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事年表1

識上善看曆史 2024-03-16 10:10:38

​​​

關于孔子的祖先簡史,見本人前文。鏈接如下:

孔子檔案

姓:子;氏:孔;名:丘;字:仲尼。

父親:孔纥;母親:顔徵在。

祖父:伯夏

出生日期: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

孔子成年後要按照貴族的習俗取一個“字”,供平輩或晚輩人稱呼。孔子給自己起的是“仲尼”,仲表示排行第二,“尼”就是他母親祈禱的尼山,和名“丘”有聯系。孔子的姓氏代表著父親的家族、名和字則側重母親這邊。

孔子成年後身高在1.9米以上,前額頭有隆起的大疙瘩,像小山丘,特征明顯。

大事年表

01.魯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孔子出生前12年。

晉國組織聯軍攻打位于今山東棗莊市境內的原住民小國--偪陽,孟獻子率領魯軍參加,孔子之父叔梁纥作爲家臣參戰。叔梁纥雙手頂起垂直下降的城門,解救了被困甕城的先頭部隊。

02.魯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孔子出生前5年。

齊國大夫高厚帶兵攻打魯國邊境,魯國大夫臧武仲帶兵應戰,被圍困于防地,孔纥與臧疇 、臧賈率領三百名甲士夜襲齊軍,掩護臧武仲成功突圍,齊國不久後退兵。

03.魯襄公二十一年,公元前552年,孔子出生前1年

孔纥結識普通人家的女子顔徵在,在沒有婚姻關系的情況下同居,顔氏于本年臘月懷孕。

04.魯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孔子出生

本年農曆八月底孔子出生于魯國都城曲阜的近郊---昌平鄉陬邑,顔氏貴族的農奴聚集地。

孔子出生後,到十五歲之前一直居住在顔氏貴族農奴的聚集地,從小從事農業勞動,未接受過教育。由于從小沒有見過父親,所以喜歡玩祭拜祖宗的遊戲。

05.魯襄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49年,孔子3歲

孔子的父親叔梁纥去世,他可能並不知道還有孔子這個兒子存在。

06.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孔子15歲

孔子母親顔氏去世,孔子把母親的棺材停放在魯國首都曲阜五父之衢的大路邊,引起較大社會影響,使得孔家後人得知,經過“”輓父之母”中間聯絡,成功認祖歸宗,父母得以合葬,孔子本人獲得低級貴族“士”的身份。

此後,孔子開始學習官方口音“雅言”,試著融入貴族圈。

魯國掌權的有三家大貴族,是一百多年前魯桓公的三個兒子傳承下來的。按照第一代人的長幼排行,依次是孟孫氏(也叫仲孫氏、孟氏)、叔孫氏、季孫氏(也叫季氏)。因爲都出自魯桓公,又合稱“三桓”家族。

這三家權力和地位又不一樣,排行是倒過來的:季孫氏地位最高,世代掌握魯國政權;叔孫氏次之;孟孫氏最弱。魯國的政局,其實是這三個家族的“貴族共和”,或者叫“寡頭共和”,他們三家商量決定的事就是魯國的國策。

就在孔子15歲認祖歸宗這年(魯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三桓家族徹底架空了魯國國君:全國的土地被分成四大塊,季孫家占了兩塊,孟孫和叔孫家各占一塊。這些土地上還有些中小貴族的世襲封地,按法理說,三桓是不能動的,但他們也想各種辦法來侵占。

剛認祖歸宗這一兩年,孔子能接觸的小貴族,主要是孟孫家的封臣、他父親的老朋友們,但不會太多,這些長輩也未必都喜歡接待他這個半路歸宗的晚輩。

07.魯昭公六年,公元前536年,孔子16歲。

孔子進入曲阜貴族圈子,學習各種知識。孔子准確參加季氏家族喜宴,因還在服喪期,身上有類似今天黑紗的袖標,被同樣是少年的陽虎阻攔無法參加。

正常情況下男子二十歲辦過冠禮才能成爲士,如果父親去世的早,也可以在少年時期繼承父親的地位。

少年孔子這次遭遇,對他是個提醒,他的身份有點尴尬。貴族圈子等級森嚴,和這些人打交道,他得處處謹小慎微,多看多聽,少說少動。也因此跟陽虎結下了梁子。

08.魯昭公八年,公元前534年,孔子18歲。

孔子開始在魯國貴族季氏家作基層的管理工作,先後從事糧食征收,登記入賬,倉庫管理,牲畜飼養等工作。

孔子父親是孟孫家老部下,他在孟孫家找個飯碗,按理說更順理成章。但當時季氏在魯國權力最大,占的地盤最多,在他那裏大概找工作更容易。就連陽虎也是在季孫家幹,跟孔子一樣,從低級小吏幹起。

