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什麽情況下可以選擇減重手術?

慕梅評健康 2024-05-15 17:30:35

肥胖是由于體內營養物質過剩,導致體內脂肪積累過多。這種狀態可能受到遺傳、環境、飲食和生活方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2013年,美國醫學會正式認定肥胖爲一種疾病。通常以體質指數(BMI)作爲肥胖的判斷標准。

研究證實,作爲一種代謝性疾病,肥胖與超過200種慢性病發生相關,如糖尿病、高血壓病、腦卒中、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骨關節炎等,並能夠增加包括結直腸癌、食管癌等在內的諸多癌症風險。

肥胖還會對心理健康造成危害,導致精神心理疾病的發生,如抑郁症、暴食症和焦慮症等。

一般的減重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幹預(加強運動及飲食管理)、藥物治療等,但均具有治療時間長、維持難度大、容易反彈等局限性,常導致減重失敗。

針對肥胖或肥胖伴有合並症的患者,目前認爲減重手術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

減重手術是指利用外科手術使胃容積、胃腸道吸收減少或改變胃腸道激素水平的重新分布,通過限制營養吸收或調節代謝等方式來達到體質量減輕和緩解肥胖並發症的目的,因此確切的名稱應該是“減重代謝手術”。

減重手術最早開始于1953年,那時基本上都是開放手術,手術創傷大、風險高,並未得到廣泛推廣。

近幾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廣泛應用,減重手術得以快速發展,創傷性極其輕微,安全性卻越來越好,死亡率比膽囊切除術和子宮切除術還要低。

減重手術是目前公認的唯一可以達到長期有效降低體重的治療方法,持續減重效果可維持10年以上。

減重手術在降低體質指數的同時,還能緩解糖尿病、高血壓、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等疾病的發病率,最關鍵的是能讓肥胖相關病死率降低30%~40%,95%的患者的生活質量得以提高!

如果你是一位肥胖患者,就問你動不動心吧?!

在美國,接受減重手術的肥胖患者已由每年3萬~4萬例增至20萬例左右。2000年腹腔鏡微創減重手術引入我國,到2023年,我國實施減重手術已超過35000例。

但是,不是我胖我就能做減重手術。要想成功,不靠“自宮”,醫生要練好基本功,患者要選好適應證。

對于單純性肥胖患者,《中國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療指南(2019版)》提出手術適應證如下:

BMI ≥37.5,建議積極手術;

32.5≤ BMI <37.5,推薦手術;

27.5≤ BMI <32.5,經改變生活方式和內科治療難以控制,且至少符合2項代謝綜合征組分,或患有其他疾病,綜合評估後可考慮手術;

男性腰圍≥90厘米、女性腰圍≥85厘米,參考影像學檢查提示向心性肥胖,經多學科團隊廣泛征詢意見後可酌情提高手術推薦等級;

建議手術年齡爲16~65歲。

目前最常用的兩種減重手術分別是腹腔鏡胃旁路手術(LRYGB)和腹腔鏡袖狀胃切除術(LSG)。臨床研究表明,兩種手術的減重效果相當。

絕大多數合並代謝綜合征的肥胖患者可以選擇行袖狀胃切除術,如合並食管裂孔疝(HH),建議術中同期修補食管裂孔疝,或改行胃旁路術。對于以下患者,建議優先選擇胃旁路術:

合並有中重度胃食管反流病,尤其是在應用抑酸劑後症狀不緩解或緩解不明顯者;

合並有2型糖尿病,尤其是病史較長、或胰島功能較差的肥胖症患者;

以治療2型糖尿病爲首要目的的患者;

超級肥胖患者。

有胃癌前期病變的患者,或者有胃癌家族史的病例,則應慎重選擇胃旁路術。

在減重手術後8~12個月內,患者的體重可以快速下降。但是,如果患者還保持暴飲暴食和缺乏運動的生活習慣,隨著時間的推移,體重將會有所反彈。

因此,真正的減重效果還是離不開生活習慣上的配合,如健康的飲食結構、適量的運動等。

請記住:減肥的目的不是爲了掉秤,而是讓我們活得更健康。

0 阅读:1

慕梅評健康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