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誤解太深了!“八國聯軍”侵華的真相,其實源于清朝內部權力之爭

文史達觀 2024-05-02 15:18:38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5月,那是一個風雲激蕩的時代節點。

當時,以英國、俄羅斯、日本、法國、意大利、美國、德國和奧匈帝國爲首的八國聯軍,以雷霆萬鈞之勢,對中國發動了全面戰爭。

這場戰爭震驚了世界,也深刻烙印在中國人的記憶中,這便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八國聯軍侵華”事件。

那場戰爭的硝煙,彌漫在古老的中華大地上,無數家園被毀,生靈塗炭。

更爲殘酷的是,那場戰爭之後的第二年,即1901年9月,清政府與11國聯軍在硝煙尚未散盡的背景下,簽訂了《辛醜條約》。

根據條約的規定,大清國需向各國賠款高達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

然而,這還僅僅是賠款的本金,如果加上高額的利息後,本息總額竟高達驚人的9.82億兩白銀。

這一天文數字的賠款,對于已經風雨飄搖的清政府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它直接加速了清政府的衰敗,使這個古老的王朝陷入了萬劫不複的深淵。

與此同時,正因爲那個不平等的條約,使得中國完全淪爲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西方列強在中國的土地上肆意妄爲,他們在中國建立租界,設立銀行,控制海關,甚至幹涉中國的內政。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各個領域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和壓迫。

關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解讀。

記得上初中時,政治老師曾告訴我們,是因爲中國沒有找到一條好的救國路線,使得國家看不到光明和希望,從而引發了列強的侵略。

而如今的政治老師則更多地從“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的角度來解讀這場戰爭。他們認爲,八國聯軍之所以敢淩辱中國,根本原因在于當時中國的國力太弱了。

然而,以文史君之見,這些解讀都過于簡單和浮于表面。

其實究其根本,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更深層次的根源在于清廷內部的腐敗和權力之爭。

即便當時的清政府已經陷入了嚴重的內憂外患之中,但從上到下的官員們卻沒有反思和勵精圖治,依然貪汙腐敗、爭權奪利,最終使國家機器運轉失靈,釀成大禍。

慈禧的權力野心

1895年,中日甲午海戰的硝煙散盡,留下的卻是大清天朝上國夢想的徹底破滅。

曾經自诩海軍實力天下無敵的大清帝國,在彈丸小國日本的挑戰下,慘遭失敗。那場戰爭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了大清帝國內部深深的腐朽和無力。

當時戰敗的消息在國內引起了巨大的震動,許多仁人志士開始深刻反思國家的命運和未來。

他們意識到,如果不進行根本性的改革,中國將永遠無法擺脫被列強欺淩的命運。

其中,以康有爲、梁啓超爲代表的維新派成爲了改革的先驅。他們主張效仿日本,實行政治、經濟、文化等全方位的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以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和複興。

這一主張在當時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和支持。

1898年,光緒帝接受了維新派的主張,決心發動維新變法運動。那場運動得到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和支持。

尤其是西方列強,雖然他們曾經與清朝有過戰爭和沖突,但他們也看到了中國實施變法能爲其帶來的好處,他們紛紛表示贊同和支持。

然而,維新運動的推行並非一帆風順。一開始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強烈掣肘和打壓。

尤其是以張之洞爲代表的洋務派,他們主張繼續推行洋務運動,堅守中國的舊制度。他們害怕維新運動會動搖他們的地位和利益,因此千方百計地阻礙維新運動的開展。

同時,內政大臣們也在慈禧太後跟前吹耳邊風,抹黑維新派和光緒帝。

原本就頑固保守的慈禧太後,在聽了洋務派大臣的讒言後,更是堅定了反對維新運動的決心。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毅然決然地發動了“戊戌政變”,廢除了維新運動的大部分措施,並軟禁了光緒帝。

洋務派爲了鞏固自己的權力,甚至試圖廢除光緒帝,另立新君。這一消息傳出後,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各國駐京公使紛紛表示不滿和抗議,他們以“拒絕入宮朝賀”爲要挾,力挺光緒帝。

在他們看來,光緒帝是維新運動的倡導者,是推動中國現代化的關鍵人物,也是他們能從中國獲得巨大利益的基礎。

與此同時,在當時的中國,民間湧現出了一支被稱爲“義和團”的農民起義軍。

與其他起義軍一樣,義和團在最初階段,也打出了“反清複明”的旗號,他們企圖通過武裝鬥爭來對大清施壓。

然而,隨著國內外形勢的劇烈變化,後來義和團逐漸調整了自己的目標和策略。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和剝削日益嚴重,義和團開始轉變立場,支持清朝抵抗外來侵略。

