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被海葬,母親起訴兒媳索賠50萬,法律視角下現實困境

昭烈名臣 2024-04-01 18:48:04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死亡並不是一切的終點,太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去直面死亡,所帶來的各種問題。

當下的中國,尤其是在婚姻家庭領域,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禮崩樂壞,也不是很多人口中的人心不古,跟之前比差遠了。

當下婚姻家庭所遇到的最大問題,其實是混亂,各種各樣的標准相互碰撞,産生出來的問題,真的就是那句經典的老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而每個人都能理直氣壯的認爲,自己做的是對的,這種矛盾和沖突,更多的反映在代際之間,老年人和年輕人的沖突,傳統觀念和現代觀念的沖突。

這種沖突,本質上是沒有對錯的,每個人都能爲自己的行爲,找到合理的正確的理由,而每個理由背後,都站在一套價值體系。

而當兩種碰撞的時候,産生的矛盾,將是異常激烈的,甚至可以用慘絕人寰來形容,更悲劇的是,我們甚至難以用簡單的對錯,來評價這種事。

比如下面這個事情,看著離譜,但仔細一想,竟也一時不知道該如何評價,事情也並不複雜,一個老人,居然狀告了自己的兒媳和孫女,要求賠償50萬。

起因是因爲,在這位老母親不知情的情況下,兒媳和孫女不但捐獻了兒子的器官,而且還進行了海葬,這對老太太打擊實在是太大了,于是就提起了訴訟。

而根據兒媳的描述,丈夫生前很喜歡大海,海葬也是丈夫的心願,一方面是老人家以爲的,死無葬身之地,一方面是死者生前的遺願。

雙方都認爲對方存在巨大的荒謬的錯誤,而這種矛盾産生的根本,就要觸及一個非常敏感度的話題,到底是配偶親還是父母親。

傳統道德和觀念之下,一般都是大家庭,以長者爲尊,也是家族得以維系的關鍵,在長輩利益和晚輩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是絕對要以長輩利益爲主的。

這是傳統的農耕社會所帶來的必然結果,在小農模式下,大家族聚集,才能夠更好的發揮生産效率,而長幼有序貴賤有別,也成了古代最爲重要的倫理傳統。

曆史巨大的慣性,讓進入現代社會的我們,依然存在著大量的傳統思維習慣,于是新老一代的交鋒就開始無數次的上演,而這次的海葬事件,就是一次矛盾在塔尖上的爆發,把所有事情的極限值都拉滿。

從目前的法律上來看,人死後的遺體處理,本身就是一個比較模糊的地帶,大量還是依靠傳統習俗來處理。

這肯定不是遺産,你不能說第一繼承人就有最優先的處置權,一般這種情況,如果死者生前有遺願,那麽尊重死者生前的遺願,應該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但即便是在尊重死者的基礎上,做出的海葬的決定,但是對于死者母親,完全不知情這個事,也確實是太誇張了。

知情權在法律上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權利,但是目前就具體的法律條文來看,損害知情權到底如何賠償,法律也沒有具體的規定。

很顯然,這位奶奶訴孫女的50萬,很難得到法律支持,而以如此極端的方式來解決問題,應該也是老人家在遭受巨大打擊後,心裏憋著一股氣的,一定要討個說法,並不是最穩妥的做法。

你對這事兒有什麽看法,歡迎留言交流。

0 阅读: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