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襄陽建制時五營二十二將名單及結局

順化軍節度使 2024-05-24 15:48:09

經過明軍多年的層層圍剿,明末農民起義軍由明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荥陽大會時的十三家七十二營義軍,到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只剩下李自成的闖營、張獻忠的西營、羅汝才的曹營、賀一龍、馬守應爲首的革、左五營以及袁時中的小袁營。

農民軍營頭的減少並不代表著明朝朝廷徹底平定了國內的農民起義。相反隨著十數年殘酷鬥爭,頑強生存下來的李自成等部義軍最終越打越強,通過幾次大戰,不停消滅明軍的有生力量,已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具有同明、清雙方爭奪天下的基本。只不過相比于明、清雙方具有相對穩定的官僚制度和軍隊制度不同。農民軍將士由于多年來輾轉各地,根本無暇顧及根據地的建設,也就無法建立起穩定的官僚制度和行政機構。

所以在消滅了中原明軍主力之後,李自成、羅汝才、張獻忠等農民軍領袖紛紛意識到建立一塊穩定根據地的必要性。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形勢

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月,在河南郏縣敗明陝西巡撫孫傳庭後。李自成、羅汝才和革、左五營的領袖們決定移師南下湖廣,以湖廣地區作爲根據地。作出這一決策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尋求殲滅官軍有生力量,擴大戰果,爲徹底推翻明王朝創造條件。當時明政府可以用于鎮壓農民起義的兵力,主要是孫傳庭統率的陝西三邊軍隊和屯駐于湖北襄陽一帶的左良玉部。如果義軍西入潼關攻打孫傳庭部,敵左良玉部必然乘機北上河南,對農民軍的後方造成嚴重威脅。而南攻湖廣,先打左良玉部,則孫傳庭所統陝西官軍剛從河南郏縣敗回,元氣大喪,需要一段休整時間補充兵員、馬匹、器械、糧饷,在短期內不可能出兵河南追蹑義軍。第二個原因是河南連年災荒,在糧食等物力上無法供應李自成、羅汝才和革、左五營龐大隊伍的需要。湖廣是盛産糧食的地方,當時就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諺語。奪取湖廣爲基地,顯然比陝西有利。何況就地理環境來說,湖廣同河南一樣,都是四通八達之地。先取湖廣,對于日後進軍北京,奪取明朝天下具有重大意義。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正月,李自成攻下承天府,承天府是明朝嘉靖帝父母的陵寢之地,他的失守使農民軍將士大受鼓舞,同時也使李自成的聲勢大振。同月李自成被舉爲“奉天倡義營文武大元帥”。實力僅次于李自成的羅汝才則稱“代天撫民威德大將軍”。當時,除了張獻忠部以外,各支起義軍都聽從李自成的號令,配合李自成部的作戰。但是這不是說明羅汝才、革左五營等義軍首領已經成爲李自成的下屬。此時的農民軍仍然有著遇事自作主張,各營之合則留,不合則去,保持著行動上的完全自由。例如羅汝才和革、左五營都曾和張獻忠部有過聯合作戰的經曆。

因此對于李自成本人來說,如何解決農民軍內部不聽號令、各自爲政的問題,這是李自成被推舉成奉天倡義營大元帥之後急需處理的問題。

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三月,李自成改襄陽爲襄京,招撫流亡的貧苦農民,“給牛種,赈貧困,畜孽生,務農桑”,又“募民墾田,收其籽粒以饷軍”。一時之間“湖廣大定”。

就在這時農民軍內部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流血沖突。三月初五李自成于宴席之間突然殺與之合軍的農民領袖革左五營的賀一龍。

三月初六清晨,又親率精騎突入羅汝才臥室,以通敵之名,斬殺羅汝才。羅汝才部下除少數人在部將楊承祖、王龍率領下投靠明督師孫傳庭,大部都被李自成所收編。

同年五月李自成攻破袁時中的小袁營,斬殺和明廷有所勾結的叛將袁時中。

雖然李自成通過這一系列行動,短時間內統一了義軍的領導權。但是也造成了一些農民軍領袖對李自成的不信任感。比如革、左五營的另一位著名領袖老回回馬守應。在“羅、賀事件”發生時正率部向澧州(今湖南澧縣)進軍。李自成授予他“永輔營英武將軍”的稱號,頒給四十八兩重的金印一顆。馬守應推辭不受,意在保持自己的相對獨立性。李自成幾次調他帶領部衆回襄陽,馬守應不想蹈羅、賀的覆轍,把隊伍拉到長江以南的松滋一帶地方,與李自成保持若即若離的態度。甲申年春天,張獻忠義軍由湖廣入川,馬守應在彜陵病死,部衆隨張獻忠入川。五營的其他三位領袖即賀錦、蔺養成、劉希堯則成了李自成的部將。

