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舊改清拆,廣州海珠少了5萬人口,會變成黃埔2.0版嗎?

快樂海風八 2024-05-05 04:32:15

廣州人口數據終于出來了。

2023年,廣州全市常住人口1882.7萬人,比上一年增加了約9.3萬人,同比增長0.5%,人口扭跌爲增,繼續穩居全省人口第一大市的位置。

超過41%新增人口來源于自然增長,即出生人口減去死亡人口,自然增長率爲3.72%。

十分意外,現在廣州常住人口正在往外郊跑,核心區人口正在加速逃離,常住人口大幅度下降。其中,荔灣、越秀、白雲區少了超過7萬人口,海珠、黃埔少了5萬余人、4萬余人。

番禺、黃沙、增城新增常住人口超過了12萬人,特別是番禺新增人口到了16萬余人。這份數據與2023年商品房成交數據基本相仿,說明:

外郊房價快速下滑、腰斬,吸引了一批人群置業或居住

限購縮圈後,番禺、黃埔二手成交回暖迅速。中原數據中,一手、二手成交熱點區域基本位于增城、番禺、南沙三大區域。核心區成交下滑,很大程度與近幾年以改善、豪宅供貨節奏爲主。

購房中,剛需消費注定是最大需求群體。

海珠常住人口突然大幅度下滑,卻是一個另類的存在。2022年、2023年,海珠是改善、豪宅樓盤項目主要供應區域,特別是前年憑借大量改善盤入市,帶動整個廣州成交房價不降反升。

2022年,海珠常住人口也是核心區域下滑靠後的,加上還有轟動一時的“口罩事件”。結果,2023年卻出現大規模人口流失。

很大原因是,下定決心推動中大紡織商圈城中村舊改拆遷

現在,從客村出發,沿著新港中路一路向西,車道行進速度要比以往暢通了許多,滿車布匹的小貨車、踏板空處拉著布匹的二輪電動車是肉眼可見的少了。

很多廣州人,把二輪電動車生動地叫成“電雞”。

走到中山大學南校區門口拐入瑞康路,徑直前行,便是著名的廣州中大紡織商圈。這裏曾經停滿了小貨車、電雞,隨時等到看貨的老板,只要一聲令下就能立刻送貨上門。

在廣州海珠區經營布匹紡織生意,沒有一台電雞,是寸步難行的。

這種“點對點”經濟模式,是中紡織商圈繁華長久所在。曾經,這個商圈擁有60家大小面輔料專業市場,商鋪約2.3萬間,經營商戶、企業近1.6萬戶,直接從業10萬人,關聯從業超200萬人,經營品類超10萬種。

巅峰時,在中大商圈中行走,步難走、車難行,一眼望去全是黑壓壓、攢動的人頭。

紡織産業,可以說是海珠區産業規模最大、就業人群最多的行業。

中大紡織商圈,由數十個城中村組合而成,核心區有五鳳村下屬沙溪、泰甯、五村、康樂、鹭江村,核心帶有瑞寶、客村、桂田、舊市頭村、江北村、東風,輔助帶有石溪、龍潭、赤沙、西滘、土華。

幾乎整個海珠區都在做著紡織生意,産業之根深深紮在這片土地上。但紡織始終是勞動密集型、外貿型。

早年在廣州加快推進城中村舊改時,海珠幾乎全域範圍內也納入了名單中,

三年計劃:赤沙、瀝滘、石溪、新市頭、康樂&鹭江

五年方案:五鳳(沙溪、泰甯、五村)、聯星(南箕)、紅衛、東風、三滘、瑞寶、北山、龍潭、土華

十年規劃:客村、江北、舊市頭、下渡、五鳳(舊鳳凰)、聯星(新鳳凰、莊頭)、侖頭、桂田、黃埔(東圍、楊青、新洲)

當時很多村民都跟我們說,計劃說是按照順序,但其實大部分舊村都在搶先推進:十年按照五年、五年按照三年、三年的明年就想開拆,都想飲頭啖湯。

海珠各條城中村都是環環相扣的,從核心區到核心帶、再到輔助帶形成了“店-工廠-倉庫”的完成産業鏈條,牽一發而動全身。

五鳳下屬聯社露富之後,一年70、80萬的分紅,引來了全廣州市的關注,連獵德、楊箕都自愧不如。

和黃埔區各村爲營不同,海珠城中村舊改,動遷的不只有村民利益,還有深深紮根在海珠土地上的紡織根系,被拔走後面臨空心化難題。這才是核心關鍵。

直到轟動性事件爆發後,上層對于五鳳(沙溪、泰甯、五村)、康樂&鹭江的舊改拆遷下定了1000%決心。

五鳳(沙溪、泰甯、五村)啓動了舊村改造基礎數據重新審查工作。

康樂&鹭江,2023年3月,全村告示集體物業不再對外出租,5月計劃開始拆卸違建建築;預計6月進行拆除,很快又說:2024年3月正式開拆;去年7月,康樂&鹭江正式推動紡織産業遷移,番禺、增城多個産業園開始爭搶引入。

破天的富貴向外流出

康樂&鹭江拆遷比預期更快,完成集體物業清退之後,2023年底正式開始首輪開拆,新年一月中進行第二輪清拆。

各條城中村之間唇齒相依,逐個集體物業地塊清拆,原本外貿向下趨勢,連帶周邊不少商鋪一同轉移。

海珠常住人口少了5萬余人,只是一個開始

隨著清拆繼續推進,産業轉型升級,其余城中村會有更多常住人口遷移出去,直到跌到谷底。也直到新海珠建成,才會重新回升,

這是一個漫長的脫變和重生過程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