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産——故宮

搬磚泱夏 2024-03-13 19:26:15

【遺産名片】

中文名稱:北京故宮,沈陽故宮

英文名稱: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n Beijing and Shenyang

入世時間:1987.12(北京故宮),2004.7(沈陽故宮)

所屬類別:文化遺産

所在省區:北京市(北京故宮),遼甯省(沈陽故宮)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世界遺産委員會評語:

北京故宮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爲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曆史見證。

沈陽的清朝故宮包括114座建築,始建于1625~1626年間,到1783年完成,包含一個重要的圖書館。它見證了在勢力擴展到這個國家的中心地區並將都城遷移到北京之前,這個統治中國的最後一個王朝的根基。這座宮殿後來成爲北京皇宮的陪都。對于清朝的曆史及滿族與中國北方其他部族的文化傳統而言,這座非凡的龐大建築群提供了重要的曆史證據。

[全景素描]

一、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曆時14年才完工,先後有24位皇帝在此登基。

北京故宮四周築有城牆,呈長方形,高10米,南北長960米,東西寬760米,占地72萬多平方米,屋宇9999間半,建築面積15.5萬平方米。北京故宮建築以木結構爲主,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並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氣魄宏偉,規劃嚴整。紫禁城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珑的角樓,所謂“九梁十八柱”,異常美觀。牆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與之形成一個森嚴的城堡式建築群。

北京故宮南半部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爲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爲“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甯三宮及東西六宮和禦花園爲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甯宮等,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爲“後寢”。整組宮殿建築布局嚴謹,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制,顯示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北京故宮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木結構古建築群。北京故宮的設計與建築,堪稱是一個無與倫比的傑作,標志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以及500多年前匠師們卓越的建築成就。

二、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在遼甯省沈陽市舊城中心,是清初所建的皇宮,原名盛京宮阙,後稱奉天行宮。沈陽故宮始建于後金天命十年(明天啓五年,1625年),建成于清崇德元年(明崇祯九年,1636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政權移都北京後,成爲“陪都宮殿”。從康熙十年(1671年)到道光九年(1829年)間,數位清帝共11次東巡祭祖谒陵,曾駐于此,並對它有所擴建。

沈陽故宮在建築藝術上承襲了中國古代建築的傳統,集漢、滿、蒙族建築藝術爲一體,具有很高的曆史和藝術價值。

[奇境珍藏]

一、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以乾清宮爲界,將整個故宮分爲前朝和後寢兩大部分。前朝是皇帝會見群臣處理政務、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其宮殿高大寬敞,富麗堂皇,主要建築有午門、太和門以及所謂的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而後寢則是皇帝、皇後以及後妃們的生活起居之所,其宮殿相對狹小、緊湊,以乾清、交泰、坤甯三宮爲代表,此外還有文華殿、武英殿、禦花園等。

重點推薦: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

午門

午門是紫禁城的正門,上有崇樓五座,以遊廊相連,東西各有一座阙亭,形如雁翅,俗稱五鳳樓。午門共有五個門洞,當中是正門,正門左右側各有一門,另外左右還有兩個掖門。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後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只有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能由兩掖門出入。

午門正中門樓左右的兩座阙亭,內設鍾鼓。何時鳴鍾,何時擊鼓,都有規定。皇帝祭祀壇廟出午門鳴鍾;皇帝祭祀太廟時擊鼓;皇帝升殿舉行大典時則鍾鼓齊鳴。

明清兩代,每逢戰爭凱旋,皇帝都將親臨午門舉行獻俘典禮。清代皇帝每年農曆十月初一還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曆書,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太和門

太和門是前朝三大殿的正門,建在漢白玉砌成的三層平台上,平台四周有欄杆圍繞。太和門外兩側陳設著一對大銅獅,東面爲雄性,前右爪踏一繡球;西面的爲雌性,前左爪撫一幼獅。這種宮廷中的裝飾既豪華,又象征皇帝的尊貴和威嚴。

太和門前是一個方形廣場,廣場東西兩側爲庑,東北、西北兩角爲崇樓。廣場正中是一條專供皇帝使用的白玉石禦路。廣場前部橫貫金水河,曲折有致,形似玉帶,也叫玉帶河。河上跨漢白玉單拱金水橋五座。太和門內,是三大殿寬敞的封閉式庭院。太和殿坐落在正北面的三台之上,映襯著太和門,使其顯得愈發氣勢威嚴。

太和殿

太和殿爲故宮第一大殿,俗稱金銮殿,在北京故宮的中心部位,與中和殿、保和殿合稱“故宮三大殿”。太和殿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現存建築系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所修。明、清兩代皇帝即位、大婚、冊立皇後以及元旦賜宴、命將師出征和金殿傳胪等大典均在此舉行。

太和殿建在高約5米的漢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矗立成排雲龍雲鳳望柱,前後各有三座石階,中間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雲的“禦路”。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龍藻井,上挂“正大光明”匾。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征一 金漆雕龍寶座,其上半部爲圈椅靠背,背上金龍纏繞,下部爲金漆蟠龍須座。座後設有七扇雕龍探金屏風。

太和殿紅牆黃瓦、高大寬敞、富麗堂皇,是北京故宮最壯觀的建築,也是中國最大的木結構殿宇。

中和殿

中和殿,故宮三大殿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中和殿曾經曆三次火災,現存爲明天啓七年(1627年)重建。殿初名華蓋殿,後改稱中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始稱中和殿。

