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盛:爲了那些活著的人們——淺析丁一滕導演話劇《窦娥》

光影故事的博客 2024-04-09 10:56:53

2016年12月4日,我和同學們一起來到了索菲特人民劇院,看丁一滕導演的實驗戲劇《窦娥》,算是黃世智老師《戲劇理論》課程的教學實踐活動。在進入劇場後,我拿到了一張《窦娥》的宣傳頁,上面印著的除了話劇成員的名字外,還有這樣一句話:一出戲送給最勇敢的自己。這勾起了我的興趣,在傳統的戲劇《窦娥冤》中,展現了中國古代政治及社會的黑暗以及創作者對窦娥這樣的人物的同情,那麽,在這一改編版的《窦娥》中又會以一種怎樣的情節呈現給觀衆呢?

在《窦娥》這部實驗戲劇中,導演丁一滕取其原有的框架結構,運用了新的表現形式並賦予了這部戲劇新的內涵,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從小被寄養在人間地獄般的山陽縣的窦娥一直等待趕考的父親回來接她,這一等就是二十多年。

一次,窦娥遭到了陷害,成爲了殺人嫌犯,而從遠方來審案的大官竟然就是抛棄自己二十多年的父親——窦天章。窦娥本以爲父親會替自己做主找出真凶,卻未曾想父親已經有了新的生活而不想和自己相認,于是窦娥在悲憤交加中放棄了對自己清白的辯解,並發下了三個毒誓:第一,鮮血飛上白練;第二,山陽縣大旱三年;第三,六月飛雪。這三個詛咒一發出,驚動了老天爺,他化作人形來到刑場,希望窦娥收回誓願,並願意爲窦娥主持公道。最終,窦娥沒有收回自己的詛咒,她要以自己的性命的犧牲來爲更多的她這樣的人來主張正義。

在這出話劇《窦娥》中,有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出導演很細心地將東西方文化元素進行了融合,使這出中國傳統戲曲劇目在改編後煥發了別樣的光彩。在配樂的運用方面,運用了西方古典樂器中的小提琴以及東方傳統樂器中的二胡和鼓進行伴奏,三者的配合使得配樂與劇情的發展相得益彰,爲話劇情節的展現起到了促進作用。

在話劇中人物之間的對白也是極具特色的,其中運用了傳統戲曲劇目《窦娥冤》中的唱詞的同時,又加入了現代元素,例如蔡婆、張驢、張孛老三人在對峙時運用的旋律是西方樂曲並且加以一些現代的詞彙,富有歌劇的味道;在蔡婆質問窦娥是否清理幹淨羊肚時,窦娥答道:“羊肚用開水燙過、醋酸浸過,就差用福爾馬林泡了。”這些傳統與現代的對白的多種形式的結合,使得《窦娥》這部話劇更加具有趣味性。

運用現代藝術來演繹《窦娥》,並沒有影響到這部話劇的真實性,反而中西方的文化、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其中所蘊含的背後的寓意讓人感到意味深長。

在這部話劇中,我所感受到的不僅僅在于這些表面上和形式上的改變,真正震撼我內心的還有其中所藏的諷刺性的含義。在劇中,窦娥苦等了自己的父親二十多年,卻未得到自己所期盼的父女團聚。

窦娥的父親窦天章在功名利祿、榮華富貴與自己的女兒之間毫不猶豫選擇了前者,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這難道不是一種真實境況的寫照嗎?從這裏,我看到了人性的善惡,也不由得感受到莫大的悲哀。在這部話劇的最後,窦娥有這樣一段獨白:“親愛的觀衆朋友們,老天死了。

你給了我們故事情節、人際關系、挫折苦難,可是沒有告訴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日有朝夕月有暮,有個鬼神掌握著生死權。”這裏將元雜劇與現代語言進行了完美的結合,也將全劇進行了概括性的升華,當窦娥向老天發出質問:“那些像她一樣的人呢?該怎樣面對?”時,我的心裏也開始有些明白了在話劇宣傳頁上印著的那句話:“一出戲給最勇敢的自己。”的含義。

話劇《窦娥》將傳統元雜劇以一種另類方式呈現給大家,也帶給當今時代的我們一些來自心底的力量。這部話劇中的窦娥,擺脫了傳統的形象,帶給我們的不止有故事情節,還有那爲了活著的人們的關懷,一次次震撼我們的內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