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六章,君王守道而行,國家長治久安

孫行者學經典 2024-04-08 15:24:00

《道德經》第二十六章

重爲輕根,靜爲躁君。

是以聖人終日行不離辎重,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

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本章主要講:君主守道而行,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譯文:

穩重是輕率的根基,沉靜是躁動的主宰。

因此,聖人整天行走都不會離開載重之物,比喻內心沉著冷靜,不輕易躁動冒險。

雖然聖人與普通人一樣,也有榮辱是非的觀念,但是聖人卻能夠不被這些榮辱是非觀念所束縛,可以超脫于這些榮辱是非觀念之外。

可惜,那些有權勢的君主,內心早已經離開了道,內心也不在沉靜,身子輕飄飄的,依照自己的喜好去治理天下。

輕率就會失去根基,躁動就會失去主宰。

思考:

本章用了對比的方式,揭示了聖人與君主不同的處事方式,從而突顯聖人處事的高明。

我們每個人自從被生出來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脫離道的過程,如同樹根脫離了泥土。

因爲人世間的五光十色,無時無刻不吸引著我們,讓我們的內心躁動不安,使人離道越來越遠。

普通人要是離了“道”,其實最先遭殃的就是自己的身體。人這一輩子,欲望是越來越多,想要的也越來越多。吃好的、穿好的、住好的,啥都想追求。

可是,欲望多了,身體就受不了。就像你一直貪吃,吃撐了肚子會難受;一直熬夜,身體就會垮掉。

所以,普通人離了“道”,就容易迷失在欲望的海洋裏,最後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憊。身體越來越差,精神也越來越萎靡,就像一只泄了氣的皮球,啥也幹不動。

因此,內心還得守住“道”,別讓自己被欲望牽著鼻子走。欲望可以有,但得有個度。

普通人離“道”,影響的頂多是自己的身體,

而萬乘之主,也就是統治者,如果離“道”,那麽就會影響更大。

首先,他們做決策可能會變得特別草率,不再考慮實際情況,這樣的話,國家的政策就像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弄得大家都不知道該咋整。

其次,他們要是只爲了自己的榮耀和利益著想,那國家和人民就要遭殃。資源分配不公,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大家心裏都不平衡,社會也就亂了。

再者,統治者“離道”,那社會的公平和正義也就沒了保障。法律變得沒用,權貴們可以隨便欺負人,老百姓可就慘了。

這就是老子講的“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所以,統治者得時刻提醒自己,別忘了自己的責任和使命,真心實意地爲人民服務,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才能久享太平。

0 阅读:4

孫行者學經典

簡介:學習國學經典,力爭學以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