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麽柴排在開門七件事之首?柴對中國人很重要嗎?

彼岸紫竹 2024-04-19 12:46:13

中國人說的開門七件事,叫作柴米油鹽醬醋茶,這句話我聽了三十多年,從來沒覺得有什麽奇怪,今天突然發現,柴竟然排在米的前面。

這不是很奇怪嗎?中國人常說,民以食爲天,沒說民以柴爲天,食物是維持人生存的基本需要,但是米竟然排在柴的後面。

仔細想想也對,不管是南方人吃的米飯,還是北方人吃的饅頭面條,都必須要弄熟,古代沒有煤炭,能夠生火的,可不就是柴?甚至抗美援朝初期,國內大量送到朝鮮前線的炒面,吃的時候是可以一口雪一口面,避免因爲生火做飯産生的濃煙引來美國人的飛機,可炒的時候還不是上面架一口大鍋,下面燒柴,來回翻炒把面炒熟。

爲什麽柴排在第一位?從生存角度講,沒有柴,光有米人類還是得餓死。從人類發明鑽木取火開始,就已經決定了,人類的胃是不可能消化很多生食的,畢竟熟食都吃了上萬年甚至上百萬年,我們的胃,跟動物的胃,不是一個東西。

我小的時候,大概2010年之前,南方很多農村還是用竈台燒飯的,現在的年輕人可能得在博物館裏才能看到這個東西。

我大概描述一下,就是一個磚頭壘的長方體,中間是空的,正面嵌兩口鍋,一般一口鍋煮飯,另一口鍋炒菜,竈台後面就是用來燒柴的長方形孔洞,人坐在竈台的後面,先用一些報紙、稻草之類的東西把柴點著,然後不斷加柴,直到上面鍋裏的東西煮熟。

竈台還有先進的自動排水系統,刷鍋水直接倒在竈台上,會順著台面流到房子外面,最後各家彙聚到一起,進入下水溝。

中國人的智慧。

一直有人懷念竈燒出來的飯菜,因爲火大,米飯煮出來比較香,炒菜味道也好,你看飯店大廚燒菜的那個火,顛勺的時候火都能燒到眉毛,再看看自己家裏的煤氣竈,那個火苗下面一半還是藍色的,燃燒都不夠充分。

整個過程聽起來簡單,最難的是第一步,把柴點著。現在很多綜藝節目,喜歡玩返璞歸真的噱頭,讓一幫藝人到條件簡陋的地方去生活。我就看過一個,兩隊人PK做飯的質量跟速度,食材都是一樣的,結果一隊幾道菜都上桌了,另一隊還在跟點火戰鬥,想了各種辦法,廚房裏搞得是濃煙滾滾,幾個藝人滿臉都是灰,就是點不著火。

觀衆看得哈哈大笑,藝人不但輸了比賽,還得餓肚子。

我小時候經常去我姑姑家,他們家就是竈台,我特別喜歡冬天的時候去竈台後面添柴,因爲我始終也沒學會點火,那是個高難度的工作,我這種半吊子不行,只能等火燒起來以後,去添柴火,冬天的時候房子裏也沒有空調,最暖和的地方就是竈台後面。

竈台後面有個燒柴人的專屬座位,旁邊堆滿了柴,身上不但暖洋洋的,還能看到竈台裏的火苗舞動,聽著幹柴燃燒發出劈裏啪啦的聲音,那是小時候的我很開心的時刻。

我覺得男人喜歡玩火也是原始人留下來,刻在基因裏的東西。可能不喜歡或者不會生火的原始人,早就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被淘汰了。即便到現在,有時候看到哪裏有火堆,我還是會過去添點木頭,讓火燒得更旺一點。

男人至死是少年。

除了解決食物的問題,取暖也要靠柴,中國北方寒冷的冬天,沒有柴火取暖,僅僅靠一個房子,恐怕很多人都熬不過哪怕一個冬天。

在我的記憶中,甚至直到現在,在甯波的農村,還是可以看到堆著柴的柴蓬,現在農村就算不通管道天然氣,肯定也用煤氣了,柴的實用價值應該是沒了,也許是某種儲備,或者是懷舊?我也不清楚。

在農村,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生活資料,直接影響一個家庭的生活質量,在我自己的家庭裏,就發生過兩個跟柴有關的小故事。

一個是我爺爺,我爺爺在他那一輩人裏,算是有文化的,據說他是從甯波的某個縣徒步走了幾天到甯波去中學,畢業後參軍。他是一名參加過抗美援朝的老兵,兵種是文化教員,應該是五次戰役打完之後才去的朝鮮。朝鮮戰爭結束後,響應國家號召,支援大西北,去了西北一個比較貧窮落後的省,當了一名中學語文老師。

本來應該就這樣度此余生的,結果很不幸,1966年運動開始之後,我爺爺被錯誤打倒,老師當不了了,還由兩個人押回原籍,監視勞動。就像我之前說的,我爺爺很早就離開農村去城裏讀書了,農村裏的這些活,砍柴什麽的,他已經不是特別熟悉了。

第一件事就是砍柴,我爺爺第一次帶著那時候還小的我爸去山上砍柴,他穿著當兵時穿的解放鞋,那是一種膠鞋,平底的,打仗可能挺管用,但是上山砍柴不行。我也不知道農村人是穿什麽上山砍柴的,別管多少錢,至少防滑,但那時候沒人告訴我爺爺。

我爬過很多甯波的古道,知道有些山路,如果穿平底鞋,也許可以爬上山,但要下山恐怕麻煩就大了。

我爺爺就遇上了這個麻煩,砍柴沒啥難度,很快就砍好了兩捆,用扁擔挑在肩上。下山的時候,山路太滑,我爺爺就一直摔跤,摔一跤捆好的柴可能就散了,又得重新綁,結果一路摔跤,一路綁柴。本來應該下午到家,他們到家的時候,天都黑了。

我爸那時候年紀還小,看到我爺爺一直摔跤就一直哭,我爺爺抱著他一起哭,最後渾身摔得身上到處都是淤青。

中國人自古生存不易,即便是自然資源,要取用也得付出代價。

還有一件是我一個親戚長輩,她家裏也有幾個子女,她是小女兒,但是父母跟幾個哥哥要麽出去當兵,要麽已經上班,沒有時間去山上砍柴,于是砍柴這個重擔就落到她肩膀上。

但是那時候她年紀還小,沒辦法像大人一樣捆很重的柴回來,再說也挑不動,因此每次挑回來的柴都比別人少,她爸爸就經常說她,柴怎麽這麽少,要是沒有柴,有米也煮不熟飯,全家都要餓肚子。

一個小女孩就要承擔這種重擔,生活不易。

也許看了我們家的兩個小故事,現在年輕人能稍微明白點,柴對中國人的重要性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