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有個名詞叫:限制性信念(附解決方法)

抑郁那些事 2024-04-05 10:06:00

我們的信念系統是建立在獎勵機制上的運作機制,我們的選擇看似是無序的,但一定有個一個底層邏輯在指導我們作出選擇,這個底層邏輯就是趨利避害,所以,我們總是去選擇那些看似對自己有利的途徑,這樣才能去迎合自己潛意識的安全感,即使在別人看來是那樣的荒誕不經。

在天長日久的頭腦馴化中,逐漸形成了自我的認知方式和行爲方式,並把各種反應模式固化下來,形成各種限制性信念。

《論語·子貢問時》記錄了三季人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一個學生在門外掃地,來了一個客人問他:“你是誰啊?”他很自信地說:”我是孔老先生的弟子!“客人說:”那太好了,我能不能請教你一個問題?“學生很高興地說:”可以呀。“

客人問:”一年到底有幾季啊?“學生心想,這種問題還要問嗎?于是便回答道:”春夏秋冬四季。“客人搖搖頭說:”不對,一年只有三季。“”哎,您搞錯了,四季!”“三季!”最後兩個人爭執不下,就決定打賭:如果是四季,客人向學生磕三個頭,如果是三季,學生向客人磕三個頭。

恰好孔子從屋裏走出來,學生向前問道:“老師,一年有幾季?”孔子看了一眼客人,說:“一年有三季。”這個學生快嚇暈了,可是他不敢馬上問。客人馬上說:“磕頭,磕頭!”學生沒辦法,只好乖乖地磕了三個頭。

客人走後,學生迫不及待地問:“老師,一年明明有四季,您怎麽說只有三季呢?”

孔子說:“你沒看到剛才那個人全是都是綠的嗎?他是螞蚱,螞蚱春天生,秋天就死了,他從來沒有見過冬天,你講三季他會滿意,你講四季吵到晚上都講不通。你吃點虧,磕三個頭,無所謂。”

爲什麽我們都學了很多知識,懂了很多道理,但我們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本質上所有的認知都是智慧的障礙。只要是道理,就要分對錯,只要分對錯,就會有分別,只要有分別,就會有執著,只要有執著,就會有障礙,只要有障礙,就會有痛苦。

所以,我們看到,抑郁症一直在追求完美的狀態,焦慮症一直在追求絕對的安全,強迫症在追求絕對的正確,所有的這些都是頭腦塑造的限制性信念,來綁架我們的身心。

張無忌母親殷素素在臨死前告誡張無忌:越漂亮的女人越是會騙人的,但現實情況是即便你找一個不漂亮的女人結婚,那麽也有可能會騙人,當我們用頭腦去解決之前觀點的同時,也會把其他的可能性給排除掉,進而在生活中制造障礙。

所以,學會放下頭腦的努力,放下頭腦的二元對立,學會放下各種觀念和立場,那麽頭腦才會允許更多的可能,融化那些堅不可摧的限制性信念。

你看蝙蝠,目不能視,近乎于盲,何其可憐;蝙蝠看你,不聞聲波,近乎于聾,何其不幸。

你看燕雀,孱弱體寄人籬下,一根竹竿宰其生死;燕雀看你,體胖臃腫不能翺翔,徘徊地面毫無自由。

你看貓狗,生命區區十余載,每日受困屋中,只是人類一玩伴;貓狗看你,終日奔波不得閑,鏟屎不敢忘,只是喵汪一奴仆。

生命的意義是時間的尺度決定的。在只能活三個季節的蚱蜢眼裏,秋季就是生命的盡頭,後面是地獄般的寒冬,活著定是無盡的痛苦。

在只能活一天的蜉蝣眼裏,池塘之大就是彼之滄海,朝生暮死,不知晦朔,世間值得已全部看盡。

五歲的孩童哭鬧,因爲錯過了30分鍾的動畫,對她來說,那是她生命中有意義的。

十六歲的少女痛哭流涕,因爲錯付了30天的愛情,對她來說,那是她生命的全部意義。

四十歲的中年悔恨交加,因爲錯失了一單好業務,對他來說,那就是他生命的意義。

五十歲的知命之年,感覺心有余而力不足,培養一個好的兒女,就是生命的意義。

七十古稀之年,兒孫承歡膝下,身體健康,就是最大的意義。

八十耄耋之年,獨自坐在院落中看天上雲卷雲舒,看地上花開花落,生命進去了倒計時,天邊的一抹夕陽,照在身上,感覺溫暖,此刻,所有的功名利祿不複存在,只有甯靜歡喜,也許這就是意義。

不要用永生的大腦,去思考永生後的煩惱,那麽你每時每刻都有存在的意義。

0 阅读:11

抑郁那些事

簡介:我曾經是一個重度抑郁患者,現在已經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