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電腦算力,慘烈爭奪!

楊風說華夏 2024-05-03 03:20:11

中美芯片戰,已經升級到AI人工智能領域的爭戰。

美國極力卡中國芯片,尤其是具備高算力的芯片,想要借此遲滯中國芯片産業,以及人工智能的發展。美國能夠成功嗎?

重點在這裏,美國現在極力發展人工智能産業,冀望人工智能産業成爲推動經濟增長新的引擎,如同1990年代的 IT産業,2000年時期的網絡新經濟和社交軟件産業,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推動力,同時借此拉開和其他國家的競爭差距。

依照美國在人工智能産業的規劃,計算機算力是必須爭奪和防守的重點領域。美國透過《芯片與科學法案》,想要牢牢掌控高端芯片産業鏈,這是爭奪。美國制裁、限制中國獲取高端算力芯片的來源,確保美國的競爭優勢,這是防守。

美國在這些方面的謀劃不可謂不深,而美國也確實在計算機算力方面領先全球。中國有辦法趕超嗎?

2022年中,美國商務部對中國實施新的芯片限制措施,禁止英偉達公司的A100和H100芯片,以及AMD公司的高端芯片對中國的銷售。

美國的目的很簡單、直接,不讓中國購買美國強大算力的芯片,從而抑制中國在超級計算機、高端服務器,以及人工智能方面的發展。

由于人工智能需要處理和分析大量的數據,因此需要強大的算力,從而做出准確的分析和預測結果。此外,人工智能往往要從海量的數據中學習,數據越多學習效果越好,而快速的計算機算力能夠助益人工智能的學習。因此,發展人工智能需要強大算力的支持。

打個比方,如果中國人工智能産業所使用的芯片只有美國芯片速度的十分之一,中國在人工智能産業上的發展將無法追上美國。

美國這主意好是好,但換一個角度想,美國是又一次的“提醒”中國,得要想盡辦法發展高算力芯片,或是計算速度更快的服務器。

更確切地說,如果中國能夠極力發展雲服務計算,爲國內企業、機構、研究單位和學校提供強大計算能力,以從事各種計算機計算所需,包括人工智能,是否就能突破美國在算力上的限制?

重點是,當中國把服務器、雲計算當成是另一種形式的基礎建設,會産生什麽結果?能不能再一次發揮基建狂魔的威力?

1 雲計算:新基礎建設

過去,中國的基礎建設被世人以鐵公基來形容,這是鐵路、公路、橋梁、隧道、港口、機場,通訊設施,以及電力,水利等基礎設施。

這些年更是大力加強新能源建設,舉凡太陽能,純電動汽車電池和電動汽車都取得傲人的成績。

這幾年在純電動汽車充電樁的鋪設上更是遙遙領先全球。

當中國把建設人工智能(AI)雲計算能力,當作是又一次的基礎建設,全力發展的時候,其動能將沛然莫之能禦,其結果也將以很橫掃之勢驚動列國。

這絕對不是誇張,也不是自我安慰。依照過去的經驗,凡是被中國拿來當基礎建設,大力發展的項目,都會是世界第一。而且這個第一還不是勉勉強強的第一,而是遠遠領先其他國家的第一。

這就是中國特色的舉國體制,也是對基礎建設需求的戰略認知和洞燭機先。中國在各項的基礎建設涵蓋技術與規模的雙重領先元素。看看前面提到的基礎建設項目,哪一項不是技術領先,而且規模龐大?

這就使得全球其他國家難以追趕,難望中國項背。當這些項目同時具備技術與規模,所産生的效果和威力就驚人了!不是一般的國家可以企及的。那麽,目前在高端算力領先的美國呢?

2 私人資本的AI雲服務,中國落後美國

不過,這裏還有一個議題,在人工智能雲的建設上,是由私人企業還是國家來進行,或主導?又,要如何分工、整合運用?

先看看中國AI雲市場。中國AI公有雲市場由百度雲、阿裏雲、華爲雲和騰訊雲占據市場主要份額,四大廠商的市場份額總計是93.6%。

也就是說,其余的雲服務商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往後中國AI雲服務市場,大概率的就是這四大家族。

中國AI公有雲的市場分布,和美國近似。美國AI雲服務由亞馬遜、微軟和谷歌領先。這兩年,微軟在人工智能領域跑得很快,在整體雲服務市場方面已經微幅超越亞馬遜,爬升第一。

其實,自從國際網絡盛行以來,中國在國際網絡的發展就和美國類似,幾個大廠商的市場份額結構也和美國近似。例如百度和搜狗的搜索引擎、騰訊的微信、今日頭條和微博。

電商方面有阿裏巴巴的淘寶和天貓,京東,拼多多和唯品會。

流媒體有百度的愛奇藝 ,阿裏巴巴的優酷土豆,和騰訊視頻,短視頻有抖音。

這些網絡大公司,中美兩國幾乎都是相對應的,在雲服務市場也是如此。

然而,美國雲服務市場和AI雲服務都是由私人企業主導。

以目前的形勢來看,美國AI雲服務廠商從股票市場的資本,AI芯片硬件的支援,以及既有的全球雲服務規模都是領先,超越中國廠商。

是以,如果純粹在私人資本的AI公有雲服務拼搏,中國廠商並沒有優勢,在現階段反而是落後了。

就以美國這些大廠來說,哪一個不是萬億美元以上的市值?微軟市值甚至高達2.9萬億美元。而排名世界第三的阿裏雲,阿裏巴巴的市值只有1837億美元,相差甚遠。中國廠商在資本市場的籌集上就輸了一大截。

