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後,樓市定調!

景天相對論 2024-03-13 23:12:54

前幾天,寫了一篇分析文,後台沒過審,發不出來,得知這段時間屬于“敏感期”,索性也就靜默了,今天刪減了一部分,冒著風險再幫大家複盤一下。且看且珍惜。這次兩會提調,跟過往最大的區別是,變相承認資本邏輯的現實性。在房地産端,繼續深化“新房改”,讓雙軌制更徹底,所以提出了滿足改善需求“多樣化”,說明要放開頂豪市場和價格限制。要知道,之前頂豪是不能亂說的,也不能挂牌在網上,但凡是富人賺了錢,也在想著“平均”他們,有點兒“打地主分田地”的意思,嚇跑了很多人。但從去年年底開始,對富人的態度徹底轉變了,好像默許了他們的存在,並爭取把他們留下來……網上各種短視頻,對富人生活狀態的采訪,也被大衆所揭曉。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財富顯性論》,意思是,只要社會正常運轉,就會出現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無論財富還是地位,都會呈階梯狀被劃分成一道道鴻溝。這時候如果想盡辦法去隱藏,讓更多人活在一種假似“平均”環境中,反而更容易喪智、被剝奪。不如把現實戳破,讓人們都知道真相。如果富人是正規行商,靠努力和認知賺錢,其實對年輕人有一個標榜作用,只要大家都愛賺錢,賺得到錢,整個經濟才會有更活躍創新的面貌。想想2014年那會兒,“萬民創業,萬衆創新”,到處都是財富和機遇,年輕人滿懷期望,揮斥方遒,恨不能沒畢業就想財富自由,而現在都縮在象牙塔裏,考公考事業編……畢竟分蛋糕的前提是,有人做蛋糕。經濟的調控思路就是“玩命促活”。無論資本、資金還是人口,都要充分流動起來,白貓還是黑貓,能抓住耗子就是好貓,所以也無所謂債務和泡沫了,先把經濟拉起來再說。所以去年年底發過1萬億國債,今年又要發行長期特別國債1萬億,相當于2024年要花2萬億……可謂大力出奇迹。這還沒完,會後,央行行長潘學霸在答記者問時公開表示:去年兩次降准,釋放長期流動性一萬億,現在整個中國銀行業的存款准備金率是7%,後續依然有降准空間。利率也有下調的空間,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和擴大內需消費,需要一個低利率的環境。這意味著,在特別國債的基礎上,還要釋放巨大的降息降准利好,2024年放水力度應該算是09年以來最強的一次了。這讓我想到《西遊記》裏,師徒四人路過車遲國,孫猴子鬥法降三怪,請四大龍王現身,普降大雨。老百姓紛紛往外跑,有的拿盆、有的拿過鍋,還有人頂著缸出來接水。現實中,能接多少水,並不是看誰力氣大能舉起缸,而是他是否有資産做抵押,資産價值越大,接水能力越強,錢生錢的能力越強。在這個邏輯上,降水並不會讓所有人有錢,但會讓上遊充分有錢,同時錢變得不再值錢,下遊人群反而是受傷的。今年不僅是中國,全球的降息預期都來到了轉折點,再加上貨幣錨的不確定性,所以全球央行在貨幣貶值的預期上,紛紛重倉黃金,也導致金價飙升。降息降准,強行制造通脹的邏輯下,人民幣貶值預期也是大勢所趨,所以近期我們看很多人去香港買房,其實並不是單純買房,而是避險,在香港還可以買理財,5%左右的收益率,相對內地的1-2%,差距很大。不過今年大灣區也開通了跨境理財通,不過只有大灣區戶口和當地工作兩年社保的人才能買境外理財,再次證明了,什麽叫地域優勢。開年外貿數據表現不錯,我看了一下,1-2月達到了6.61萬元,同比增長8.7%,延續去年四季度以來的向好態勢,連續5個月同比增長,進出口規模創曆史同期新高。