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誤判了美國正在衰落?三大事例表明,其實是美國誤判了中國

友易談曆史 2023-10-02 12:00:02

中美關系從2018年貿易戰開始每況愈下,美國無所不用其極的針對中國。

從貿易戰打到科技戰,從輿論戰打到意識形態戰。美國用盡了手段,但現在卻發現,不僅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反倒被中國反將一軍。

而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爲美國誤判了中國的實力。事實上,不管是從曆史的角度還是當下的局勢來看,美國都過于傲慢。而傲慢的後果,就是要承擔措手不及的代價。

第一次誤判:抗美援朝

事實上,美國對中國的誤判絕不僅僅是最近幾年,早在新中國剛剛成立之時,美國就對中國産生了巨大的認知偏差。

新中國剛剛成立之時,一窮二白。在美國眼裏,志願軍可謂是“窮得叮當響”。正因如此,美國並沒有把中國放在眼裏。

中方多次警告美國,但美國充耳不聞,還是踏上了朝鮮半島。而中國也隨之下場,開始了這場抗美援朝。

而在抗美援朝中,美國的第一次誤判就是中國介入的時間。當時在美國看來,中國剛剛經曆過多次戰爭,根本沒有余力打朝鮮戰爭。

尤其是那時候,美國接連取得巨大勝利,其他國家必然望而生畏不敢輕易下場。

但美國顯然是錯誤估計了中方的行動,在麥克阿瑟越過三八線之後,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渡過鴨綠江進入朝鮮作戰。在25日,開始了第一次和美軍的交鋒。也是在這時開始,中美朝鮮戰爭正式爆發。

中國介入朝鮮戰爭是美國高層沒想到的,也是美國對中國在朝鮮戰爭中的第一次誤判。而第二次誤判,就是誤判了志願軍的實力。

中美之間紙面實力差距大,在當時這是衆所周知的事實。而朝鮮戰場上可不僅僅有美軍,聯合國的其它軍隊也在作戰。而在志願軍已經出現在朝鮮戰場的時候,美國依舊有人認爲這是我們的“障眼法”,爲的是給朝鮮當地部隊獲取時間,拖延美方軍事行動。

但事實證明,美國又錯了。

雙方開始交戰後,麥克阿瑟曾以爲在短期內中方就會潰不成軍。畢竟,美軍的裝備世界第一,後勤補給更是志願軍比不了的。但就是在這樣敵我差距明顯的情況下,志願軍用堅強的意志,打的美軍落花流水。

在作戰過程中,美軍錯誤估計中國實力的舉動還有很多。比如,在雙方的第一次戰役後,志願軍挫敗了聯合國軍的進攻。但那時的聯合國軍還以爲志願軍只是小股部隊,不會對其産生大的影響。

而這種錯誤判斷,顯然讓聯合國軍吃了虧。趁著優勢,志願軍繼續發動攻勢,讓聯合國軍再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最終,在志願軍的頑強作戰下,我們贏得了朝鮮戰爭,也讓美國對中國刮目相看。

這場戰爭,讓我們拿到了聯合國的入場券,也拿到了五常的席位。這場由美國誤判所引發中國下場,繼而發展成的朝鮮戰爭,是美國對中國的第一次誤判。

但美國顯然沒有吸取這次教訓,在近幾年又開始了對中國的各種打壓和遏制。

第二次誤判:中美貿易戰

中美不是沒有經曆過“蜜月期”,雙方也曾爲反蘇聯密切合作過。但好景不長,隨著我們經濟發展的越來越快,美國坐不住了。

2018年,時任美國總統的特朗普宣布將對中國進口的鋼鐵和鋁加征25%和10%的關稅。

在這之後的兩個月中,我方派出代表和美國進行談判。但特朗普沒有改變態度,還是如期執行了家政關稅的決定。也是從這時開始,中美貿易戰正式開始。

特朗普一手挑起對華貿易戰,在之後的三輪時間內,對中國加收的高額關稅達到了3600億美元。

美國口口聲聲稱此舉是要減少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度。特朗普雖然是美國總統,但並不是政治世家出身,也沒有從基層政客的從政經驗。

所以特朗普上台後的各種舉動、政策都簡單粗暴。

而特朗普之所以要發動貿易戰,就是想通過這個舉動減少對中國的依賴,同時對中國經濟造成沖擊,打斷中國崛起的步伐。但特朗普顯然高估了美國的能力,低估了中國的實力。

這種懲罰性關稅的確會讓中國有損失,但美國的損失同樣不小。這些年來,美國早已經習慣了坐在金融杠杆上收割世界。

國內的制造業不斷萎縮,對中國商品增加關稅,美國國內以及其他國家又不能立刻替代中國制造,這就導致加征的關稅,一部分需要美國民衆來承擔。

從進入WTO開始,中國制造開始向全世界進發。美國作爲世界第一大消費市場,和中國交往更是密切,中美之間的貿易額更是比其他國家高出不少。

美國民衆對中國的商品依賴程度非常高,不管是實體店的大件,還是日用小商品,都離不開中國制造。

而在特朗普卸任之後,拜登作爲繼任者,並沒有取消懲罰性關稅。

但貿易戰,也沒有起到美國預想中的效果。

2022年的時候,中國海關總署公布了一份數據,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貿易,中國貿易出口的順差達到了6764億美元,比上年還增長了25.1%。