李自成在統一了義軍的領導權之後,就在襄京建立起中央機構,同時在政治、軍事、經濟上做出了一系列改革,爲以後奪取明政權做准備。

闖王李自成

李自成在中央設丞相一職,以軍師牛金星任丞相。又設吏、戶、禮、兵、刑、工六政府,分理政務。各政府置侍郎一人,以喻上猷爲吏政府侍郎,蕭應坤爲戶政府侍郎,楊永裕爲禮政府侍郎,邱之陶爲兵政府侍郎,鄧岩忠爲刑政府侍郎,姚錫胤爲工政府侍郎。侍郎之下有從事等官輔佐侍郎處理政務。

地方上設置的情況是:由于當時所占領的地區只有河南省的大部和湖北省的一部,所以暫不設省一級機構(後來省一級的機構,取消巡撫之職,設節度使來管理省一級的事務。);在原來明朝道一級的管轄地區,取消分守道和分巡道的名稱,設防禦使一人,主管該地區的行政和治安。各府設府尹,另據事務的繁簡,酌情設立府同、府判等官;州設州牧,大州增設州同;縣設縣令、主簿等官。各級官員都分別頒給印信或劄付,逐步走上正規。

軍事方面李自成將軍隊分爲野戰部隊和負責地方鎮守的守備部隊。而主力劃分爲中權親軍、左營、右營、前營、後營等“五營”。

同時除在軍事要地部署勁兵駐守以外,還在縣一級以上地方設立都尉、掌旅、部總、哨總等武職官員,統領地方武裝。

到了崇祯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初在西安建國後,李自成按功勞的大小封授諸將以侯、伯、子、男等 爵位,並對軍制加以完善,將五營的名稱定爲中吉、左輻、右翼、前鋒與後勁,規定前營、後營、左營、右營、中營分別用黑色、黃色、白色、紅色、青色等旗幟。

其中權將軍田見秀:“提督諸營事”。

權將軍劉宗敏:統率“中權親軍”,下屬帥標正威武將軍張鼐,威武將軍黨守素副之。帥標左威武將軍辛思忠,果毅將軍谷可成副之。帥標右威武將軍李友。帥標前果毅將軍任繼榮。帥標後果毅將軍吳汝義。

左營:制將軍劉芳亮,左果毅將軍馬世耀,右威武將軍劉汝魁

右營:制將軍劉希堯(號改世王,前革、左五營領導人),左果毅將軍白鳴鶴,右果毅將軍劉體純。

前營:制將軍袁宗第,左果毅將軍謝君友,右果毅將軍田虎。

後營:制將軍李過,左果毅將軍張能,右果毅將軍馬重僖。

制將軍賀錦(號左金王,前革、左五營領導人):“在諸將之右”。

李自成和劉宗敏

這就是李自成大順政權的“五營二十二將”,五營是李自成的野戰主力。負責隨從出戰,攻城奪寨。

那麽在大順永昌二年(清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九宮山李自成犧牲之後,他手下的二十二員大將結局如何呢?

其中有八個先于李自成而死。

謝君友,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戰死于寶豐之戰。

賀錦,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戰死于平定青海之戰。

谷可成,明崇祯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戰死于慶都之戰°。

白鸠鶴,明崇祯十七年(大順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戰死于從華北撤離途中。

馬世耀,清順治二年(大順永昌二年、公元1645年)戰死于潼關之戰。

劉宗敏、辛思忠、任繼榮,清順治二年(大順永昌二年、公元1645年)戰死于富池口之戰。

永昌二年李自成戰死九宮山後,其余十四人的結局是:

劉芳亮°、劉汝魁,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戰死于荊州之戰°。

田見秀、張鼐、李友、吳汝義,南明隆武二年(清朝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在荊州之戰中被清軍擊敗,降清被殺。

李過、田虎、張能,南明永曆四年(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病逝于廣西。

劉希堯,南明永曆六年(順治九年、公元1652年)戰死于廣東。

袁宗第、劉體純,明永曆十七年(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戰死于夔東。

黨守素、馬重僖(馬騰雲),明永曆十七年(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夔東會戰被清軍圍困之後投降。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