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這兩碗坑孩子的“毒雞湯”,很多家長都信了。

逐日的蝸牛 2024-05-23 21:41:33

現在很多家長都會習慣性的通過朋友圈或一些自媒體來接受所謂的先進教育理念。

例如《最好的教育就是愛》、《給孩子最寶貴的禮物是自由》、《只要努力,每個孩子都會成功》等這類充滿吸引力的文章。

這些文章往往以誘人的標題和看似合理的觀點吸引家長的眼球。

表面上似乎充滿了深刻的道理,如同一碗碗鮮美的雞湯,嗅一下都心動,嘗一口就入迷,恨不得一飲而盡,沉迷其中。

殊不知其中有太多誤導性的言論,一旦深信不疑並付諸實踐,就如同飲下“砒霜”,對孩子的成長和教育有百害而無一利。

現在,讓我們一來看看,微信朋友圈中流傳的兩大育兒“毒雞湯”,你都嘗過沒有!

01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讓孩子快樂學習!

近幾年,國內的初等教育仿佛被“快樂教育”的潮流席卷,猶如一股清泉湧流。

尤其是像有些自媒體宣傳的那樣,主張讓孩子輕松自在的學習,作業少一點,考試不要考,排名不要排,學校、老師、家長、孩子都不要有成績的壓力。

天天就是表揚孩子,主張在快樂中學習,這樣的教育方式著實讓人眼前一亮,無論是孩子還是老師、家長紛紛心向往之,期待早日實現。

然而,學習從來都不是一場輕松的旅行,它更像是一場充滿挑戰的征途。

它是一項需要智力與毅力並存的攀登!

它是對知識的渴望,對智慧的追求,是對未來世界的探索與期待。

一位經驗豐富的教育家曾擲地有聲地反駁:

“我堅決反對降低教材難度。若連這點挑戰都難以承受,孩子們未來如何面對生活的風雨?四點半放學更是荒謬,懂教育的家長會利用這段時間輔導孩子,而那些手足無措的家長呢?難道讓孩子回家看電視,放任自流?這哪裏是在減輕負擔,分明是在加劇教育的不公!”

或許你也曾看到,一些媒體報道國外教育就是如此,孩子們早早放學,回家沒有作業,就是玩,就是開心,然後告訴你國外的孩子都是這樣成長的,絲毫不耽誤考名校出成績。

但很遺憾,你看到的只是國外平民家庭的孩子們,而那些精英家庭的孩子們卻在花費大量的的時間和金錢,在課後提升自己,只爲和那些回家就玩的孩子區分開,爲未來的大學精英教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你只看到了國外老師的和顔悅色,卻忽略了他們背後的嚴格與紀律,他們的嚴格甚至有國家律法的支持。

在許多國家,已經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允許教師在多次勸告無效的情況下,采取必要的手段,包括身體接觸,以確保學生遵守紀律。

說白了就是對于一些屢教不改的孩子,國外從法律上允許老師進行適當的體罰。

看看日本學生的刻苦學習,韓國高考的殘酷競爭,以及歐美精英們提前學習大學課程的勤奮,我們便會明白,說國外教育輕松的,恐怕是未曾深入了解其背後的真相。

02成功往往和學曆沒有關系。

“大學生爲初中同學打工,小學畢業生卻成了博士的老板”

這恐怕是全天下最毒的雞湯了,卻讓很多家長覺得學曆的高低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未來,仿佛學曆只是一紙空文。

甚至有時候在親戚朋友聚會的飯桌上,就會聽到某個年長一些,似乎很有經驗的長輩,以自己認識多少讀書很差卻很賺錢的老板爲榮,在那裏高談闊論,用他世界中的認知來認證“讀書無用論”這一論點。

如果下次在遇到這種人,千萬要離他遠一點,因爲莊子說過“夏蟲不可語冰,井蛙不可語海,曲士不可語道”。

當然那種人也未必知道莊子,他還是比較擅長在外面裝孫子,在家裏稱老子。

之前還有不少人在微博上或者朋友圈都看到過這樣一條帖子:下面哪份名單上你認識的人多一些?

第一份名單: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棠、王雲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

·第二份名單:李漁、洪昇、顧炎武、金聖歎、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

最後答案揭曉: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但現在默默無聞。

後者落榜,但都流傳千古。

由此得出結論:成功和學曆並沒有半毛錢關系。

且不說在曆史長河中,像第二份名單中的人寥寥無幾,更何況他們的成功並非偶然,而是付出了比常人更多的努力和汗水。

他們或許沒有學曆的加持,但卻有著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鬥志。

送他們一句電影《九品芝麻官》中的台詞“你用前朝的劍來斬本朝的官?”

沒人告訴他們,大清已經亡了麽?

還拿科舉狀元說事?咋地這是封建余孽還沒掃幹淨?

最後我想用,我在微信搜索上對“一個人爲什麽要讀書”這個問題的回複,作爲此文的結尾。

0 阅读:13

逐日的蝸牛

簡介:盡自己的全力,做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