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最仁義的太監,傳聖旨時故意讀錯一個字,卻拯救了上千人性命

樹人閑談 2024-03-08 17:06:43

太監也叫宦官,在封建社會的宮廷裏是最底層的存在,他們的一生充滿了心酸和屈辱,不但喪失了身爲男人的尊嚴,更是沒有任何前途可言。如果服侍的皇帝性格溫和還好,若是遇到性格暴戾的皇帝,不但會經常遭受打罵,弄不好還會有性命之憂。

由于太監們長期過著壓抑的生活,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的狀態,導致他們的內心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問題。因此,作爲距離皇權最近的一個群體,一旦讓太監們把持了帝王權柄,他們就會變得無比瘋狂,借以發泄心中的憤怒。

比如在明朝時期,宦官擅權的現象就出現的十分頻繁,權傾朝野的大太監一個接一個,尤其在明朝的中後期表現得尤爲突出。宦官專權成爲明朝政治始終無法革除的一大弊病,他們賣官鬻爵,構陷忠良,成爲導致明朝政治腐敗、社會動蕩乃至最終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除此之外,在古代還曾經多次出現過太監弑君的現象。根據史書上的記載,僅僅是唐朝時期就至少有3位皇帝直接或間接死于太監之手。外有藩鎮擁兵自重,內有宦官擅權幹政,這也成爲唐帝國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唐代著名的“白馬驿之禍”,這是唐帝國轉向衰落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其根源就是朝臣與宦官兩大集團之間鬥爭激烈。而宰相崔胤爲了對抗宦官集團,竟然愚蠢到請求實力強大的的藩鎮軍閥朱溫帶兵入京,企圖借助朱溫之手鏟除宦官勢力。

朱溫能夠兵不血刃地進入關中,離不開朝臣集團的支持,只是令大臣們想不到的是他們此舉完全是引狼入室。朱溫在帶兵進入長安後,不但將宦官誅殺殆盡,還殺了九位皇子,連大臣們也沒有放過,釀成了“白馬驿之禍”。那個盛情邀請朱溫入京的崔胤,最後也死在了朱溫手中。

古代那些留下姓名的太監,基本上都沒有什麽好名聲,無一例外都是奸佞小人。不過,其中有一位唐朝的太監卻顯得與衆不同,他可謂是古代最仁義的太監了,傳聖旨時故意讀錯一個字,卻拯救了上千人性命。

此人名叫張居翰,生活在唐末至五代時期,他性格寬厚仁慈,爲人處世也很溫和,十分具有正義感。雖然張居翰是一名太監,可由于他高尚的品行,使得他受到人們的贊揚,是唐末宦官集團中的正面人物。

天複年間,藩鎮軍閥朱溫誅殺宦官時,張居翰的名字也是在誅殺名單中的,可因爲他受到了盧龍軍節度使劉仁恭的保護,所以才僥幸逃脫一劫。

後來張居翰投奔到李克用麾下,由于他精明能幹,逐漸受到了李克用的重視,讓他擔任昭義軍的監軍。而張居翰也不負李克用的期望,在後來的潞州保衛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隨著張居翰屢立戰功,他的地位也是水漲船高,逐漸成爲後唐開國皇帝李存勖的得力助手。雖然他是太監的身份,可是卻做到了樞密使、骠騎大將軍的高位,成爲後唐朝廷中炙手可熱的人物。

公元926年4月,李存勖遣太子李繼岌與樞密使郭崇韬出征前蜀,前蜀皇帝王衍和一衆朝廷大臣共千余人成爲俘虜,前蜀滅亡。當李繼岌押送王衍等俘虜班師回朝行至秦川驿時,前方卻傳來了李嗣源叛亂的消息。

李存勖一方面命令大軍抛下俘虜火速行軍前去平叛,另一方面又擔心王衍等人趁機在後方搞破壞。有一個叫景進的伶人就趁機煽風點火,讓他把所有俘虜都殺了以免後患。李存勖經過一番思考後認爲很有道理,于是又下了一封诏書,要將王衍等俘虜全部誅殺。

負責前去傳達聖旨的人恰好就是張居翰,他認爲李存勖誤信讒言,聽信了景進的蒙騙,俘虜們其實都是無辜的。可張居翰又無法改變聖旨,于是他靈機一動,在傳旨時將“王衍一行,並宜殺戮”故意讀錯一個字,讀成了“王衍一家,並宜殺戮”。

由于當時軍情緊急,李繼岌也沒料到張居翰膽子那麽大,竟然敢偷偷修改聖旨,所以並沒有懷疑聖旨的真假。因此,雖然聖旨僅僅是一字之差,但是卻保全了王衍身邊上千名仆從和前蜀官員俘虜的性命,張居翰此舉可謂是功德無量。

後來李存勖因爲兵變被殺,李嗣源進入洛陽成爲後唐皇帝,他也並沒有追究張居翰的責任,反而認爲張居翰有情有義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而張居翰也趁機向李嗣源提出告老還鄉,他回到長安隱居起來,從此頤養天年不問世事,直到71歲才去世。

正所謂善有善報,這樣的年齡在古代的太監中,已經算是難得的高壽了。雖然張居翰命運坎坷,年少時就入宮成爲了太監,可他也是身不由己。他入宮後能保持自己的本性,沒有扭曲心靈變成那種肆意妄爲的奸佞小人,仍然保持著溫和謙恭的心態,這種精神無疑是十分可貴的。

0 阅读: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