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之父”被捕,很多人嚇壞了

小徐聊社會 2024-04-28 21:50:37

今天聊聊醫療圈的兩件事。

估計很多人上午也都看到了,前國藥集團首席科學家楊曉明出事了。

每天都有老虎蒼蠅落馬,這也沒什麽大驚小怪的。但不知道是誰給這濃眉大眼的家夥冠了個“新冠疫苗之父”的名頭,就把大夥嚇壞了。

疫情三年尤其是後兩年,我們在專家忽悠和行政強制的雙重壓力下,可沒少打疫苗。一針不行就來兩針,兩針不行就來三針,三針還不行那就來個加強針。

不打不行,天天逼著讓你打。最瘋狂的時候連幼兒園都必須要有打針記錄才能上學。這玩意兒有效果嗎,有副作用嗎?沒有人會告訴你,當然我們也不敢問,更不能問。

但事實證明,不管你打幾針都擋不住病毒。在強大的自然面前,人類很渺小很脆弱。最後還是一路變異成大號流感的奧密克戎救了我們,推動我們走上了全民免疫這條路。

選擇與病毒共存讓很多人爲此付了生命代價。對于“幸存”下來的我們來說,倏然之間提到新冠疫苗而且還是疫苗之父,研發的人出事了被抓了,確實讓人震驚,嚇出一身冷汗。

說實話當初我也以爲是軍事科學院陳薇院士研發的,後來才知道是這貨。他還曾在采訪中驕傲地宣稱,疫苗從立項到上市只用了330天,而國際上至少要10年以上,創造了奇迹。

我看到很多讀者對此表達了擔憂。留言較多的是對接種疫苗後甲狀腺結節以及肺結節增多的質疑。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這與科興疫苗有關,但至于疫苗的副作用確實沒人能給出答案,不過也查出肺結節。

雖然大家的擔心在情理之中,但我想安慰大家的是,首先“疫苗之父”這稱號是這貨落馬後不知道誰給他安上的,並不代表他真能配得上這頂桂冠。其次他違紀違法不代表他研發的疫苗有問題,這是兩回事。

大概率是醫療反腐背景下的蛀蟲而已。所以大夥也不要擔心過頭了。當年新冠病毒都沒弄死我們,現在還能被一個搞滅活疫苗的嚇死了?

再說另一件醫療圈的事,很多人可能也發現了,現在很多醫院開始不收複雜病人、不收疑難雜症了。遇到病情稍微複雜點的,醫生都建議,哎呀你這個病咱這不專業,去北京協和吧。

然後北京協和門口排隊就能排上三個月。是協和真的就很專業嗎,專業肯定是專業的。但很多病普通醫院也能治療,那爲什麽向來見錢眼開的地方醫院要把病人往外推呢?

這與我們最近幾年推進的按疾病診斷分組付費有關,也就是所謂的DRG付費改革。DRG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大幅降低醫療費用,縮短住院時間,避免醫療資源浪費。

按傳統醫保支付方式,可能會有小病大治、過度診療、虛假住院、串換項目等套費現象,但DRG付費背景下,對不同病症、診斷及手術操作都有對應編碼和分類,就很難做假了。

DRG的好處是很明顯,但弊端也隨之而至。比如說你感冒老是不好,去醫院檢查發現不僅是普通感冒,而是一種疑難雜症,醫生就尴尬了,是按感冒治好還是按並發症治好?

按以往慣例,醫生根據臨床症狀進行檢查和治療即可,該怎麽治就怎麽治。但在DRG付費環境下,只能頭疼醫頭腳痛醫腳,你不能超限治療,否則就是違規,就無法獲得醫保結算。

那麽超出部分就只能醫院自己承擔。而我們大部分醫院科室多是承包負責制,誰超額誰負責,最後這部分超支費用就轉嫁到了醫生個人頭上了,辛辛苦苦一個月最後可能還倒貼錢。

醫生也是人,也要生活也要養家。所以長此以往就不願意收治複雜病人了,推诿病人現象隨之出現。而在DRG的引導之下,醫院更關注如何“低碼高編”,獲取更大經濟效益。

這就相當于把醫生逼成了會計,在接診時一方面望聞問切,一方面還要大腦高速飛轉算好經濟帳,如何把普通肺炎高套爲重症肺炎,以及如何把疑難雜症推到北京上海的醫院。

客觀來說,世界上沒有完美的醫保支付方式,DRG也一樣。後付制會誘導需方過度消費,總額預算制會降低醫療質量,而DRG則會導致醫院挑選病人,影響醫療公平。

但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雖然醫生的積極性可能會下降,但病人自負費用降低了、住院床日數減少了,醫療機構的效率確實提高了,總體效果還是顯著的。

那麽又該如何解決推诿病人或頭痛醫痛腳痛醫腳的情況現象出現呢,說實話這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我們現在正在推進DRG2.0版的改革,出台更完善更細化的編碼分類和法規。

根據新的DRG(按疾病診斷相關分組)/DIP(按大數據病組分值)分類,新的分組數目大約分別增加到七八百組和九千多組。醫生在診療時可以更快捷更准確地對應編組。

作爲一種新型醫保支付方式,DRG是美國實踐40年的舶來品,包括德國、意大利在內的全球很多國家都在使用。我國是從2010年左右開始試點,這幾年逐步推開的。

怎樣念好DRG付費這本“舶來經”,還需要結合我國實際國情來看。美國在DRG中是把醫生的專業服務從醫院服務中剝離出來的,是可以單獨獲取服務報酬的。

但在我們國內醫生的專業服務是含在DRG付費中的,所以搞不好醫生就得貼錢在裏面。這樣就導致醫生缺乏動力,甚至篩選和推诿病人了。

所以我們在推進醫保支付改革的同時,也不能只看到人家手段的先進,而忽略了制度的差異,在保障患者利益的同時,也要考慮醫生的收入。

畢竟醫生不是神仙也要吃飯養家。醫生的合理收入有保證了,專業價值才能充分體現,最終才會達到一個醫患雙贏的局面。

讓患者有尊嚴,得先讓醫者有尊嚴。

0 阅读:2

小徐聊社會

簡介:感謝大家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