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周期,南京銀行財報中的三個關鍵詞

財經無忌 2024-05-10 13:36:52

文 | 蕭田

“爲什麽上市銀行的市場估值一直上不去呢?”

對銀行業的這一靈魂拷問,《中國上市銀行分析報告2023》給出了答案——市場對商業銀行資産規模增速預期下滑、對商業銀行盈利能力預期下滑、對商業銀行風險把控能力存在擔憂是三個重要考量維度。

從這個角度來看,能夠證明自身具有持續的規模擴張能力、盈利能力、風險管理能力也是銀行業實現“估值重塑”的重要落腳點。

當下,全行業都在以“價值銀行”爲轉型的目標,作爲國內頭部城商行——南京銀行在前述三個層面不斷證明自身的價值。

從已披露的銀行業2023年報和2024年一季報來看,多家銀行的核心指標呈現了不同程度下滑,盈利能力也出現了明顯分化。

而在城商行的第一梯隊中,南京銀行在各大關鍵經營指標上都交出了較爲優異的答卷:總資産在站穩2萬億元台階後繼續較上年末增長11%;存貸款規模較上年末增幅均超10%。

同時,營業收入達451億元,業績實現穩健增長。其中,非利息淨收入占比保持較高水平,收入結構持續改善;實現歸屬于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85億元。

此外, 2023年度分紅預案已經出來,南京銀行的股息支付率仍然維持在30%,回顧過去,南京銀行已經連續第四年達到這麽高的分紅率,這幾乎是上市銀行分紅率的天花板。

拆解這份營收與淨利雙增的答卷,我們試圖通過“大象起舞”“螞蟻雄兵”“熱帶雨林”三個維度來分別探討,南京銀行如何圍繞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鞏固穩的基本盤、培育新的增長極、激活進的動力源,開創了新時期高質量發展的新局面。

1、大象起舞:資産質與量持續攀升

每年的伯克希爾股東大會,聽“股神”巴菲特分享投資智慧,一直是最爲吸引全世界投資者的時刻。

在今年的這場“投資界春晚”上,巴菲特雖然沒有提及持有的銀行股。但業內人士結合此前言論,還是發現他對銀行股的偏好似乎正在發生新的變化。

去年巴菲特就表示,“我不像以前那樣喜歡銀行業務了。但是,如果伯克希爾可以擁有銀行100%的股份,我們依然很樂于去持有銀行。”

當前,在降息窗口期,全球經濟的脆弱性正給不少銀行股帶來挑戰。去年春季以來,硅谷銀行、簽名銀行和第一共和銀行等美國銀行相繼破産倒閉,引發了美國金融市場劇烈震蕩。

換而言之,巴菲特投資銀行股開始更加注重銀行股本身的質地。

回到國內,中國經濟正面臨新舊動能轉換的複雜局面,利率下行、經濟放緩,疊加投資、消費的增長疲軟對銀行業並不友好。尤其是對中小城商行來說,銀行規模增速繼續放緩、淨息差下行趨勢明顯、營收負增長情況愈發普遍。

在《房間裏的大象——我國中小銀行的困境與突圍》報告中就如此總結:

從宏觀視角看,消費投資需求走弱,影響信貸需求和資産質量;監管讓利政策引導,行業利差持續收窄;地方債化債壓力較大。

從行業視角看:大行業務下沉,擠壓效應顯著;公司治理能力較弱;數字化能力弱,“馬太效應”加劇。

危與機之下,南京銀行通過量的合理增長和質的有效提高,實現了大象起舞——

在量上,南京銀行的資産規模不斷提升。

截至2023年末,存款總額同比增長10.61%至1.37萬億元,貸款總額同比增長16.19%逼近1.1萬億元;截至今年一季度末,存貸款總額分別爲1.42萬億元和1.17萬億元,較年初分別增長3.70%和6.79%。

從經營效益來看,年報和一季報營收與淨利均實現雙增。2023年,該行實現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分別爲451.60億元和185.02億元,同比分別上升1.24%和0.51%;今年一季度,營收和歸母淨利潤分別爲133.2億元和57.0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83%和5.14%。

尤爲值得一提的是,在質上,南京銀行資産規模上台階並非以犧牲資産質量爲代價,而是在保持規模、效益增長的同時,秉持“穩健、審慎”的風險偏好,強化全面風險管理,資産質量穩健提升。

僅以不良貸款率這一關鍵指標爲例,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該行不良貸款率0.90%,連續多年保持在“1%”以下;今年一季度末,不良貸款率更是進一步降至0.83%,較年初下降0.07個百分點。

