾的半導體産業投資也不過千萬歐元,遠不足以支撐行業成長。

面對與中國的緊張關系,立陶宛的經濟環境惡化,外資撤離,加之與俄羅斯的緊張態勢,使得立陶宛的發展前景堪憂。立陶宛政客們逐漸意識到,繼續與台灣的互動在經濟和政治上都得不償失,特別是考慮到台灣的“資助”並非無止境,于是出現了像瑙塞達這樣的反思聲音。

對于立陶宛這類小國的舉動,我們應冷靜觀察,不必過分在意其一時的挑釁,適時做出回應即可。中國的目標是更廣闊的未來,立陶宛的動向相比之下微不足道。

0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