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和趙雲從未交手,二人誰更勝一籌?敵將的反應很明顯

古城青衣 2024-04-03 21:28:18

三國時期,英雄輩出。

無疑是,中國曆史上最波谲雲詭的時期之一。

武力上他們敢于橫刀立馬,外交上他們善于縱橫捭阖,文治上他們敢于推陳出新。

關羽其人

在這衆多的人物當中,最著名的莫過于關羽。

此人忠義無雙,被後人奉爲神仙。

雖然在三國的武藝排行榜上,比不上呂布,但是呂布的品德與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呂布,被張飛稱作“三姓家奴”。

且他跟過每一任義父,最終都沒有好下場。

在國人的心目當中,德行永遠比武藝更重要。

反觀關羽,處處以忠義行事。

身在曹營時,他從來沒有想過背叛劉備。

用斬顔良,誅文醜來報答曹操的恩德,臨走時挂金封印,不貪慕金銀珠寶。

他被稱爲武聖人,乃是實至名歸。

當然,有好事者喜歡以武藝跟他們排名,尤其對于沒有進行過比試的人物,他們一心想要目睹兩個的比試。

比如關羽與趙雲,書中對二人的武藝都有過詳細的描述。

關羽于千軍萬馬之中,取上將頭顱,猶如探囊取物。

趙雲在敵陣縱橫,則如走馬觀花。

兩人都有鮮活的案例爲證明:

一個是溫酒斬華雄,一個是單騎救阿鬥。

兩人到底誰更勝一籌。

由于沒有實際的比較,只能從一些事迹上進行分析。

趙雲原來跟隨的主公是公孫瓒,奈何這人沒有慧眼,不識得美玉。

趙子龍這塊璞玉一直不得明主,直到遇見了劉備。

劉備之所以能與曹操並爭天下,單純靠一個所謂的“仁義”。

還是有些單薄,在識人方面,連諸葛亮都自愧不如。

比如對于馬谡,劉備曾告誡過諸葛亮,千萬不可用于實戰。

劉備沒有聽從,結果導致了失街亭。

諸葛亮事後想起,也是悔不當初。

劉備既然重視趙子龍,其人就必然有過人之處,他也是忠義無雙。

當他聽劉備的親生子阿鬥,沒有逃出生天時。

他一人一騎返回敵陣。

千軍萬馬之中,懷揣著阿鬥四處縱橫,連曹操都忍不住贊歎。

劉備究竟是何德何能,手下有這麽多人,願意死心塌地跟隨他。

與關羽的過五關,斬六將相比。

趙雲這一場厮殺,不知凶險多少。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時,曹操有言在先,不得傷害關羽分毫。

但是聰明的讀者都知道,曹操此人狡猾得很。

在打敗袁紹以後,爲了表現出對人才的敬重與愛戴,他也曾下令重用許攸。

可是許攸這厮,實在太愚蠢。

認爲自己立下了潑天的功勞,經常性自我炫耀,誰也不放在眼中。

曹操早就想動他,可又害怕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許褚可不管這一套,直接一劍斬下他的頭顱。

曹操佯裝憤怒,實則內心無比喜悅。

面對關羽,以許褚爲代表衆武將,早就按捺不住與之一較高低的心情。

他們了解曹丞相的爲人,他任用人才。

向來以才幹第一,若有人武藝超過了關雲長,曹操高興還來不及,最多做一個明貶暗褒的舉動。

過五關,斬六將就是對關羽的考驗。

若非中間有他人相助,關羽萬萬難以逃過此劫。

曹操趁機又將這番功勞,攬在自己身上。

在華容道上,提及此事。

關羽忠義,不肯負了這份恩情,只能放過他。

這也是曹操的過人之處。

一件事,他可以從多個角度看待,成了對自己有益處,不成亦有益處。

勝負之論

後來龐德擡著棺材與關羽比試,比了不相上下。

龐德原來是馬超的手下,在曹操陣營,絕對不算一流的武將。

關羽在劉備陣營卻是五虎上將,且年事已高。

連龐德都敢與之比試,除卻他的膽量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關羽成名天下,絕對不在于武藝。

大家之所以不敢和他比試,是害怕天下人的悠悠之口。

後來呂蒙設計殺害了關羽,看看當時天下人怎麽罵他的。

魏晉是一個重風度的時代。

若是能光明正大地將關羽拿下,倒也能爲自己添上幾分光彩。

如龐德,雖敗猶榮。

呂蒙輸就輸在他用了各種詭計,一代英雄稀裏糊塗地死去實在是窩囊。

反觀趙雲,趙雲完全是憑借武藝立足,曹操雖然已經留下“不准害他性命”的軍令。

但是在亂軍之中,刀槍無眼,實在難以把握。

他的一生毫無敗績,被稱爲“常勝將軍”。

他正好符合《孫子兵法》中那句話:善戰者與赫赫之功。

看起來他沒有立下什麽功勞,也沒有什麽如雷貫耳的名聲。

這恰恰是一流的將軍,應該追求的最高境界。

因此,論戰略和武功,趙雲應該略勝關羽一籌。

關羽太高傲。

這是一個主將的大忌,趙雲卻從來不急不躁。

做一個假設,如果比試武藝期間,關羽首先展現出高傲的一面。

趙雲事先做好了各種功課。

第一局就形成了一個驕兵必敗的場面,接下來,關羽會在實戰中落于下風,他必然會怒而抗爭。

《孫子兵法》有雲:

“將不可以愠而致戰,主不可以怒而興兵。”

一旦沾上這種情緒,其結局必然讓人捶胸頓足。

劉備不聽勸谏,非要舉全國之力,替兩位弟弟報仇。

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這是多麽慘痛的教訓。

因此,若是實戰當中,無論是單個人的武藝。

還是大規模的團隊作戰,關羽應該都會落于下風。

但這並不是,我們貶低關羽的借口和托辭。

關羽之所以是武聖人,是因爲他身上的精神。

這種精神,在民族的血脈裏傳承了千年。

也正是因爲這份精神,多少熱血男兒不惜抛頭顱,灑熱血,抵禦外辱。

多少有志之士,不惜抛棄優厚的待遇,也要回到祖國母親的懷抱,只爲了讓祖國的明天更加美好。

因此,他早已成了一個民族的符號和象征,如一座豐碑。

引導著後人在面臨兩難抉擇時,做出最正確的那一個,即永遠不要脫離自己的祖國。

0 阅读: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