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8000年前的遺址,隱藏滔天秘密:興隆窪探龍之旅

船長卡戎 2024-05-13 01:46:58

龍,那個騰雲駕霧、淩空飛舞的神秘生物,幾千年來一直盤踞在我們的心靈深處。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也是我們華夏兒女的精神圖騰。我們自豪地自稱“龍的傳人”。

可是你知道嗎?“龍”的形象的起源,比“中華民族”這一文化共同體的形成還要早得多?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追尋那最初的龍的形象。在考古的寶庫中,看一看它誕生的痕迹。

我國最早的龍是7000年前的查海遺址出土的石堆塑龍,它是由相同大小的小紅褐色石頭擺塑而成,全長接近20米,龍頭部最寬處約2米。這條龍的形狀是頭部向上,嘴巴大張,身體彎曲,背部弓起。這是一件非常古老的藝術品,展示了我國古代人民對龍的想象和創造力。發掘的專家們認爲,查海遺存的內涵特征非常獨特,有學者認爲他是興隆窪文化的一部分。

興隆窪遺址位于我國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東部,是大淩河支流牤牛河上遊右岸的一處古代聚落遺址。在1983年至1993年間進行了6次發掘,發掘面積有三萬多平方米。在這裏,考古學家們清理出了180多座半地穴式房址、400多座灰坑、30余座居室墓葬等文物。這些發現讓學者們正式提出了“興隆窪文化”的命名,距今約8200至7200年。它是我國第一個完整揭露出的史前聚落遺址,爲我們了解古代人類生活提供了重要線索,號稱“中國第一村”。

在2003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內蒙古第一工作隊正在挖掘一個有8000年到7500年曆史的古老村落。在這裏,他們發現了一對擺放在一起的豬頭骨,並且用殘破的石器和自然石塊拼出了龍的身體。考古學家們認爲,這些物品代表著當時人們心中的豬龍形象。這個豬龍形象有很鮮明的宗教意義,這也是中國目前能確認的最早的豬首龍形象。

遼河流域是我國玉文化的最早發源地之一。那裏的玉制動物形象生動,尤其是玉豬龍,非常出名。豬的嘴巴閉攏,獠牙外露,眼睛微微閉上,脖頸以下是由黑白相間的蛇身纏繞而成。有學者形象地稱它爲“豬首蛇身”。這種拼合式的蛇形,實際上是對蛇進行神化的一種加工;而選擇用豬首來神化蛇,是因爲古代的人們對豬的喜愛和崇拜。

在我國西遼河地區的興隆窪,考古學家發現了一個特殊的古墓,編號M118。這個墓的主人是一個年輕男子,身高1.82米,年齡在20到25歲之間。他的葬禮很特別,因爲他和兩只豬一起被埋葬,非常少見。他的肋骨淩亂,腳骨殘缺。在骨架旁邊,還有兩具豬骨架,一公一母。這個墓裏發現了許多小石葉、石斧、陶杯等物品,這些都是古代狩獵工具和裝飾品。考慮到M118墓主是身材高大的男性,正值青壯年,但肋骨淩亂,腳骨不存,可能是因爲在狩獵活動中發生了不幸。

專家們推測,隨葬的兩頭豬可能是野豬,爲這位不幸的狩獵能手陪葬。這也暗示著西遼河地區的興隆窪文化先民可能開始餵養野豬來進行祭祀活動,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出家豬的飼養。當然,這個“祭祀起源”的假設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來證實。

在興隆窪文化的遺址中,發現了許多用豬進行祭祀的迹象,這可以作爲豬龍神格化的考古學證據。這種豬、蛇拼合式圖像崇拜,在紅山文化的豬首蛇身玉豬龍上達到了頂峰。

隨著時間的推移,龍的形態和意義也在不斷變化和豐富。從最初的樸素的圖案,到後來的精美玉器雕刻,再到氣勢磅礴的雕塑,龍的形象無處不在。它是中國文化的精髓,也是我們民族的精神寄托,是中華民族的靈魂,也是我們的驕傲。讓“龍”永遠在我們的心中飛翔!

0 阅读: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