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虎:一流的新聞評論應當雌雄同體

新京報傳媒研究 2024-05-22 15:11:32
文/王言虎(新京報評論部副主編)

一流的新聞評論,應該是什麽樣子?

寫了十余年評論,每個階段對評論都有不同的認識。近來一個想法不時在心中奔湧:一流的評論,應當是雌雄同體。

“雌雄同體”本來是一個生物學概念,但在曆史進程中,其也逐漸被賦予了社會學意義,具有了人格化色彩。

作家伍爾夫說,偉大的靈魂都是雌雄同體;福樓拜在寫《包法利夫人》時坦承,“我就是包法利夫人,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那麽,新聞評論寫作的“雌雄同體”是指什麽?

01

理性與感性的和諧統一

評論是一種說理性體裁,但是講道理很容易破壞語言的美感。 很多人一講起道理來,就會幹巴巴,枯燥乏味,缺乏閱讀的愉悅體驗。

如果在寫作過程中,能夠有一些情緒增量,文章的可讀性就會大大提高。

梁啓超的政論就是典型的雌雄同體。 很多人提起梁氏都會想起那句對他的經典評價,“筆鋒常帶感情”。他的《少年中國說》《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風行一時,就離不開其極富感染力的說理能力。

當下評論人中,我認爲最擅長此類文章風格的是羅翔教授。羅翔是一名理性的法律人,但讀他的文字,卻常常能感受到一股飽滿的情緒力量。在羅翔高超的寫作技巧下,這種情緒的劑量又不會過大,以至于喧賓奪主,沖擊了說理效果。

比如在其近作《人是目的,而非純粹的手段:公職錄用體檢標准的反思》中,他用豐富而紮實的法律知識,分析了公務員體檢標准的合法性與合理性問題。同時,他也在多處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爲文章塗染情緒色彩,讀來如藻冰雪,很有思想的魅力。

我在這裏抄錄兩句——

“法律既要聽從民衆的聲音,又要超越民衆的偏見。雖然法律不能強求民衆放棄偏見,但法律不能鼓勵並助長歧視。”

“這個世界存在太多美好的價值,這些價值之間存在著彼此的沖突,法律必須進行複雜的利益權衡,沒有最好的結論,只能選擇一個相對不壞的結果。”

用專業的法律分析曉之以理,以基于經驗的哲思動之以情,這樣的評論,是真正的雌雄同體。

需要說明,一篇評論中,理性與感性成分一定要合理搭配,把握分寸。幹巴巴的說理讓人不忍卒讀,情緒過于濃烈又會顯得十分矯情,像是無病呻吟。張弛有度,收放自如,考驗評論員的匠心。 02 骨架與血肉的互爲彰顯 我始終認爲,寫評論的人通常得具備兩種本事,一是大刀闊斧的謀篇布局能力,二是穿針引線的繡花功夫。 這句話其實化用了胡適對傅斯年的評價:“他是人間一個最稀有的天才。他的記憶力最強,理解力也最強。他能做最細密的繡花針功夫,他又有最大膽的大刀闊斧本領。”

在評論寫作中,謀篇布局對應的是文章的“骨架”,繡花功夫指向的則是文章的“血肉”。這就是評論在結構與論證上的雌雄同體。《中庸》裏講的“致廣大而盡精微”,也可以用在這裏。

先說“骨架”: 寫文章猶如建房子,動工之前,要設計好圖紙,把房子的整體架構搭建完備,使文章有一個大致輪廓。這是一個打腹稿的過程。

動筆之後,作者要做的就是將建房子所需的素材填充進去,起承轉合,層層砌高。這需要一種自上而下的整體視角,一種胸有成竹的全局意識。

再說“血肉”: “血肉”的學問更大,填充好“血肉”也更難,因爲某種程度上一篇評論的高下就在于“血肉”的飽滿程度,也即論證的水平。

各種教材、資深評論人士早已總結了許多論證手法,但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機械套用,不可能寫出一流的評論。細究論證之三昧,我認爲不外乎“細致、完整、准確”三個詞。

“細致” 是指說理層次要綿密,抽絲剝繭,層層遞進,如庖丁解牛,既把道理說清楚,又給人一種邏輯美感;

“完整” 是指背景交代要清楚,新聞事實要全面,論述不遺漏細節,又要避免囿于一域而喪失全局視角;

