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保樓市”還是“保孩子”?中央多次定調,已經向“住房”下手

海藍聊房 2024-04-26 10:50:25

都知道,我國人口問題其實已經到了很嚴峻的地步,不到10年的時間裏,出生人數從1883萬降到902萬,下降超50%,同時,老年人占比不斷增多,在60歲和65歲以上老人占比這兩個老齡化判斷指標上,我國的水平更是老齡化“門檻”的2倍。

有關于低生育的原因,很多人想到的第一個罪魁禍首就是房價。

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買房最起碼要掏空自己和父母的錢包,外加透支未來幾十年的收入。爲了一套房,沒了存款,還要每月支付上千元的房貸,壓力相當大,導致很多人不敢生孩子。

正是因爲這一點,大家希望房價可以盡快降下去,然而從樓市目前的情況來看,利好政策一大堆,價格也在降,但還沒到無底線普跌的地步,甚至這種情況永遠不可能出現,因爲國家要的是穩樓市,要的是軟著陸。

如此來看,在樓市和孩子面前,國家選擇了前者,可事實上,這種觀點太過片面。

首先,雖然房價沒降到所有人都買得起的地步,但購房壓力確實在減小。其次,不少城市都加大了對生育的扶持力度,比如經常聽到的補貼。

就拿濟南來說,去年發布《濟南市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實施方案》,對本市戶籍,2023年1月1日以後出生的二孩和三孩進行補貼,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每孩每月發放600元育兒補貼,對于特困、低保群體的生育婦女,每月加發200元,一直到孩子3歲。2、自出生之日起6個月內參加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登記當年度個人繳費由政府全額補助。

也許很多人是看不上600元的,認爲這點兒錢沒啥用,可說句實在話,有總比沒有強吧,而且各市的實際情況也有所不同,有些城市可能一次性發放,有的則是多孩家庭購房有購房補貼等等。

很顯然,生育也好,樓市也罷,國家哪個都不想放棄,所以並不存在先保誰後保誰的問題。

另外,中央也多次定調,要加大力度建設和供給保障性住房,這事關樓市平穩健康發展,也關乎到生育。

保障房戶型不大,但優點就在于價格低,對低收入家庭乃至部分中等收入群體來說,是減輕住房壓力的最優解。

根據住建部的消息,截止到4月11日,已經有65個城市報送了2024年的保障房建設規劃,比如西安在今年計劃籌建1.5萬套,深圳已啓動13個項目共計1萬套保障房建設,杭州今年計劃籌建12個項目,現已開工3個。

保障房是我國的短板,現在既然決定要補齊短板,今年包括以後,自然會加大力度建設供給,這也意味著有越來越多人的住房難題會得到解決。

但之前的文章也說到過,保障房雖然好,卻也存在一個問題:不同類型保障房占比。

我國的保障房分爲租賃性質和配售性質,簡單理解,一個需要租一個需要買,不少城市雖然都公布了配售型保障房的建設規劃,但毫無疑問的是,未來的保障房體系,還是租賃性質占主體。

如果把保障房跟生育扯到一起,這裏就要問大家一個問題了:你租房子能結婚嗎?很大一部分怕是不能的,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現在的社會環境下,“結婚必有房”的觀念根深蒂固,想結婚,最起碼要買一套自己的房子。

所以我個人認爲,想憑保障房來刺激生育,作用沒有想象中的那麽好,再者說了,低生育可不單單是房子引起的,過高的養育成本同樣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按照育娲智庫的調查報告來看,全國0~17歲孩子的平均養育成本要53.8萬元,到大學畢業需要68萬,分地區來看,城鎮家庭0~17歲的平均養育成本接近67萬,農村36.5萬。

這還不算完,根據報告內容,在0~17歲的平均養育成本上,從懷孕到孩子5歲就需要20萬。

從懷孕到5歲,我們按照6年計算,平均每年3.4萬,房貸算每月3000元,一年3.6萬,僅僅是兩項就到了7萬,在此基礎上,還有用車、吃飯、消費等日常生活成本,雜七雜八加起來,兩口子的工資可能就勉勉強強達到收支平衡。

在這種情況下,年輕人選擇不生育是一種非常理智的決定,所以說,除了住房難題外,養育成本同樣要降下去,否則談及生育,年輕人也只能搖搖頭了。

1 阅读:51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