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說中醫的不傳之秘在于量?從如何“妙用”黃芪,或就能明白

軒轅島 2024-04-07 17:19:08

“中醫”在大多數人眼中,都是賦有一定“神奇”色彩的,而其神奇之處除了體現于醫家獨有的看診方式外,在藥材以及方劑上,也都有所體現,有些看起來極爲普通的藥材,竟也能在醫家的巧妙搭配下,形成治療病症的傳世名方,而之所以會這樣,其實是與中藥藥性、歸經、功效等,都密切相關的。

當然,除了這些外,方劑的用量也很重要,甚至還有人稱:“中醫的不傳之秘就在于量”,有時候,即便所用是同一味中藥,但用量不一樣,最終所發揮的作用也存在明顯差異,而若是不慎將用量用錯,超過了正常使用範圍,那麽或許還會造成較爲嚴重的後果。

就以黃芪這味藥材爲例,它作爲中醫醫家的常用之物,具有很好地補氣作用,素有“補氣之長”之稱,但是從經方的角度來看,張仲景收錄于《傷寒論》中的方子幾乎都沒有用到黃芪,在《金匮要略》裏也不多,而之所以會這樣,就是因爲它雖補氣,卻很容易散掉,往往需要長期服用才,因此,更多時候,會被用于慢性病症的治療或改善。

東漢名醫張仲景在使用黃芪時有三類劑量,最大用量即體現于“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知道這一方劑的人其實並不多,這個方劑屬于解表方,具有扶正解表的作用,其中,黃芪的用量有五兩,可用于治療出汗、黃汗等病症,原文中是這樣說的:“色正黃如柏汁”,而汗出越多,黃芪的用量就會越大,而且,大量使用黃芪還能達到利水的效果,能夠改善下肢以及全身的浮腫。

當然,後世也有不少醫家都曾選用黃芪來治療水腫病症,但在劑量選擇上都很大,比如,在清代陸定圃的《冷廬醫話》裏就記載了這樣一個醫案,有一名患者出現了全身性浮腫,病情很危重,于是,醫家就用了大量黃芪,煮粥餵服,之後,患者的小便次數明顯增多,自身腫脹也得以消除,人也變得愈發清醒。

這些經驗也爲後世的很多醫家提供了依據,因此,在針對水腫病症進行治療時,可選用的利水祛濕藥材不再僅僅只是茯苓、白術、澤瀉,大量使用黃芪,也同樣具有一定療效,尤其是很多中老年人,存在髒腑虛弱的問題,而黃芪藥性平緩,不僅補氣,同時還能將水濕祛除,不失爲一個不錯的選擇。

大量黃芪不僅可以改善水濕病症,在調理中風病症方面,也同樣具有一定能力,而對此最具有代表的方子,就是清代名醫王清任收錄在《醫林改錯》中的補陽還五湯,此方劑可以說是治療中風病症的“聖方”,而其中就用到黃芪這味中藥材,在用量上高達四兩,當然,醫家往往也會根據患者中風程度的不同,而酌量加減用量。

除了大劑量使用外,張仲景也常采取中等用量,黃芪中等用量則具有治療血痹的效果,張仲景收錄于《金匮要略》中的“黃芪桂枝五物湯”,其中的黃芪用量爲三兩,具有益氣溫經、和血通痹的效果,常用于治療血痹、肌膚麻木不仁等病症,可以說是治療血痹的一張專方。

這個方劑的關鍵在于“血痹”,簡單來說,就是血脈受阻,不僅會有肌膚麻木不仁表現,同時,患者還會伴有瘙癢、酸脹,甚至還會感覺疼痛、灼熱等不適,對此,都可以使用這一方劑來加以治療。

張仲景對黃芪的少劑量使用,只有一兩半,代表方劑就是黃芪建中湯,用于虛勞裏急病症的改善,這個方劑的組成很簡單,僅僅用到了五味中藥材,分別是黃芪、白芍、桂枝、生姜還有大棗,但在煎煮時,還會加入饴糖,方劑裏黃芪的用量是桂枝的一半,藥量非常小,主要起著補脾益氣的效果。

由此可見,中醫的不傳之秘雖在于用量,但並不是說其用量不能告知,而是每個人的症狀不一,症狀表現也會存在不同,所以,醫家用藥時就必須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合理選用。

【本圖文由“軒轅島”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周淺,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制】

5 阅读:658
评论列表
  • 😊

  • 說不傳之秘在于量。結果自己寫下上千億個藥量都不知道藥量如何來

    中醫上千億次藥量還不知何寫教人寫藥量 回覆:
    你這不是外行。你這叫傻
    中醫上千億次藥量還不知何寫教人寫藥量 回覆:
    哈。藥量如何來的重點是。同人同病同藥之下。你爲什麽寫一克而不寫二克 這同人之下你還能分出體重不同 你可真牛B。就算你在同人之下能分出體重不同吧 那你麽你應該寫的是體重100斤使用多少克。每增加多少斤增加幾克。你這連體重都沒寫下多少斤的。你是如何對比體重誰重誰輕的。
  • 2024-04-13 05:30

    30克以上降血壓。

軒轅島

簡介:不是所有的中醫,都叫軒轅島。全力打造中醫康養第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