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爲什麽是毛主席一生中最難下的決定?

曆史龍元閣 2024-04-18 15:54:05

1950年7月,以美國爲首的“聯合國軍”成立,幹預朝鮮內戰,一路打過三八線。形勢最嚴峻時,聯合國軍的飛機竟然越過中朝邊境線,對我國領土進行轟炸。

這種情況下,“要不要派兵出戰”,成爲中央軍委的一個難題。

少數人支持出戰。在他們看來:聯合國軍的行爲太過放肆,如果不適當打壓,我國必定會受到欺負,以後無法在國際上立足。

多數人不支持出戰。他們認爲: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後,老百姓需要休養生息。這個時候出兵朝鮮,可能會引起老百姓不滿,同時延緩國家發展。

正當兩派爭執不下時,四野首長站了起來:

“我不支持出兵。美國人想在朝鮮折騰,就讓他折騰。只要我們在鴨綠江建立防衛兵團,就不怕他打進來。

出兵朝鮮是給他人做嫁衣,百害無一利。這種虧本買賣,我不支持。”

東野首長說完話後,全場靜默了。所有人擡頭看向毛主席,等他老人家發話。

作爲一代偉人,毛主席此時無比糾結。

“今天的會先到這兒吧,明天再議!”

就這樣,討論會散了。毛主席看著衆人離去的背影,越來越迷茫。晚上,他失眠了。他上一次這麽焦慮,還是1946年和國民黨徹底決裂的時候。這次,他爲鄰國朝鮮焦慮,爲新生的中國焦慮,爲剛剛脫離戰爭的老百姓焦慮。

怎麽辦?到底該怎麽辦?

美國人沒給中央軍委留多余的思考時間。當委員們還在討論“要不要出兵”時,北朝鮮馬上要被擊垮,朝鮮半島即將成爲美國的附屬國,像鐵鏈一樣鎖住新中國的喉嚨。

這個時候,毛主席結束思考,站出來一語定調:

“中國和朝鮮的關系好比“唇亡齒寒”。朝鮮要是成了美國的附屬國,中國就會沒一天好日子過。幫朝鮮就是在幫自己,我決定出兵朝鮮!”

聽到毛主席決定出兵的消息後,彭德懷一躍而起,帶頭同意。很明顯,兩個人在這個問題上想一塊去了。或許,這就是“英雄所見略同。”

1950年10月19日,志願軍“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彭德懷任志願軍司令,入朝作戰。

其實,志願軍司令的位置本來是留給四野首長的。由于他當初不同意出兵,毛主席決定讓他留在後方。

就在志願軍入朝的幾天後,四野首長傷病複發,遠赴蘇聯治療。對此,有人說他在裝病,有人說他真病了。這件事的真相,或許只有他本人才知道。

當四野首長在蘇聯惬意休息時,毛主席把他的大兒子毛岸英叫到身邊。

“岸英,這次去朝鮮要和戰士們打成一片,不許搞特殊!”

“爸爸放心,志願軍只有毛岸英同志,沒有毛澤東的兒子。”

毛主席拍了拍毛岸英的肩膀,目送兒子離去。11月,毛岸英在朝鮮犧牲。

1953年7月,抗美援朝勝利結束。這一戰,打出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從此,再沒有一個國家敢隨意欺負中國。毛主席高瞻遠矚,決定抗美援朝,不愧一代偉人!

謹以此文,向毛主席致敬!

0 阅读: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