“准確” 也很重要,它包括清晰的概念厘定,嚴謹的政策表述,事實避免差錯,脈絡梳理分明。解讀既不激進向前,魯莽越界;又不自我設限,僵化思維。

做到了“細致、完整、准確”,評論的血肉就會豐滿而紮實,閃耀出智慧的光芒。

03

敘事與講理的有機融合 廣義上,評論也是一種敘事。但在這裏,我將敘事限定爲故事、案例、事件或某個過程等狹義層面。 我們常講:擺事實,也要講道理。那麽,如何在一篇評論中,既擺好事實,又講好道理,做到以事見理,寓事于理?我將之稱爲論證層面的“雌雄同體”。

評論寫作首先肯定不是單純舉例子,一定維度上,評論就是用說理語言將敘事串聯起來,實現事與理的相得益彰、互相推進。

我在《不會“講故事”的新聞評論不是好評論》一文中曾經總結了四個以敘事推動論證的方法:以經典故事增強文本解釋力;“合並同類項”拓寬論證厚度;回溯脈絡談出縱深感;勾連背景“不拍案自驚奇”。

評論的敘事方式當然遠不止我的粗糙總結,但不管用哪種敘事方式,都不應該是簡單的比附、堆疊,而應當將敘事素材轉化爲論證武器,服務作者的核心觀點。

敘事的素材要精挑細選,敘事的節奏要緊扣說理進路,甚至它本身就構成說理節奏。比如我在《做一個技術時代的保守者》一文中寫道:

馬克斯·韋伯在名篇《以學術爲志業》中警告,科學無法解決人的幸福感問題。歐洲文明中心維也納熏陶出來的大師茨威格,更是激烈斷言,技術給人類帶來的最壞的災難,莫過于阻止我們逃避現實,哪怕只是一刹那的逃避。所以看清了生活真相的梭羅,逃到了瓦爾登湖,赫爾曼·黑塞寫出了《荒原狼》,比爾·波特遍訪中國,在終南山過上了隱士生活。就連開啓智能手機革命的喬布斯也說,我願意用我的所有科技去換取和蘇格拉底相處的一個下午。

新聞評論的最高境界就是將敘事融于情法理之中,像黃賓虹筆下虛實交融的中國畫;又像莫德裏奇靈活的腳下功夫,動靜之間,盡顯風範。

其實,雌雄同體是一種難得的品質,做人做事都需如此。如此說來,寫好評論不外乎要遵循萬事萬物的定理罷了。

但寫作真的又不是單靠技法與理念就能取勝的, 如王鼎鈞所言,寫作是朝思暮想、千回百轉,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我說,在書中學,在寫中練,在事上悟,在閱曆中萃取。

編輯|胡炜

校對|劉軍

最後,告訴大家一件事

新媒體文案怎麽寫才有看頭?

辛苦拍攝的短視頻爲何沒人點?

各平台賬號漲粉越來越難?

策劃方案怎麽總是差點意思?

......

針對大家遇到的各種難題,新京報融媒共享平台推出新媒體策劃及運營、短視頻制作及運營、輿情分析及風險處置等培訓課程,去年開班13期,合作單位包括政府機構、媒體、企事業單位等,參訓學員500余人,均滿載而歸。

今年,更多量身定制的培訓課程陸續上線,歡迎前來新京報交流,一起進步。

獨家課程 量身定制

提供融媒課程定制服務,根據學員的實際需求和預期的學習方向,量身打造專屬課程。

“沉浸式”跟班學習

培訓期間,跟班學員以現場觀摩、全程參與、互動交流等方式“沉浸式”跟班學習。

重在實踐 不搞空談

根據培訓學習內容,圍繞重點工作策劃宣傳方案、拍攝作品,導師現場點評,在實踐中檢驗學習成果。

開拓視野 開放交流

走進互聯網大廠,實地參觀拓展視野,與行業大咖在交流互動中吸取經驗、促進提升。

More

點擊查看部分培訓實錄

石家莊日報培訓班:

淩晨四點還在剪片子,這也太“搖滾”了…… 石家莊怎樣再搖滾一些,他們正在琢磨......

北京發行集團培訓班:

正在刷短視頻的我,被靈魂拷問:“你多久沒看書了?”

帶貨直播間,只來了看熱鬧的同事……

合肥日報培訓班:

十幾年的資深攝影記者,發力做視頻了

河北省媒體培訓班:

五個新媒體策劃方案,齊了!

吉林省媒體培訓班:

淩晨5點半,策劃方案終于好了!

蘇州市媒體培訓班:

“剛剛,官方正式通報!”算不算標題黨

余姚市幹部媒介素養培訓班:

新聞發言人,感覺回來了!

咨詢詳情,請添加新京報融媒共享平台微信

標注姓名、單位、職務或身份信息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