中和殿平面呈正方形,面闊、進深各爲3間,四面出廊,金磚鋪地。屋頂爲單檐四角攢尖,屋面覆黃色琉璃瓦,中爲銅胎鎏金寶頂。殿內外檐均飾金龍和玺彩畫,天花爲瀝粉貼金正面龍,殿內設地屏寶座。

明清兩朝,在太和殿舉行各種大典前,皇帝先要在中和殿小憩,並接受執事官員的朝拜。凡遇皇帝親祭,如祭天壇、地壇,皇帝都要于前一日在中和殿閱視祝文;祭先農壇舉行親耕儀式前,還要在此查驗種子和農具。

保和殿

保和殿,故宮三大殿之一,位于中和殿後,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謹身殿,嘉靖時遭火災,重修後改稱建極殿,清順治二年改爲保和殿。

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屋頂爲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內外檐均爲金龍和玺彩畫,天花爲瀝粉貼金正面龍。六架天花梁彩畫極其別致,與偏重丹紅色的裝修和陳設搭配協調,顯得華貴富麗。殿內金磚鋪地,坐北向南設雕镂金漆寶座。

保和殿在明清兩代用途不同,明代大典前皇帝常在此更衣;清代每年除夕、正月十五,皇帝要在此賜外藩、王公及一、二品大臣宴,賜額驸之父、有官職家屬宴。清順治帝和康熙帝均曾在保和殿暫住。從乾隆年間開始,清朝殿試也在保和殿舉行。

乾清宮

乾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清兩代曾因數次被焚毀而重建,現有建築爲清代嘉慶三年(1798年)所建。乾清宮高20米,重檐庑殿頂,面闊9間,進深5間,正中設寶座,分東西暖閣。從明代永樂帝遷都北京到清初,這裏都是皇帝居住和處理日常事務的地方。明代14位皇帝和清代的順治、康熙兩位皇帝都以乾清官爲寢宮。特別是康熙帝,經常在此舉行“禦門聽政”,最後還駕崩在乾清宮。雍正帝繼位後,移居養心殿,但還是經常到這裏選派官吏、批閱奏文。

正殿內橫匾上書有“正大光明”四字,是雍正按順治的筆迹所寫,表明自己行事光明磊落。清代自康熙以來,不預先宣布太子,而是由皇帝把繼承人的名字寫好,用小匣封裝起來,放在“正大光明”匾額的背後,待皇帝死後再由顧命大臣打開小匣,宣布帝位的繼承人。

交泰殿

交泰殿,內廷後三宮之一,位于乾清宮之後,約爲明嘉靖年間建,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殃及此殿,同年重建。

交泰殿平面爲方形,面闊、進深各3間,單檐四角攢尖頂,銅鍍金寶頂,黃琉璃瓦。殿內頂部爲盤龍銜珠藻井,地面鋪墁金磚。明間設寶座,上懸康熙帝禦書“無爲”匾,寶座後有板屏一面,上書乾隆帝禦制《交泰殿銘》。東次間設銅壺滴漏,乾隆年後不再使用。西次向設大自鳴鍾,宮內時間以此爲准。

交泰殿爲皇後千秋節受慶賀禮的地方。清代,此殿貯有清二十五寶玺。清世祖所立“內官不許幹預政事”的鐵牌也曾立于此殿。每年春季祀先蠶,皇後要先一日在此查閱采桑的用具。

坤甯宮

坤甯宮,內廷後三宮之一,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在明代,坤甯宮是皇後的寢宮。面闊9間,原來是正面中間開門,有東西暖閣。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時,崇祯皇帝的皇後周氏就是在坤甯宮自缢身亡的。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仿盛京清甯宮的式樣重修。

清代按滿族的習俗把坤甯宮西端四間改造爲薩滿教祭神的場所,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動。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後都親自祭神。每逢大的慶典和元旦,皇後還要在這裏舉行慶賀禮。東端二間是皇帝大婚的洞房,房內牆壁飾以紅漆,頂棚高懸雙喜宮燈。洞房有東西二門,西門裏和東門外的木影壁內外,都飾以金漆雙喜大字,有出門見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設龍鳳喜床,床鋪前挂的帳子和床鋪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織繡,上面各繡神態各異的100個玩童,稱作“百子帳”和“百子被”,五彩缤紛,鮮豔奪目。清代,年幼登基的康熙、同治、光緒三位皇帝均在此成婚。

二、沈陽故宮

沈陽故宮現占地面積6萬平方米,共有宮殿房屋300余間,是中國現存僅次于北京故宮的最完整的皇宮建築。沈陽故宮以崇政殿爲核心,從大清門到清甯宮爲中軸線,分爲東路、中路、西路三個部分。

大政殿爲東路主體建築,是舉行大典的地方。前面兩側排列十座亭子,稱爲“十王亭”,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議政之處。

中路爲整個建築群的中心,分前後三個院落。前院有大清門、崇政殿、飛龍閣、翔鳳閣,其中崇政殿是沈陽故宮的正殿,建于後金天聰年間,是清初朝會之所;中院有師善齋、協中齋、鳳凰樓;後院是以清甯宮爲主的五宮建築。

西路爲乾隆年間增建,包括戲台、嘉堂、文溯閣、仰熙齋等,其中文溯閣是清代藏《四庫全書》的七閣之一。

來源:《中國文化與自然遺産》(劉永升 主編)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