09.魯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19歲

孔子成婚,娶亓官氏爲妻。

10.魯昭公十年,公元前532年,孔子20歲

長子孔鯉出生,字伯魚。

名字來源,魯昭公送給季氏家的鯉魚,季氏又轉送了孔子作爲孩子出生的賀禮,因禮物來自國君,孔子認爲很光榮,所以爲兒子命名爲鯉。

之後孔子又生一女。

11.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孔子30歲

孔子20歲-30歲,一直在季孫氏家從事基層管理工作,日子過得不富裕,工作之余,孔子求知欲強,勤奮自學,經常申請列席外國國君、貴族訪問魯國的接待工作,經常參加魯國太廟的祭祀活動。

三十歲以後,因收入有限,孔子兼職做貴族家庭紅白喜事的司儀工作。

學問積累的差不多以後,爲了增加家庭收入,孔子開始開辦私塾,招收學生。對學生身份無限制,只要能交“束脩”(幹肉),都盡量教授。

孔子的弟子前期以姥姥家的顔氏親戚爲主,如顔路、顔回父子等。

孔子時代,階級身份的區別非常大,老百姓(農奴)沒文化,也沒崇尚文化的習慣,這一點不像後世。那孔子這些老鄉親們爲什麽願意學文化?

其實是很現實的考慮:改善生活。像孔子在季孫家的工作,當個小工頭,或者管點兒最基本的財務賬,這類事情,眼高手低的貴族子弟一般不願意幹,但大字不識沒文化的老鄉也幹不了。孔子教他那些親戚們學文化,是學最基本的認字、算數技能。有了這點文化基礎,再加上孔子在季孫家積累的人脈關系,就能給老鄉們找份臨時工,這比當農奴種地輕松,收入也高。

老鄉們很現實,看到了這個好處,才願意跟著孔子學文化。孔子呢,一方面是靠這個掙點學費收入,另外也是提攜老親戚家的年輕人,給他們個改善生活的機會。這樣幫手就多了,能把季孫家的工作幹好,自己面子上也有光。孔子對自己學生“找工作”的前景很自信,他說,要是跟我學上三年,還找不到份掙糧食的工作,那才是怪事呢(那時的工資都是給糧食實物)。

12.魯昭公二十四年,公元前518年,孔子34歲

孔子父親的老上級孟獻子的兒子,魯國貴族孟孫氏的族長孟僖子病危,臨終前囑咐雙胞胎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請孔子來教他們文化課,這時二人大約十多歲,之後孔子就成爲孟孫氏的家庭教師。

孟家爲了讓兩個孩子增長見識,安排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去首都洛陽遊曆,孔子以家庭教師的身份隨行,並獲賞兩匹馬拉的馬車一輛、仆人一名。孔子的家庭教師身份也通報給了魯國國君,使得孔子在魯國政治圈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此次洛陽之行,孔子見到了周王室負責管理圖書檔案的老聃,又稱老子。孔子觀摩學習了老聃主持的一場喪禮。

孔子還結識了負責爲周王室占星、擅長音樂的苌弘,並參觀了周王室的祖廟。

此次洛陽之行期間,孔子遭遇了周的王子朝爲了奪取王位殺死了嫡長子王子猛,很多諸侯都不支持這位殺兄篡位的王子朝。王子猛有個同母的弟弟王子匄gài逃到了晉國,後來靠晉國的支持奪回了王位,史稱周敬王。

