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飛虎隊後裔定居中國,成央視著名主持人,表示加入中國很自豪

友易談曆史 2023-10-01 12:00:00

“我至今爲自己加入中國而感到自豪。”

眼前金發碧眼的姑娘再次說起對中國的感受,眼中仍是閃爍熾熱的光芒。

1995年,在中央電視台的春節聯歡晚會上,一對金發碧眼,炫彩奪目的美國姐妹花的一曲《咱們老百姓今個真高興》,可謂是贏得滿座觀衆的歡呼。

要知道,能登上央視的春晚,這是一種極大的榮譽。那麽,這兩名來自美國的姐妹,究竟有著什麽樣的背景,做過什麽樣的事,竟能獲此殊榮?

穆家與中國的情誼

說起穆藹仁,相信不少人會感到陌生。但若提到美國飛虎隊,在二十世紀的四五十年代,可謂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1940年前後,彼時的穆藹仁正風華正茂,本有著大好前途的他,卻不遠千裏,從美國前往中國福州的英華中學擔任英語老師。

穆藹仁(中)

在中國正經曆抗日戰爭的時期,穆藹仁與學生們過著艱苦的生活,甚至吃的不如學生,但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穆愛仁堅持辦學,給了許多學生學習的動力和力量。

曾有穆藹仁的學生這樣對他評價:“穆藹仁老師身上的那種國際主義精神、奉獻精神,一直激勵著我。”

這樣的生活,一直持續到二戰前夕,穆藹仁在這期間所做的一切,爲中國後來抗戰取得勝利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1941年七月中旬,陳納德將軍組建了“中國空軍美國志願軍援華航空隊”,(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飛虎隊”)並與中國軍民共同抗擊日本侵略者。

抗日戰爭給中國各方面都帶來了嚴重的損失,尤其在軍備方面。長時間與敵人的鬥爭消耗讓使中國的空軍與海軍幾乎消耗殆盡。沒有空軍和海軍。

這場戰爭便很難取得勝利,此時,他們想到了美國的志願軍。

別無他法,此時的中國軍方已經沒有別的辦法,只得請求外援的幫助,而對方是否會援助我們,成功也就在此一舉。

于是,中國政府向美國政府發出請求,請求對方出手援助,並期望對方可以派出一支航空部隊,以此來支援中國的抗日戰爭。

好在,美國政府答應了我們的請求,並派出一支隊伍前來支援,而穆藹仁便是其中的一員。

其實,“飛虎隊”的成立之路也可謂是十分坎坷。

在他們出發前往中國之前,美國政府就要求他們必須退出中國軍隊,並以個人的身份參加戰爭。

這樣的要求可謂是明擺著對中國的不滿。

可即便如此,“飛虎隊”的隊員們也並未退縮,最終,他們以完全志願的性質,來到了中國,協助我方進行抗日戰爭。

而這也是當時我國人民爲何如此愛戴他們的原因之一。

1945年,穆藹仁奉命執行秘密任務,在廈門前沿搜集日軍情報,不料被日軍發現,他慌忙乘坐運輸機離開,期間被日軍的飛機不斷圍追堵截。

但穆藹仁憑借高超的駕駛技術,以及聰明機警的能力,成功擺脫了日軍的追捕,並完美執行了此次的秘密任務。

戰爭結束後,穆藹仁回到了美國。但此時他可謂是“身在曹營心在漢”。

三代中國情

結婚後的穆藹仁也無時無刻不在向妻子表達對中國的熱愛,受丈夫的影響,穆藹仁的妻子也對中國充滿了向往。

就這樣,對中國一直念念不忘的穆藹仁,也一直在爲移居中國做准備。

然而,此事卻受到了穆藹仁家人的極其反對。

在他們看來,此時的中國剛剛結束戰爭,百廢俱興,貧窮落後。可謂是什麽條件都不好,此時移居中國,是一個太過愚蠢的選擇。

這話被穆藹仁聽到後,他當即表達了自己的反對,並稱自己一定要去中國,證明他們說的都不是事實。

其實,在當時,中國的剛剛經曆過抗日戰爭,國家的處境確也不太好,但自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快速發展的景象也證實了穆藹仁的選擇是正確的。