那麽,當美國政府在AI算力需求上極力卡中國脖子,此一手段就顯得有其效用。除非中國能夠突破美國在計算機算力對中國的掣肘。

3 政府+私人企業合力

美國的資本市場對“初創“企業也展現了強大的推動能力,是孕育初創公司的搖籃。

整體來看,在科技的商業應用方面,美國借由創新 + 資本市場的力量,屢次展現成果,領先全球其他對手,不論是歐洲還是日本科技廠商,都難以追趕美國。這是美國在科技産業的領先秘訣。

那麽中國呢?前面提到中國在網絡科技和雲服務市場和美國幾乎是對應的,美國有的網絡和雲服務業務中國都有,中國也和美國一樣,有數家領導廠商。但是在資本市場力量的發揮,中國不如美國。

這時候,政府適當的介入就有其必要,而這也是中國的強項。如果只是單純依靠私人企業,中國業者要追趕上美國會相當吃力。

中國可以透過政府 + 私人企業的整合,由政府和私人企業合力打造AI雲服務算力基礎,把AI算力當成是基礎建設,其他如生成式AI、大模型、智能語言、機器學習等AI領域的拓展,則交由私人企業去開拓,當可發揮功效。

建設雲計算能力有許多個層面,中國也已經具備良好的基礎。

一,在服務器方面,中國本身就具有強大的實力。

中國是全球超級計算機大國,在超級計算機的排名曾經多年奪得世界第一。近幾年雖然在排名上有所退卻,這是因爲一方面中國已經向世人證明了在超級計算機領域的實力,無需屢屢計較那第一的頭銜,因而沒有把最強計算能力的超級計算機拿出來評比。

另一方面,如此也可以降低美國進一步對中國打壓的可能性,算是韬光養晦的一種。

二,在服務器計算機所需的芯片,例如CPU和GPU,雖說中國業者還是不如美國,但已經有良好的基礎。

在超級計算機方面,中國用上了自己的CPU中央處理器,服務器也使用了國産CPU。

在GPU方面,華爲有麒麟9000s,9010。

三,在服務器操作系統方面,有基于LINUX的操作系統,還有華爲的歐拉操作系統。

檢視這三大領域,服務器+芯片+服務器操作系統,中國都有一定的基礎和能力。當美國把對華芯片戰升級到AI人工智能領域的時候,戰場範圍擴大是必然的,不會只停留在芯片的限制。

4 對電力的需求

除此之外,雲服務和人工智能計算對電力的消耗極其龐大,需要有充沛的電力供應,來支援算力的需求。這方面倒是中國領先了,而且領先的幅度還不小。

中國的電力建設,發電量都是世界第一。

中國電力輸送網和傳輸效率也是世界第一。

想想看,當人工智能計算普遍應用之後,所需要的電力將會激增。全球有多少國家能夠提供相應的電力需求?

5 AI芯片更新速度快

這當中還有一個議題。一般的基礎設施可以使用多年,不需要時時更新。例如,鐵路、道路使用多年,機場、港口也是如此,發電廠和太陽能電廠亦然,就連電動汽車充電樁也是使用多年的設施,只要在設施完成後定期予以維護即可。

但由于計算機芯片的更叠速度快,新一代算力大的芯片隨時會問世,這時候對算力的管理、布建就相當重要。

6 結論

美方將中美芯片戰升級到AI算力,這意味了科技戰的範圍擴大。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芯片爭戰,而是背後整體實力的較量,包括服務器、操作系統、AI邏輯演算和軟件應用,電力供應等。

由于美方在資本市場的運用一直都是冠于全球,因此,中國需要謀求一條超越之路。

當中國把人工智能所需的算力需求,當作是基礎設施來建設的時候,中國的長處就發揮出來了。

幾十年來,外界總是有這樣的看法,認爲中國國營企業績效不佳,私人企業也競爭不過美國。

但中國國營企業的表現令人刮目相看。而私人企業的創新和經營能力也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例如,中國網絡科技大廠是僅次于美國科技大廠的存在,而電動汽車和電動汽車電池的表現,更是超越其他國家。

由于是建設AI服務所需的算力,我們不考慮私有雲服務。而AI雲服務的好處是,使用AI雲服務的廠商和人們根本不需要去管背後的雲服務是如何建設的。正如同使用電的消費者不需要去管電從哪裏來。

如此,這就是十足可行的基礎建設項目。

在AI算力的建立上,若能結合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的能力,和民營企業的技術革新,定然能夠爆出火花,再次發揮後發領先的能力,重新再現中國在電動汽車産業的輝煌成績。

當AI算力隨手可得,而且是具有強大價格競爭力的服務,中國AI的發展也會具備競爭力。

用一句俗話來形容,所謂”雲深不知處”,就讓中國AI雲算力深不見底,到處可用,隨手可得,而且具有強大的算力和價格競爭力。

今天的分析和推理就到這裏,我們下期再會!

更多原創好文章,請微信搜索公衆號楊風。

0 阅读:265

楊風說華夏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