而得益于風險消耗減少,作爲“資産安全墊”撥備覆蓋率總體保持穩定,風險抵禦能力較爲充足,穩健經營和高質量發展根基進一步夯實。

很多銀行業內人士都在感歎,低垂的果實被摘完了,俯仰皆拾的時代已經過去。而南京銀行堅持強化財務精細化管理,“輕型銀行”轉型不斷加快,正在進入擡頭摘果子的新階段。

2、螞蟻雄兵:賦能實體經濟,做好五大文章

巴菲特曾經說過:“只要不做蠢事,銀行就是一門好生意。”

這句話也蘊含著他爲什麽會選擇銀行股的底層邏輯——在經濟持續發展的環境下,銀行能夠通過爲各行各業提供服務而穩定盈利,因此被譽爲“百業之母”,並展現出長久的生命力。

實際上, 在南京銀行實現“量質齊增”的發展背後,正是其堅定不移地發揮賦能實體經濟的職能,以及步履不停地深耕科技金融的結果。

過去一年,南京銀行立足江蘇,服務輻射長三角及北京地區,將中央確定的“路線圖”轉化爲“施工圖”,不斷加大對金融“五篇大文章”相關領域的信貸傾斜力度。

截至2023年末,該行對公貸款余額8150.99億元,同比增幅20.80%。尤其是綠色、普惠小微、科技金融、鄉村振興等貸款余額,同比增速均大增超過24%,均顯著超出全行信貸平均增速。

截至今年3月末,南京銀行對公貸款余額較年初再增9.12%至8894.07億元。其中“五篇大文章”相關信貸——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涉農貸款分別淨增102.62億元、173.68億元、123.25億元、194.27億元。

以科技金融爲例,近年來,南京銀行不斷融入到地方經濟,擦亮科技金融的品牌。

廬瓜網絡主要爲建築工程等領域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是一家國家級高新科技企業。2022年疫情期間,該公司因下遊客戶回款延遲面臨現金流斷鏈危險。

關鍵時刻,公司創始人邱玉洲通過南京銀行“鑫e科企”産品,快速獲得100萬元預授信額度並實現放款。也正是多虧這筆錢,解決了該公司的燃眉之急。

這是南京銀行服務實體經濟的一個縮影。

針對科技創新型企業普遍存在的輕資産特征,南京銀行轉變發展思路,跳出“資本”關注“知本”,從企業專利基本信息、管理行爲、穩定性與布局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分,同時建設科創企業“數據蓄水池”,建立符合科創企業特征的信用評分、內部信用評級和風險防控模型,創新推出便捷化的線上標准産品“鑫e科企”、風險分擔類産品“鑫科保”“鑫人才”,知識産權質押融資産品“鑫知貸”,無本轉貸産品“鑫轉貸”等産品矩陣。

同時,南京銀行瞄准科創金融新業態,積極建設科創金融服務“生態圈”,通過“小股權+大債權”投貸聯動、“政銀園投”模式、“鑫未來”創享沙龍活動等,爲不同“生長節點”企業提供針對性金融服務。

南京銀行這一精耕細作取得了豐碩成果。截至2023年末,科技金融貸款余額847.40億元,增幅28.21%。

今年4月,南京銀行還率先在江蘇股權交易中心認股權綜合服務平台登記托管4單認股權業務,成爲江蘇首家落地“認股權登記+貸款”業務的金融機構,對推動“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具有重要“破冰”意義。

在綠色金融領域 。報告期內,南京銀行圍繞“減汙、降碳、擴綠”三大主線,發布《南京銀行2023年綠色金融營銷指引》及《綠色金融專項行動方案》,創新“碳彙貸”“履約貸”等産品,運用貨幣政策工具“碳減排”貸款和“環保貸”“環保擔”等銀政合作産品,搶抓綠金資産。

紫菜是餐桌上的美味,但鮮爲人知的是,它也是吸收二氧化碳的能手。去年,南京銀行抓住鹽城市大豐區交通控股集團計劃實施灘塗紫菜種植項目機遇,在江蘇率先推出“海洋藍色碳彙貸——紫菜貸”,爲項目發放2億元貸款,助力項目快速落地見效。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綠色金融貸款余額1770.13億元,增幅33.14%。

再比如在普惠金融領域 ,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服務實體經濟特別是民營和小微企業,是普惠金融應有之義。如何幫助企業更快破解資金鏈困局?如何穩健風險把控?如何更精准的提供高質量的金融服務?都是擺在金融機構面前的現實課題。

近年來,南京銀行抓住數字化轉型主線,可根據前台需要進行敏捷開發,同時采取聚焦策略,針對中小企業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破題。

就拿中小企業普遍缺擔保、缺押物來說,南京銀行著力從企業數據中挖掘價值,通過整合多場景授信模型,強化數據資産管理和信用轉化,同時加強銀政合作渠道拓展,根據企業專利、征信等多項數據,建立多維度數據評價模型,爲輕抵押輕資産的小微客戶提供信用貸款支持。

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末,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1159.89億元,同比增幅28.01%,高于全行貸款平均增幅14.53個百分點。

