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曆史上最謙虛的皇帝,不稱朕,不穿龍袍坐龍椅,更不敢碰後宮

曆來有些現實 2024-05-09 23:45:50

“謙虛”大概是古代皇帝群體最爲缺少的一種美德,南北宋之間出了個皇帝,他就很謙虛。

宋朝是個很特別的王朝,前後幾百年,只殺過兩個有名的大臣,一個是嶽飛,另外一個就是張邦昌。相比其他朝代,顯然是殺人太少了。

原因很簡單,宋太祖趙匡胤拿下江山之後,留下一句遺言,那就是我的子孫後代要善待大臣,不能濫殺。

大宋的官員如果犯錯,咱別殺頭,最多就是撤職、流放。人家一旦有悔過的意思,表現不錯,還可以得到寬恕,乃至官複原職。

比如政治家和文學家蘇東坡,一生被流放四次,每次流放之後,還能被重新啓用,並沒有被一棍子打死。

即使是宋高宗時期(紹興十四年),跟秦桧作對的三位舊相趙鼎、張浚和李光,也只是被流放到外地。

秦桧這貨的心狠手辣是出了名的,誰要是跟他作對,那肯定是要給打倒在地,踏上一只腳,讓他永世都不能翻身。

秦桧雖然歹毒,但是做不到從肉體上消滅對手,因爲徽宗不願意——祖上有遺言,不能胡來。

盡管如此,在金兀術的壓力下,在秦桧的操作下,高宗還是殺了國家棟梁嶽飛。

嶽飛的被殺,是因爲他主張抗金,武力收複失地,然後迎接徽宗和欽宗還朝。這觸及到了高宗的底線,欽宗被俘之前是合法皇帝,回來之後高宗還不得讓位嗎?

當然,欽宗也說了,回去之後咱不插手政治,余生當一個道士就挺知足的。可是後來的明英宗也說過類似的話,後來不也是複辟了嗎?

即使前皇帝不想複辟,一幫大臣爲了成爲複國元勳,也會極力推動搞政變,嶽飛成爲高宗眼中釘,被秦桧以“莫須有”的罪名給殺害。

這時候的宋高宗,很顯然是把祖宗的遺訓忘到了九霄雲外。不過,這也不意味著宋高宗從此就不顧一切,隨便殺大臣了。

他在位35年,也只是殺過兩位大臣。在跟金國對峙的非常亂世時期,這種胸懷已經是很難得的開闊了。要知道,明朝末期的崇祯皇帝,可是咔嚓過18個重臣。相比之下,高宗“仁慈”得多了。

除了嶽飛,宋高宗還殺過一個人,那就是張邦昌。

張邦昌到底做了什麽,讓宋高宗要違背太祖遺言,對他大開殺戒呢?

很簡單,張邦昌當過“皇帝”,是在金人扶植下當的皇帝。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張邦昌的經曆跟民國時期的汪精衛有點相似,都是在異族侵略者扶植下“另立中央”。

所不同的是,張邦昌是被金人扶植的,曆經千年融合後,金人漢人都是中華民族一份子。而汪精衛是被日寇扶植的,日本屬于典型的異族侵略者。

當然,在古代,可沒有什麽我們現代這樣的中華民族概念。在宋高宗看來,只要是當了皇帝的,那就是謀逆行爲,是萬萬不能允許的,殺張邦昌,再正常不過。張邦昌不算謀反也屬于僭越了,都成了跟他平起平坐的僞皇帝了,的確很是過分。

然而,在張邦昌看來,自己死得太冤了,比窦娥還冤。

讓我們把目光回到一千年前,看看當時到底發生了什麽,看張邦昌到底冤不冤。

張邦昌出生在1081年,河北東光人。他在19歲那年,就考取了進士。蘇東坡是20歲,王安石是21歲,範仲淹是26歲中的進士。由此可見,張邦昌很有聰明,也很有學問,可以說是個天才。

大觀四年(1110年),29歲的張邦昌以中書舍人的身份隨兵部尚書王襄出使高麗。

據說,高麗人一看張邦昌儀表堂堂,還滿腹經綸,當時就喜歡上了,非要將他留下,在那裏做官。張邦昌連連搖頭說,我是大宋人,皇上將我培養成人才,我要回去報效祖國。可見張邦昌在當時還是愛國的。

張邦昌不但愛國,還嫉惡如仇。據史料記載,他對腐敗現象深惡痛絕。有一次當著童貫的面,指著鼻子罵他貪贓枉法,助長不正之風。

童貫是三朝元老,他曾經多次挂帥出征,還取得過勝利,官至太尉,權勢熏天,著名的方臘起義,其實不是小說中的宋江鎮壓的,正是童貫帶兵給搞定的。

這樣一個權傾一時的大宦官,張邦昌敢當面硬怼,可見他還真是嫉惡如仇,還很有勇氣。因此他成爲士大夫的榜樣,大家見了他都十分尊敬,沒少沖他豎大拇指。

明朝的于謙寫過一首詩,名字叫《詠石灰》,裏面有這樣的名句:“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雖然張邦昌沒有寫過跟于謙那樣的“石灰”詩,想來當年的也一定是愛護羽毛,要留清白在人間。

當初一身正氣的張邦昌,怎麽日後會忘卻初心,成爲了“漢奸”?