13.魯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35歲

孔鯉十五歲,孔子事業處于上升期,衣食無憂。本年九月魯昭公爲了除掉三桓家族,發生內戰,結果事敗,魯昭公流亡齊國。

齊景公爲了安置魯昭公,派兵占領了魯國邊境城市郓城,把魯昭公安置在郓城,後來又把陽谷也送給了魯昭公。

孔子基于自己的價值觀,認爲去國從君,舍生取義是臣子的天職。他不惜跟季孫、跟三桓家族決裂,于是帶著老婆孩子追隨魯昭公流亡齊國。

14.魯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孔子36歲

陽虎代表季氏家族爲軍事統帥,攻打郓城,成功擊敗魯昭公的軍隊,並搶收郓城外的莊稼,班師回到曲阜。

魯昭公的孩子們,爲了爭奪太子之位各懷鬼胎,無所不用其極,內讧激烈。孔子對魯昭公流亡朝廷失望,進入齊國貴族--高召子家當雇員,繼續文員及家庭教師的工作。

工作期間,孔子周遊了齊國附近的小國,並登上了泰山。孔子第一次欣賞了從舜時代傳承了下來的“韶樂”,孔子瘋狂迷戀,三月不知肉味。

14.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孔子37歲

時任吳王的叔叔季劄訪問齊國,隨行的長子病死,准備埋葬在齊國當地。孔子慕名前去觀禮,第一次見到有平頂封土的墳墓。

齊景公有時到高家做客,孔子可以參加陪同,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回答說:“國君要像國君,臣子要像臣子,父親要像父親,兒子要像兒子。”景公說:“好哇!如果真的國君不像國君,臣子不像臣子,父親不像父親,兒子不像兒子,即使有糧食,我能夠吃得著嗎?”

15.魯昭公三十年,公元前512年,孔子40歲

孔子從齊國返回魯國定居,魯昭公繼續流亡在齊國。

孔子從這次流亡生活總結出來的經驗,就是:把教書和做學問當成最重要的事業,不能爲了利益去搞政治,不能卷入結黨營私。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矜持而不爭鬥,廣交朋友但不搞利益同盟。別管是政治權力,還是物質利益,孔子都不想去和人爭,更不會爲了爭這個去結黨。

40歲以後,孔子重點以招收徒弟和講學爲主,學術聲望進一步提高。

16.魯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孔子43歲

魯昭公死于流亡之地,三桓家族選擇昭公之弟公子宋即位,史稱魯定公。

17.魯定公五年,公元前505年,孔子47歲

魯國貴族季孫氏和叔孫氏族長---季平子和叔成子相繼去世,繼承人皆年少。孔子26歲的學生孟懿子成爲資曆最高的貴族。

陽虎利用季平子逝世一躍成爲季孫氏的首席家臣,季氏既然已經控制了魯國,誰能掌握季氏家的權力,誰自然就能掌控魯國了。

次年,陽虎集合魯定公和年輕的三桓族長及曲阜的大小貴族盟誓,要各家捐棄舊怨,一致支持魯定公,達到了完全掌握魯國的目的。

三桓家族世代專權,甚至排名都不變,三家當權者的素質難免越來越差。就像上一代的季平子,能力和修養都非常低。他們從生下來就養尊處優,當官也只管些台面上的禮儀、外交之類的工作,地方管理都交給了各種管家,不了解地方的基本情況,就給了管家們各種機會。第二個原因是,三家的權勢都是一代傳一代,但新繼位的族長可能很年輕,掌控不了局面,有個權力空窗期。

陽虎掌權後,邀請孔子出來做官,在大街上遇到了孔子的馬車,這時候世人發現,孔子和陽虎兩個人長得個頭、相貌極其相似,陽虎頭上也隆起了一大塊,年紀越大,兩人長得越來越相似。

陽虎知道孔子喜歡講仁講智,故意問他,你一身本事,不肯出仕,看著國家混亂也不管,能算仁嗎?不能;你想做官,卻老是錯過機會,能算智嗎?不能;時光飛逝,年齡不饒人呀。

孔子只好說:好好,我會出來做官的。但陽虎在魯國執政的歲月裏,孔子一直沒出來做官。

陽虎覺得自己以後要跟三桓決裂,政治風險太大,最好先別讓孔子卷進來。那樣一旦失敗,孔子被人看作自己一黨,跟著受牽連;或者孔子可能站到三桓一邊跟自己作對。哪個結果,陽虎也不想看到。要讓孔子當官,等他徹底搞定了三桓也不遲。

40-50歲是孔子思想的成熟期,陽虎當政的這些年,孔子沒有官職和社會活動,一直在專職授課,他的學說開始被人們了解和接受。這一時期,孔子主要教授學生的是六藝:“禮、樂、射、禦、書、數”,即禮儀禮節、音樂舞蹈、射箭、駕駛、書法、算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