他們不再稱自己爲“義和團”,而是更名爲“虎神營”,並將口號改爲“扶清滅洋”,這一轉變在華北地區引起了廣泛的響應和支持,一時間聲勢浩大。

此前,西方列強爲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紛紛支持光緒帝,直接威脅到了以慈禧太後爲代表的洋務派的利益。

洋務派爲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地位,決定采取反制措施。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慈禧太後看到了義和團背後的價值,開始拉攏和支持義和團運動,以逼迫列強們讓步。

誰知道,對于一支烏合之衆的義和團隊伍,慈禧還是高估了他們。

義和團大多成員的思想極爲偏激,在執行慈禧的旨意時,過分地盲目排外,仇視一切與洋人有關的事物。

義和團所到之處,他們瘋狂地進攻教堂、迫害洋人、誅殺天主教徒,甚至毀壞電線、鐵路等一切由洋人修建的設施。

隨著時間的推移,義和團的運動愈演愈烈。他們甚至開始殺害那些爲洋人工作的中國人。

還有,只要被義和團成員發現使用了洋人的懷表、雨傘、鋼筆等物品,或者穿著洋人的衣服,乘坐洋人的車輛,就會被無情地殺害。

然而,對于慈禧太後來說,這正是她想要看到的結果。她爲了維護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不惜將國家的命運推向懸崖邊上。

八國聯軍進北京

這還沒完,在洋務派盲目排外思潮的激蕩下,慈禧太後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且錯誤的決策。

她竟然下令清軍與義和團軍隊聯手,對位于北京的外國公使館發動了攻擊。

這一舉動,無疑背離了我國自古以來“兩軍交戰,不斬來使”的道義原則,顯得極爲偏激和不理智。

不久之後,悲劇接連發生。

日本公使館的書記官杉山彬在北京的街頭遭到了清軍的殺害,這一事件震驚了國際社會。

接著,德國公使克林德在離開東交民巷,前往清政府總理衙門交涉公使撤離事宜的途中,也遭到了清軍的伏擊,不幸身亡。

他的首級被懸挂在東安門上,成爲了這場沖突中最爲觸目驚心的犧牲品。

隨後,清軍和義和團對英國公使館發動了更爲猛烈的火攻。在清政府的這一系列過激行爲下,八國聯軍終于忍無可忍,向京津地區發動了全面的進攻,戰爭正式爆發。

面對八國聯軍的強大攻勢,我國軍民雖然進行了殊死抵抗,但由于武器落後、指揮不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最終還是損失慘重,天津淪陷。

八國聯軍的軍隊在攻占天津後迅速增加到五萬人,並向北京挺進。

得知這一消息後,慈禧太後驚慌失措。她一方面急忙調兵遣將前往抵抗,另一方面則挾持著光緒帝和衆多王公大臣倉皇逃離皇宮。

1900年8月13日,除了董福祥部清軍頑強抵抗之外,其他清軍幾乎是一觸即潰。特別是榮祿部武衛軍和載漪統轄的八旗兵,更是望風而逃,毫無鬥志。

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後,猶如一群餓狼入室。他們原本只是出于利益而來,但此刻卻胃口大開,貪婪無比。

與義和團一樣,八國聯軍所到之處,無不是燒殺搶掠、奸淫婦女,犯下了無數的罪行,罄竹難書。

然而,在逃亡的路上,慈禧太後仍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權力。

她一方面派遣李鴻章與列強進行談判,尋求和平解決之道;另一方面卻掉轉矛頭,下令清軍鎮壓義和團,試圖將這場沖突的責任全部推給義和團。

這一過程中,中國軍民的奮力反抗也讓西方列強感受到了中國人民的頑強和“無限蓬勃之氣”。他們意識到,想要直接殖民中國並非易事。

正如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感慨道:

“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爲下策”。

由此,西方列強也有合談意向,決定在中國扶持個代理人,以尋求長遠利益。很顯然,那個代理人就是慈禧太後。

但是,這一決定並沒有給中國帶來真正的和平與繁榮,反而使中國陷入了更加深重的災難之中。

讀者們,關于“八國聯軍侵華的真相”,大家怎麽看?如果喜歡本文章,請分享收藏哦~

0 阅读: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