我去年講過,2024年拉動經濟的主要馬車只能是「進出口」,在新能源車和跨境電商平台規模出海的加持下,馬車提速進入新的階段。一個定居曼谷的朋友跟我說,身邊很多泰國人上下班開著比亞迪,購物刷著中國跨境電商APP,晚上睡覺前看著源于東方藝術哲學的微短劇……從工業産品到文化産品,中國在源源不斷向外輸出産能,二十年前,中國是全球制造業大國,二十年後的今天,地位依然無法撼動,這就是中國的根本競爭力,「規模經濟優勢」——可以最大限度地擴大生産規模,通過“成本分攤”降低生産成本,以抵消勞動力成本上漲造成的壓力,“本地市場效應”增加了全球的供給能力,使全球消費者都受益。說白了,就是便宜又好用。 所以蘇富比拍賣會上25萬元一勺的天價魚子醬,被我國雅安市天全縣打到不足百元一盒,國際巨頭壟斷的鑽石工業,被我國河南一個叫柘城縣的小地方,用年産400萬克拉的産能打成平價産品。家電、手機、汽車還有接下來的半導體等等都會走向這個結果。爲什麽講這些東西呢?這是一個鏈路,如果今年進出口貿易産業爆發,那麽在降息降准的基礎上,受益最大的就是沿海地區一些布局了全球産業鏈的城市。跟2021年特別像,整個房地産的複蘇邏輯,會先從深圳、廣州、上海、北京開始,再從大灣區、長三角等沿海城市,一層一層向內傳導。現在深圳樓市已經完全熱起來了,跟深圳中介聊過,帶看量較去年翻了三番,上海那邊也是,新房紮堆買,感覺大家買房的激情又回來了。買房跟經濟相關,也跟預期相關,如果接下來四大一線城市都能熱起來,那麽下半年二線城市就會歸位,重新進入下一個周期階段。而當下算是周期性底部空間。最後再講一下兩會上,提到最多的一個詞:加速新型城鎮化。網上給的概念很多,其實本質上都在講一個事情——如何把更多人集中起來發展經濟,提高內需消費力。2023年,中國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爲66.16%,但實際上,真實數據遠遠低于這個數值。因爲大量農村人口,進入城市就是爲了打工,打工賺到錢就回老家生活,並沒有呆在城市的意願。所以國家發改委近期特別表示:將「放開放寬除個別超大城市外的落戶限制」。未來除了北京上海這種因爲特殊高考制度被固化保護的城市,其他城市全部放開落戶,已經是大勢所趨。但我認爲放開戶口也沒什麽用,真正的城鎮化,並不是蓋房鋪路造橋梁,而是,這個城市是否能提供可就業的工作崗位,讓農民同胞化身藍領,有穩定的現金流支撐更好的生活。正所謂謀生大于天。而現在,全國範圍內能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和産業部署的城市,不足百余。在城市群戰略和大省會戰略下,上面又幾乎把所有資源截流在頭部城市,那麽這意味著中國城鎮化,最終會兩極分化。一方面,源源不斷的人口流入那些國家重點幫扶,有産業有地位有能級的省會級別以上的城市,追求更高維的機會和財富機遇。另一方面,人們返流回到自己所在的縣城或者農村,過相對舒適的慢生活,而且還能享受到城鄉一體化建設、國家重點部署的三農利好,機械化種田或者畜牧業,小富即安。兩頭都擁有生産資料。最尴尬的反而是中間這些中小型城市,只能維持現狀慢慢變老,如果想有奇迹,對城市操盤手的能力要求極高。像淄博、哈爾濱這樣的領導班子,放眼全國都是極度稀缺資源。在平均化主義消失的未來十年裏,城市之間的競爭會變得異常殘酷,這跟公園裏相親一樣,家庭、能力、長相和性格,總得拿出一個優勢來。有的城市靠天吃飯(政策),有的靠地吃飯(沿海地理海運優勢),啥都不靠的就得靠人(管理團隊),如果三不沾,那確定在接下來十年會陷入衰退型節奏。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