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去比鄰星?先要搞定可控核聚變,但這還遠遠不夠

科學信仰 2024-05-12 08:38:34

一顆星球想要孕育生命,有一個因素是不可或缺的,那就是恒星。

因爲從本質上來講,恒星是周圍星球唯一的能量來源,而我們的地球也正是因爲位于太陽的宜居帶之內,才能如此生機盎然。那麽在太陽系之外,哪一顆恒星離我們最近呢?當然就是比鄰星,它也是科幻小說《三體》中三體星的原型,它與我們的距離大概在4.22光年左右。任何一顆恒星都不能恒存永續,當燃料耗盡便會消亡,所以人類也必須在太陽壽命耗盡之前尋找新的家園。

起初,人們認爲比鄰星是最爲合適的,它不僅與地球的距離近,而且還是一顆紅矮星。

紅矮星因爲個頭小,核聚變反應微弱,所以壽命很長,有些紅矮星的預期壽命甚至超過了宇宙年齡,不會像太陽這樣只能燃燒百億年左右。不過後來科學家發現,紅矮星自身的活動很不穩定,很容易出現突然的能量釋放將周圍行星的生態摧毀,所以並非人類理想的新家園。不過不管怎麽說,比鄰星畢竟是宇宙中距離我們最近的系外恒星,對比那些動辄幾十、數百光年的恒星來說,去往比鄰星要容易很多,因此這裏仍然是人類進行星際遠航的第一目的地。

那麽如何才能去往比鄰星呢?

現在肯定是做不到的。在宇宙的尺度上,比鄰星與我們的距離很近,但對于人類現有的航天技術而言,比鄰星其實還是遙不可及的。目前人類所發射的航天器中,飛行距離最遠的就是1977年9月發射的旅行者一號了,目前它與地球的距離已經超過了235億公裏。因爲在飛出太陽系的過程中,旅行者一號多次利用行星的引力彈弓效應進行加速,所以它的飛行速度已經十分驚人。

可即便是以旅行者一號的飛行速度來進行計算,想要去往比鄰星大概也需要7萬年左右的時間。

所以說,要想去比鄰星,先要想方設法將自己的速度提升上來。要提升速度,第一個需要解決的就是飛行器的動力源,而這就要寄希望于可控核聚變了。核聚變在單位時間內所能釋放的能量是非常巨大的,將其可控化之後就能成爲一種優質的能源,不僅可以用于生産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是可以當做一種優質的航天動力。

一旦人類制造出了可控核聚變引擎,那麽航行速度將出現質的飛躍,樂觀一點估計,以核聚變爲動力的推進系統最大能夠將航天器加速到光速的5%。

這是什麽概念?這意味著我們去火星只需要不到一個月,去木星也只需三個月,即便想要去土星轉一轉,半年的時間也夠了。當然,要是想去比鄰星,還是要多花一些時間,大概100年左右。也就是說,在可控核聚變技術和冬眠技術的配合之下,人類是可以抵達比鄰星的。所以可控核聚變就是人類前往比鄰星的最低門檻。

想要速度更快一點?

那就要開發出反物質動力引擎才行,利用正反物質的湮滅釋放出巨大的能量,這可以使我們的飛船接近光速,如此只需要4年多的時間就可以抵達比鄰星了。如果還想要更快,那就得研發出想象之中的曲率引擎,將飛船前方的時空壓縮,使後方的時空膨脹,從而達到超光速的效果,由于這是一種時空的折疊,所以並不違反光速最快原理。當然,只追求速度還是不行的,宇宙雖然是近乎于真空的,但也可能存在微粒,以接近光速的速度飛行,即便是撞上一粒塵埃也會導致飛船解體,所以想要進行星際遠航,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有很多。

1 阅读:104
评论列表
  • 2024-05-13 14:22

    時空旅,,各個星宇的都自己引力模型的,,你想跨星宇就有,,跨時空的,,,你連自己的引力模型的都沒有理解喔[呲牙笑][點贊]

科學信仰

簡介:科學是一種規律,信仰是一種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