不久後,穆藹仁帶著妻子和大兒子在福建落地,開始了他們在中國的生活。

在這裏,他的第二個孩子彼得也在不久後出生了。

而這個二兒子,才可謂是真正意義上,土生土長的“福建人”。

從小就有福建的阿媽帶大,二兒子對中國有著更深的情感,他對中國的愛,甚至已經超過了他父親穆藹仁對中國的愛。

穆彼得的家中有這樣的一個傳家寶,那是一雙精致、小巧,用燈芯絨縫制的小紅鞋。

之所以是傳家寶,並不是因爲他有多值錢,或者是什麽老古董,而是因爲這是撫養他長大的福建阿媽,一針一線親手爲他縫制的。

不久後,穆彼得的妻子穆言靈,爲他生下了兩個可愛的女兒。

而穆彼得給他們起名爲“穆愛中”、“穆愛華”,這兩個名字連起來便是“愛慕中華”。

對中國的情誼,從穆藹仁那一輩,一直延續到了孫女的這一輩。

1988年,在穆愛華七歲時,因爲父母工作的原因,他們搬到了南京市,隨後他們被送到了南京的一所小學讀書,同大多數的孩子一樣進行學習。

一次偶然的機會,兩個姐妹了解到學校中有一個名爲“小紅花藝術團”的組織,抱著試一試,鍛煉自己的心理,她們參加了選拔,令她們感到驚喜的是,她們成功的入選,成爲了藝術團的報幕員。

或許是因爲標准的美國臉,卻能說出流利的普通話,兩姐妹在學校也成了小有名氣的人物,開朗的性格更是讓她們結識了許多朋友。

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們對中國的了解也越來越多,不看外觀,你一定會覺得她們就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

不久後,一檔名爲《正大綜藝》的欄目向穆愛華抛出了橄榄枝。

畫面中,一位身穿博士服,一頭的金黃色發,以及明亮的碧眼讓人們一下子就記住了這個名爲“茶博士”的女孩。

自此,人們開始對這個有著美國外表,卻滿心熱愛中國的女孩逐漸有了不少的好感,而穆愛華也慢慢走進了觀衆的視野。

初中畢業後,穆愛華姐妹回到美國,前往哥倫比亞大學學習了四年的表演,這位她們日後進入中央電視台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回到中國後,憑借出色的表現,穆愛華順利進入到中央電視台,成爲一名主持人。

在當時,《一笑茶園》、《正大綜藝》等諸如此類火爆的電視節目,均邀請到穆愛華進行主持,這也讓更多觀衆對這個女孩有了深刻的印象。

讓觀衆對這個女孩感到更爲驚喜的是,在後來,穆愛華主動放棄美國國籍,加入中國國籍,並定居中國,她還大大方方的對外界稱:“中國就是我的家!”

有人會問,這是姐姐穆愛華,那她的妹妹呢?

穆愛華的妹妹穆愛中,在姐姐從事主持行業的同時,則是前往美國繼續讀書,拿到心理學博士學位後,她便和穆愛華一樣,來到了中國。

在中國生活的這麽多年中,穆愛華姐妹稱自己最開心的一件事便是在1995年在春晚走紅的事情。

這讓她們覺得自己的選擇是正確的,自己這麽多年的努力並沒有白費,得到觀衆的認可,是她們最開心的事。

2013年,穆愛華離開了中央電視台,她去了哪裏?

其實她從未遠離我們,更從未離開過中國。

淡出視野,卻仍在發光

在很久很久之前,穆愛華就開始在公益活動上出面,作爲一個深深熱愛著中國的人,她看到山區的一些孩子時常沒有衣服換,每天吃的也都是粗茶淡飯,她的心中有著說不出的滋味。

于是,自那時,便時常前往山區,主動擔任這些孩子的老師,教他們一些簡單的知識,並不時的向山區捐贈錢財衣物,以及學習用品。

無論是籌建殘障兒童學校,還是致力于幫助盲童的金鑰匙工程,穆言靈的身影總是出現在這裏,她在公益活動上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就這樣,在母親去世後,穆愛華便不辜母親的囑托,接手這一重任。

穆愛華不僅結果了母親的衣缽,甚至還開辟了新路。

離開央視後,穆愛華憑借自己英語方面的優勢,投身于義務教育英語的項目中。

在得知孫女的這一舉動後,縱然已經年過八旬,穆藹仁毅然決然的再次來到了中國,來到了這片他此生都熱愛的沃土。

2005年穆藹仁在美國病逝,然而,即便是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囑托子孫將自己的骨灰撒入了閩江,就這樣,穆老先生與他所熱愛的這片土地,永永遠遠,徹底的融入到了一起。

縱觀穆藹仁祖孫三代,他們從一開始的不被看好,被質疑,到後來的被尊敬,被誇贊。

縱然他們沒有一個人的身上流出中國的血脈,但他們對中國的貢獻,以及對中國的熱愛之情卻也讓他們成爲真正的“中國人”。

32 阅读:10044
评论列表
  • 2023-10-03 10:54

    故事是好故事,但小編的文筆實在太TM差

  • 2023-10-03 15:15

    是美國派來的間蝶,還在自嗨,無腦

  • 2023-10-03 02:11

    願中美人民友誼長存!

  • 2023-10-03 22:12

    這姐倆小時候我在南京靈谷寺的九層塔下見過。

  • 2023-10-04 20:26

    肯定是美國間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