3、雨林生態:堅守客戶價值,厚植特色經營

過去若幹年中,金融業的快速發展吃到了三個紅利,第一是經濟高速增長,第二是房地産市場繁榮,第三是較高的淨利差。現階段,經濟從高增長進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這對銀行股提出了巨大挑戰,而首當其沖的就是財務指標的挑戰。

在畢馬威的一份對銀行業的調研中顯示,高價值的財務指標是“價值銀行”經營的體現,而客戶價值是貫穿始終、影響價值貢獻的首要環節。

一直以來,南京銀行都以客戶價值實現爲開端,激活客戶、股東、員工、社會的價值創造鏈條。去年以來,該行不斷做強做優産品和渠道的組合應用,從消費者視角優化服務體驗,幫助客戶創造價值。

尤其是在大零售業務、交易銀行業務、金融市場業務等厚植特色經營,南京銀行走上了一條特色化、多元化和差異化的增長道路。

以大零售業務爲例,自從 2017年推出大零售戰略,並在2020年啓動大零售2.0改革以來,零售業務就成爲南京銀行業績增長重要的推動力。

2023年,南京銀行零售板塊堅持“全金融資産”發展主線,秉持爲客戶創造價值理念,零售業務規模穩健增長,業務貢獻度不斷提升。截至2023年末,該行零售客戶AUM(管理金融資産規模)達733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超18%;個人存款余額超4266億元,較上年末增長超30%,業務實現較快發展。

不只零售業務,在“夯實客群基礎”的引導下,南京銀行交易銀行與金融市場業務也在“因勢而變”,鞏固原本的發展優勢。

去年,南京銀行大力推廣“出口快貸”“蘇貿貸”等國際業務標准化産品,以數字化、線上化服務賦能上千家外貿企業發展;大力推廣供應鏈金融服務,打通産業鏈服務“堵點”,基礎供應鏈服務覆蓋2700余家中小微客戶;創新現金管理服務模式,煥新升級中小企業端“鑫e伴3.0”正式版,累計簽約客戶11.15萬戶,活躍客戶增長明顯。

與此同時,南京銀行鞏固金融市場業務優勢,投資交易專業能力持續提升,同業客戶基礎進一步夯實;資金運營業務全力精細化運作,資産托管規模站上新的台階;南銀理財産品規模取得新突破,連續17個季度穩居城商行系理財機構收益能力第一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南京銀行的優勢進一步擴大——獲得上海黃金交易所會員資格;獲得銀行間外幣對市場做市商資格,成爲首家獲得此項資格的城商行,也是唯一一家同時具備銀行間市場人民幣外彙綜合做市商、外幣對市場做市商兩項資格的城商行;成爲首批可以爲中小金融機構、資管機構開展櫃台債券業務的城商行。朋友圈和生態圈越擴越大。

麥肯錫強調,銀行業將邁入“大分化”時代——銀行務必加快步伐打造出更強大的“面向未來”的能力,提升短期韌性的同時,積極捕捉長期機遇。落實到具體戰略上,從客戶角度出發不斷創新求變,打造生態雨林般的業務體系,是支撐財務韌性、業務韌性、創新韌性和品牌韌性的重要基礎。

一個可以參考的細節是,今年3月,中國放開外資持有銀行股限制剛一個多月,第一大股東法巴銀行就耗資超7億增持南京銀行。實際上,據數據統計,2022年至今,南京銀行各大股東通過不同方式增持金額已超百億元,不僅領跑上市銀行,在全部A股上市公司中也居于前列。

在5月10日南京銀行2023年度暨2024年一季度業績說明會上,新一屆領導班子一同出席。南京銀行董事長謝甯分別用“兩條曲線”——營收和利潤初步走出U型曲線,成本和不良率走出倒U型曲線,來概括南京銀行今年一季度的業績表現。

基于對2024年的高質量破題,謝甯還表示,未來南京銀行將聚焦四個維度:一是聚焦服務實體經濟,二是聚焦價值創造,三是聚焦適應時代變革,四是聚焦處理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並將以此來促進內生增長、內涵發展,在同業中保持領先地位。

從加快輕型銀行轉型,到量質齊升穩住基本盤;從融入地方經濟,賦能實體經濟,用數字金融培養新的增長極;從堅持客戶價值,到提升協同價值,激活前進的動力源。 南京銀行激流勇進,不斷重塑客戶服務方式,爲推動銀行實現高質量發展、邁上價值銀行“新台階”打開了新的空間。而這恰恰也是股東對該行長期投資價值認可的原因。

從這個維度來看,隨著宏觀經濟複蘇、新技術對銀行産品和服務的深度融合與重塑,南京銀行也將給投資者帶來豐厚的回報。

1 阅读:31

財經無忌

簡介:我們更懂中國商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