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奪12個冠軍,"惹哭"神秘嘉賓,芒果台又給我們灌了什麽迷魂湯?

紅豬看電影 2023-04-11 15:39:50

台灣流行音樂,在中國流行文化中的地位有多高?

先不說有鄧麗君這種紅遍全球華人世界的歌手。

僅華語流行樂教父式的人物,就出過兩位:

一是羅大佑,寫了超過150首歌,涵蓋國語、閩南話、粵語。

其中《戀曲1990》、《光陰的故事》、《童年》、《皇後大道東》、《童年》、《滾滾紅塵》、《東方之珠》等經典曲目,傳唱幾代人。

羅大佑創作能力之強悍,作品流傳度之廣深。

幾乎後無來者。

直到周傑倫的出現。

當年周董橫空出世被人吐槽口齒不清。

最後事實證明,他才是華語流行樂的“教父”天花板。

中國風、R&B、英倫搖滾、說唱,風格之多元,産量之高前無古人。

歌迷群體從80後通吃到00後。

第一批聽他歌的初中生,如今小孩都快上初中了。

台灣流行樂呈現出多元和包容的特點。

既有歐美流行樂的影子,又有中華文化本身的特色,更融入了一些原住民音樂元素。

尤其輕松、甜蜜的台式小情歌,一度瘋狂流行于全球華人圈。

《戀人未滿》

對很多人來講。

台灣流行樂不僅是自己青春的回憶,更是一個時代的精神食糧。

那有沒有人可以由點到線,再到面的回溯整個台灣流行音樂史?

把我們腦子裏的那份回響,印刻出來呢?

有!

芒果台,它就忍不住又出手了。

最新的《聲生不息·寶島季》。

用史詩級的手筆,全息影像式的重現台灣金曲。

看了下數據,上線幾期節目後累積播放量就破了15億。

還一口氣拿下12個播放量日冠,勢頭豪橫。

而比數據更豪橫的是。

它甚至還把一位來訪的神秘嘉賓,唱得眼眶濕潤。

這就非常讓人好奇。

芒果台到底又摸了一手什麽王牌?

其實,這次它拿的還不是王炸。

而是一碗迷魂湯。

三口就醉人:

第一口湯:崛起史

我們只知道台灣流行樂對華語樂壇的影響力。

卻不知它的曲折:

《聲生不息·寶島季》第一期節目,就在動力火車穿越時間的歌聲裏。

從山海麓林的心跳,開始講述台灣音樂、流行樂的崛起史記。

上世紀60-70年代由于台灣當局的管制,本土音樂長期停滯不前。

一直到以莊奴與左宏元爲代表的的音樂人,掀起了台灣“民歌運動”。

前者擅長寫詞。

《甜蜜蜜》《小城故事》都是他的代表作。

後者擅長寫曲。

《千年等一回》就出自他手。

而“民歌運動”,直接開啓了80年代台灣流行樂的大繁榮。

文以載道,歌以詠志,代表人物就是羅大佑。

他在專輯封面寫過一句話:“呐喊的聲音,能夠擊穿水泥”。

是台灣音樂在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時間來到90年代。

則是衆星崛起,湧現出張雨生、周華健、任賢齊、齊秦、王菲、張信哲、李宗盛、伍思凱等一大批歌手。

那時,台灣流行樂也是第一次真正流行到了大陸,兩地交融不斷。

1991年齊秦在北京開了第一場演唱會。

1998年邰正宵與內地歌手孫悅合唱了一首《好人好夢》。

那英在節目裏回憶,每位歌手的風格方向都不一樣,但卻統統直擊人心。

然後是千禧年之後。

當周傑倫從羅大佑與伍佰手中接過獎杯的時候。

不僅是台灣樂壇,整個華語流行樂都進入新老共輝煌的時代。

周傑倫在自己第一張專輯封面酷酷的寫道:

“希望我現在認爲很厲害的'傑倫專輯',以後聽,也能一樣佩服自己!”

結果那年樂壇的最佳新人獎。

周傑倫還是輸給了孫燕姿。

因爲孫燕姿專輯封面寫的話更酷:“沒有一個22歲女生像她這樣唱歌”。

《康熙來了》的金牌制作人王偉忠,在參加《聲生不息》時聊起這段歲月。

用了一個詞:“躬逢其盛”。

有幸“撞”上了這個無比讓人懷念的輝煌時代。

王偉忠

《聲生不息》給我們灌下的第一口湯。

就是見證台灣流行音樂的崛起。

渾厚甘醇,回味悠長。

但一碗好湯,不僅要味厚,更要料足。

第二口湯:衆星上演“超時空相遇”