原來宋朝素來重文輕武,軍隊缺乏戰鬥力。

再說了,這時候宋朝建立已經60多年,幾代人沒有打過仗。當時的北宋人,生活在和平環境下,刀槍入庫,馬放南山。而在北方的草原,有個遊牧民族後金,悄悄崛起,開始對外擴張。

遊牧民族戰鬥力很強,作爲農耕民族,宋朝人打不過人家。靖康元年(1126年),金國大軍南侵,勢如破竹。宋徽宗是個文藝皇帝,根本不懂軍事,他心慌意亂,被嚇破了膽。在關鍵時刻,他竟然撂挑子,讓擔太子趙桓提前接班,自己優哉遊哉去當太上皇。

欽宗沒有從政經驗,也沒有決心力挽狂瀾,便命康王趙構爲作爲全權代表,張邦昌爲副代表跟金人和談。

張邦昌認爲,既然是代表大宋去談判,皇上肯定是要給自己交底。比如談判底線是什麽,能做什麽讓步。

然而欽宗什麽都沒說,只是說你去吧,到那裏就曉得了。

其實宋欽宗暗地裏已經跟金人交代了,把趙構和張邦昌當做人質,麻痹對方,打算偷襲金國。

果然,張邦昌到了金國那邊屁股還沒有坐穩,欽宗就派一個叫姚平仲的戰將去偷襲金人營寨。

姚平仲的偷襲沒有得手,很快被打退。可以肯定的是,欽宗對此是知情的,還是他拍板的。由此可見,欽宗也根本沒有把張邦昌的命當回事,也沒有把弟弟趙構的安全放在心上。

金人大怒,把刀架在看趙構和張邦昌的脖子上說:“你們南蠻也太不地道了,一邊說和談,一邊給我們來這手,非殺了你們不可!”

張邦昌嚇得魂不附體,但是很快鎮定下來,解釋說:“是下面人胡幹,我們皇上肯定不知情,他不拿我當回事可以,還有他弟弟呢。”

這邏輯無懈可擊啊,這麽一說,金人也就暫且相信了,其後趙構被放回,肅王趙樞被送去爲人質,張邦昌卻仍然被扣留在金營。

幾個月後,完顔宗翰再次發動了對宋朝的大舉進攻,張邦昌被迫隨行。宋朝官員得知後,紛紛彈劾張邦昌,說他是賣國賊。

張邦昌的大宋和談代表職務也被罷免,降爲觀文殿大學士。

靖康二年(1127年),靖康之恥發生,金兵攻破開封,徽、欽二帝成爲俘虜,北宋宣告滅亡。

這時候,徽宗和欽宗的人生跌到了谷底,張邦昌卻迎來了自己的春天。

這天,金人突然告訴張邦昌,要他在占領區當皇帝。

金人浴血奮戰得到的土地,爲何要爲人作嫁,讓張邦昌來統治?

原來,後金屬于遊牧民族,他們只對金銀財寶和生活必需品感興趣,對只能農耕不能放牧的土地缺乏興趣。他們是馬背上的民族,四海爲家,沒有治理中原的經驗。

這一點他們不如之前的遼朝,遼朝已經成爲半遊牧半農耕民族,會管理國家,知道土地能生財,對土地有強烈的欲望。

但是既然占了那麽多土地,也不想隨隨便便就丟棄,就讓漢人當傀儡君主幫他們治理,順便收取賦稅。

有眼光的人都建議立一個姓趙的擔任皇帝,金太宗不同意,說那樣的話是給我們自己埋下隱患,萬一這皇帝不聽話,跟我們對著幹咋辦?

這時候 ,感覺比較聽話的張邦昌便成爲唯一候選人。

如果換了後世的汪精衛,沒准會欣然接受,但這時的張邦昌卻表達了自己的意見:不同意。

別人爲了當皇帝,需要把腦袋別在褲腰上,四處征戰,九死一生。張邦昌這皇帝是送來的,他爲什麽不幹呢?

