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一直在進步,爲何卻不給中年人機會,以後還有人能大器晚成嗎

樹人閑談 2024-05-18 15:15:30

在漢語中有個成語叫“大器晚成”,古人常用這個成語來比喻那些成就來得比較晚的人,比如《儒林外史》中的範進。

說起範進這個人物,很多人以前讀書的時候恐怕都不太瞧得起他,認爲這個人是一個迂腐的人,一輩子一事無成。可是當走出學校在社會上摸爬滾打幾年之後,回過頭來再看看範進,人家確實當得起“大器晚成”這四個字。

範進的前半生確實碌碌無爲,一輩子只會死讀書,讀死書。可仔細一想,人家能用一輩子的時間來幹一件事,這樣的精神難道不值得欽佩嗎?

更重要的是,在古代落後的社會制度下,都能夠容許一個57歲的老翁“大器晚成”,可是到了更加先進的現代社會,反而對人的年齡設置了更高的門檻。

無可否認的是,社會一直是在進步的,人類的平均壽命也得到了巨大提升。按照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劃分,44歲以下都還是青年人,45歲到59歲才是中年人,結合現代人的平均壽命,這樣的劃分確實也比較合理。

那麽,令人費解的是,雖然44歲以下還是青年人,爲什麽我們的職業規劃卻被35歲限制的死死的?一方面鼓勵人們延遲退休,另一方面卻又是35歲之後不得不面對的中年職業危機,很多企業在招聘時明確表示不招35歲以上的人,這種巨大的落差屬實讓人感到詫異。

很多已經達到或者超過35歲的朋友可能都會有這麽一個想法,那就是我並不老,我的身體也還很好,我有比年輕人更豐富的經驗,更成熟的想法,爲什麽在就業方面卻被卡的死死的?一旦超過這個年齡就變得遭人嫌了呢?

社會一直在進步,爲什麽卻不給中年人機會,以後還有人能大器晚成嗎?

在35歲這個門檻中,最被人所熟知的就是國家工作人員的招聘,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考公、考編。近些年來,很多地方上在招聘國家工作人員時,一些較爲特殊崗位的限制年齡已經不是35歲了,而是更加年輕的30歲,這樣的變化更是讓很多中年人感到無所適從。

其實,不光是招聘方面有著極大的年齡限制,在工作晉升方面對年齡的要求更加嚴格。一般來說,如果達到某個年齡段而職務仍然沒有較大變化的話,那基本上一輩子也就這樣了。

雖然說這樣的年齡限制給年輕人提供了許多機會,但是對步入中年的人來說,如此的年齡限制也導致一些人産生躺平的想法,既然晉升無望,那還不如躺平了實在。

在很多單位中,擁有這種想法的人都不在少數。

現代社會對年齡的限制已經到了必須要糾正的地步,明明是一個年富力強的中年人,但是在職場上卻不受待見。不管是公家的單位還是私人的企業,對應聘者設置年齡門檻已經成了一種普遍現象。

而這種情況在古代則是恰恰相反,古人對年齡方面並沒有太大限制,所以《三字經》上才會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這段話。

要知道,即便是在人均壽命很低的古代,三十歲前考中進士都稱得上是年少有爲了,大多數考中進士的人年齡都是在三十到四十歲之間。

比如說唐代大詩人孟郊,他考中進士時都已經47歲了。這要是放在現代,他妥妥的連進考場的資格都沒有,相關部門在資格審查時,從年齡上就給他刷下去了。

爲什麽社會進步了,對年齡的限制反而更高了呢?從平均年齡上來說,35歲其實還是很年輕的,怎麽到了這個年齡在就業方面卻不受待見了呢?

關于這個問題,實在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或許高校擴招是一個原因,一年一千多萬的畢業生,需要給他們留一個機會。不過,個人認爲這雖然是其中一個原因,但恐怕不是主要原因。

當然,對于步入中年的人來說,就業所面臨的危機只是所有中年危機中的一個,在婚戀、家庭、子女教育方面都會面臨相應的問題。如何應對中年危機,是一個全社會需要共同關注的話題,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