在節目中,貫穿講述台灣流行樂史的。

還有來自海峽兩岸十幾位歌手演唱的幾十首歌曲。

比如楊宗緯再唱羅大佑的《鹿港小鎮》,他屏蔽掉自己聲線中的悲戚感。

在搖滾的節奏中,唱出了一種上世紀80年代台灣離鄉青年的跳動情緒。

還有張信哲,演唱自己發表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經典情歌《我是真的愛你》。

清亮又溫柔的嗓音,孤獨又深情的氣質。

瞬間把記憶拉回到了多情善感的90金曲年代。

特別是馬嘉祺,這位2002年出生的內地歌手。

演唱了一首羅大佑的《你的樣子》。

幹淨的聲線,提純了原曲中的哀傷。

在舞台上,馬嘉祺的剪影對照銀幕上羅大佑的巨幅海報。

更是營造出一種跨越時空相遇的奇妙質感。

而作爲當年香港電影《阿郎的故事》的片尾曲。

這一曲也構建起了兩岸三地奇妙的互動。

周潤發、張艾嘉主演《阿郎的故事》

《聲生不息》還有很多這樣鏈接時空的音樂演繹:

來自大陸的樂隊“夏日入侵企畫”,唱周傑倫的《暗號》。

在原曲風格上,加入了一種北京夏天的感覺。

62歲的趙傳,再次拿起話筒,溫柔有力的唱出自己最脍炙人口的《我是一只小小鳥》。

由張韶涵、那英、華晨宇在內的衆多歌手一起唱劉若英的《後來》。

最後甚至引發了全場觀衆大合唱:

後來 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

可惜你早已遠去 消失在人海

後來 終于在眼淚中明白

有些人 一旦錯過就不在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聲音和音樂。

但真正的音樂。

它又可以穿越時間,影響幾代人。

比如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一首歌——

——《橄榄樹》。

第三口湯:鄉愁,唱紅了“神秘嘉賓”的眼眶

《橄榄樹》在《聲生不息·寶島季》中一共出現過兩次。

一次是首期節目,由台灣民歌運動的先驅之一的胡德夫老先生。

在日月潭畔自彈自唱。

白發,白衣,紅圍巾。

他頓挫有力的聲音,有擋不住的詩意和哀愁。

就連一向搞笑的曾志偉,也在台下情不自禁輕聲跟唱。

第二次,則是最近錄制的一期節目。

何炅在錄制現場連線參觀湖南衛視的“神秘嘉賓”——馬英九。

並由那英與張信哲共同獻唱了一首《橄榄樹》。

爲什麽選這首歌?

因爲《橄榄樹》在華語流行樂中的故事非同尋常:

它是極少有的,以詩入歌的典範。

歌詞,出自著名作家三毛之手,是她的經典詩歌之一。

再由精通東西方音樂的李泰祥進行譜曲。

最後請來齊豫,不使用假聲,並借鑒部分西洋民歌的唱法。

于1979年完成了這首傳唱至今的偉大作品。

《橄榄樹》的曲調很“奇怪”。

曲風亦古亦今,中外貫通。

使用一種升高了第六級音的特殊小調,營造出一種憂傷又堅強的感覺。

歌詞就更絕:

不要問我從哪裏來

我的故鄉在遠方

爲什麽流浪

流浪遠方 流浪

爲了天空飛翔的小鳥

爲了山間輕流的小溪

爲了寬闊的草原

流浪遠方 流浪

詞作者三毛,生于重慶市南山上的黃角垭鎮。

隨父母輾轉大半個中國後,定居台灣省。

她一生漂泊流浪過很多國家,踏遍大漠、閱盡人間。

因此歌詞中道盡了三毛經曆過的人生、滾滾紅塵的愛和癡。

特別是蝕骨的孤獨和純真的赤子之心。

所以《橄榄樹》無論是曲調,還是歌詞。

最後都傳遞出一股濃濃的鄉愁。

而鄉愁,正是中國人的普遍共情。

早在節目第一期時,制作人王偉忠就講。

他的家人是從北京,飛來台灣的。

在王偉忠過去拍攝的視頻裏。

我們可以看到:他母親就操著一口天津話,熱情介紹著自己在眷村的街坊。

這些人來自全國各省。

故鄉在遙遠的海峽對岸。

最後“流浪”到了台灣嘉義的一角,一個叫做眷村的地方。

鼎盛時,這裏住著2000多戶來自大陸各地的人。

而在台灣文藝界,很多明星都是從眷村走出來的:

羅大佑、林青霞、鄧麗君、李立群、任賢齊、阿雅等等。

台灣眷村

包括《橄榄樹》的詞作者三毛以及演唱者齊豫

她們身上這種鄉愁的羁絆,也順延到了作品中。

好的作品,最大作用就是激發共情。

所以當慎終追遠,回鄉祭祖的馬英九。

聽到老家電視台特別安排的這首歌時,

他眼含熱淚,情到深處的自然流露,也就不意外了:

兩岸同根生,沒有什麽是能把彼此真正分割開的。

湖南衛視在《聲生不息·寶島季》用《橄榄樹》這首歌畫龍點睛。

可以說是既有深意,更具深情。

以音樂的精彩演繹。

道出了兩岸中國人感情相依,文化共通的本質。

這一碗湯,值。

在觀感上,它是一場華語流行樂的回顧史與盛宴。

在情感上,它追根溯源。

還有什麽比故土、鄉愁、同胞之情更能讓每一個中國人感同身受。

從《聲生不息》,我們看到了一個民族的生生不息。

也看到了海峽兩岸同一個民族共同擁有的過去,以及未來。

文/範西裏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刪除)

0 阅读:1

紅豬看電影

簡介:好片推薦,精彩影評,不是千篇一律的個性電影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