他很清醒,知道這是個燙手山芋。這時候北宋雖然滅亡,但是軍隊還在,而且還有韓世忠、嶽飛、張俊這樣的猛將,這些人摩拳擦掌要收複失地。

到時候,自己怎麽辦?肯定會被送上斷頭台,滿門抄斬。

靖康二年三月一日,百官班迎南薰門,讓張邦昌即位的時候,他卻巧合的“病”倒了。金太宗不答應,繼續施壓,說不答應就一直纏著你,讓你不能安生。盡管如此,張邦昌也不就範,弄死我也不幹。

人家說到做到,開始絕食。

金太宗火了,說:“限你三日之內登基,不然的話,我就下令屠城,把老百姓全殺了。”

被俘的大臣們聽說之後,紛紛哭著求張邦昌,爲了百姓的安危,你還是答應吧,你不下地獄誰下?張邦昌聽了,只好咬牙答應。公元1127年4月20日,張邦昌在開封登基,當了皇帝,國號“大楚”。

在登基儀式上,大臣哭成一片,張邦昌也淚流滿面。這哪是登基,簡直就是辦喪事。

盡管張邦昌當了皇帝,但依舊戰戰兢兢,時刻擔心自己會被宋朝那邊秋後算賬。

他采取了很多措施,以證明自己還是宋朝大臣,這皇帝不是自己情願做的。比如,他沒有在紫宸殿和垂拱殿辦公,因爲那是欽宗辦公的地方。他把辦公地點設在文德殿,而且將辦公桌椅朝西放置,不穿龍袍也不坐龍椅。

我們都知道,皇帝的龍椅是南向放置的,所以有“面南而君”和“面南稱帝”的說法。跟大臣開會的時候,他也不敢稱“朕”,而是自稱爲“予”。他頒布的公文不叫聖旨,而是叫“手書”。

凡此種種,都在爲自己留後路,說自己仍然是大宋臣子,而不是皇帝。不光如此,徽宗和欽宗跟著金人回北方的時候,他穿著平時的服裝前往送行,又是磕頭又是行禮,完全是臣子模樣。

金軍一撤,張邦昌馬上就大赦天下,宣布迎接趙構回來。他這樣做的時候,就有人不同意,說你已經稱帝,趙構來了會原諒你嗎?

盡管如此,張邦昌還是毅然決然,把大宋國玺拿了出來,讓康王登基,請宋哲宗元祐皇後垂簾。

並在他專門在手書中寫道,我當皇帝是被迫的,是爲了拯救黎民百姓,是爲了保全大宋,是權宜之計,可沒有別的想法。——“所以勉循金人推戴者,欲權宜一時以纾國難也,敢有他乎?”

而且還政當天,張邦昌還做出驚人舉動,趴在地上嚎啕大哭說,皇上啊,你殺了我吧,臣有罪。

趙構趕緊上前將他扶起說,你哪有罪呢,你不光沒罪,還是大功臣呢。你維持了秩序,百姓免遭生靈塗炭,還對金人提要求,不要毀了趙家的社稷,都是功勞啊。

趙構登基之後,封張邦昌爲同安郡王、太保、奉國軍節度使、太傅,位列三公,還參與處理國家大事。

別看前面客氣,局勢穩定下來後,趙構還是對張邦昌下了手。

原因很簡單,他登基之後初生牛犢不怕虎,重用主戰派李綱等人,要收複失地。李綱複出之後,自然要把矛頭對准主和派代表人物張邦昌,說這小子該殺。

但高宗當時卻沒有立即殺張邦昌,畢竟自己登基人家老張出力不小,要是這時候殺,豈不是要讓人說他過河拆橋?因此,他沒有殺人,只是下旨將張邦昌貶爲節度副使。

高宗未殺張邦昌,並不是不想殺,而是怕人說他寡情薄義。他是想緩一緩,等抓到把柄再說。

果然,張邦昌還真就讓趙構個揪出了小辮子。原來,張邦昌在皇宮的時候,金人曾經把徽宗的嫔妃、靖恭夫人李春燕賜給張邦昌,且立爲僞後。二人之間究竟有沒有發生過什麽,外人不得而知。

歸宋以後,張邦昌依舊和李夫人來往,這可就讓高宗抓住了證據。按照輩分,李夫人可是趙構的小媽,皇上豈能容忍?

這個說法來自宋高宗,有人認爲純屬“莫須有”。你想,張邦昌是讀書人,豈不知皇上的女人不能碰的道理。

他爲了不讓皇上抓他把柄,之前做了那麽多努力,如果碰了徽宗奶酪,豈不是前功盡棄?

不管怎麽說,高宗還是“诏數邦昌罪”,選擇了將張邦昌斬首。張邦昌只當了30來天皇帝,而且做了很多鋪墊,說明自己是被迫的,但最後還是難逃一死。

回顧這段曆史,有人說張邦昌太冤,跟嶽武穆一樣,說高宗太黑。也有人說,張邦昌是咎由自取,死有余辜。

參考史料:《靖康紀聞》《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宋史/張邦昌傳》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