這個數據意味著,美國對華貿易戰基本失敗,不管是美國民衆還是美國的資本家,都越發離不開中國市場。雖說前段時間,美國天天叫囂“脫鈎”“去風險化”,但現在顯然改變了態度。

因爲對于美國來說,根本就做不到真的和中國脫鈎。美國以爲能通過加征關稅讓中國經濟破産,但這個想法顯然是錯誤的估計了中國經濟的韌性,也錯誤估計了美國市場對中國商品的依賴性。

所以,貿易戰中,美國也因爲傲慢落了下風。

第三次誤判:芯片科技戰

隨著華爲新手機的發布,美國針對中國的芯片科技戰,宣告失敗。

而回首美國過去信心十足的樣子,顯然是沒想到,在芯片領域中國還能實現突破。而這,也是美國對中國誤判的事件之一。

那時,中美博弈越發激烈,美國也開始在各個領域針對中國。而對于美國來說,比中國有優勢的領域就那幾項。

所以,針對中國的芯片科技戰來了。隨著《芯片法案》出爐,中美科技戰算是正式拉開了帷幕。

扣押孟晚舟,試圖逼迫華爲就範。眼見沒效果,開始加大圍堵打壓的力度。不斷將中國企業加入制裁清單,禁止美國以及日本、韓國、荷蘭等國家對中國進行出口。

客觀地說,美國這招的確在短時間內給中國造成了很多麻煩。

尤其是一些在這些領域裏的公司,因爲美國這一招可謂損失慘重。

美國的本意是希望通過科技封鎖,讓中國不得不乖乖服軟,繼續給美國打工,放棄高科技研制。這樣一來,美國就能繼續躺在核心技術上賺全世界的錢。

而在美國看來,中國能發展現在就是因爲“抄襲、複制”美國的技術。只要美國封鎖、限制高科技産品出口,中國就只能止步不前。

但事實又一次證明,美國誤判了中國的實力。

在美國發起芯片科技戰之後,很多相關公司不得不承受著損失尋找替代的國産芯片以及其他産品。而在這個過程中,一直發展不起來的國産芯片以及科技領域的公司開始發力。

此前,美西方的芯片因爲成熟度高,而且性能更好,所以能壟斷市場。

但是在美國限制出口之後,各大廠家爲了不再出現因美國制裁而損失慘重的情況,都紛紛選擇國産替代,哪怕國産替代的性能沒有那麽優秀。

而在這個過程中,國産芯片被大量使用,使用中反饋回來的數據讓研發者知道問題出在哪裏。同時,因爲國産企業都開始使用國産芯片,研發中心的研發資金也因此多了起來。如此一來,就形成了正向循環。

所以我們看到,我們的芯片突破了。雖說目前光刻機,我們還沒能突破卡脖子。但美國越是打壓,我們突破的速度就會更快。

此前,光刻機巨頭阿斯麥的CEO就曾表示:打壓中國只會讓中國更快的研發出光刻機,一旦中國研發出來,其他品牌將失去競爭力。

阿斯麥CEO這番話可不是危言聳聽,因爲中國市場足夠大。

一旦我們突破了,我們就有能力量産,一旦量産成本就會被打下來。而在出口中,同樣的性能下我們的價格更低,自然就更受市場歡迎,其他企業也就自然失去了競爭力。

正因如此,我們看到在美國的芯片科技戰下,美國很多企業坐不住了。美光等高科技企業聯名上書,要求美國政府放棄芯片法案。

而在華爲新手機發布後,我們看到美國開始放開部分出口限制。

但已經爲時已晚,如今已經是“你死我活”的局面,即便美國將高端芯片市場也開放,也不會麻痹中國人民。我們研發的速度只會更快,因爲我們知道美國的兩面三刀和傲慢無禮。

美國試圖緩和態度,但中美博弈不會停止

自華爲手機發布之後,美國國內也出現了很多不同的聲音。

很多學者開始意識到,以美國當前的實力和中國當前的能力,想把中國完全打趴是不可能的。正因如此,有美國學者表示:美國應當接受和中國共存。

或許是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也或許僅僅只爲了緩和當下經濟爲來年大選做准備。

美國的確開始緩和和中國的關系,不僅接連和中國高層接觸,還成立了“中美經濟工作組”。近日,在台灣問題上的表態也有所收斂。

毫無疑問,美國正試圖緩和態度。但即便美國緩和態度,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

因爲中美博弈不會停止,雙方的結構性問題根本性矛盾無法解決,所以中美之間的對立也不會因爲美國緩和態度而有變化。

中國有個成語,叫做驕兵必敗。但美國顯然不明白這個道理,做世界老大的時間太長,已經不懂如何尊重其他國家,習慣了頤指氣使,便以爲全世界都要臣服于美國的“大棒”。但傲慢,只會加速美國霸權的崩塌。

新的國際秩序正在到來,美國也要學會適應才好。

由于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爲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爲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