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放手就放手,想出走就出走”:喪到極致,中年女性的精神自救

張德芬空間 2024-04-27 12:05:57

三四十歲的中年女人,好像人生走到了最難的階段。

第一次如此感受,是一個人哄孩子睡完覺,看見鏡子裏蓬頭垢面的自己;

第二次,是爲家庭傾盡全力卻遭遇背叛後,一個人在廁所裏突然崩潰大哭;

第三次,是看到自己的身體頻繁亮紅燈後,恐懼卻又不敢向家人言說;

......

當生活中的變故如多米諾骨牌一樁一樁襲來,又該如何自救?

防不勝防的中年滑坡

公交車上,一個女人坐在靠窗的位置。

身邊陌生的乘客在歡樂地交談,而她的淚水卻如泉湧,那是積攢已久的淚水。

同樣是這輛公交車,曾經,她在車上讀書,如今,卻只能在車上哭泣。

這是電影《將來的事》中的一幕,這個女人叫娜塔莉。

娜塔莉是一個中學哲學老師,和丈夫育有一兒一女,上有老下有小。

和絕大多數中年女人一樣,她的生活被家庭和工作填得滿滿的。

丈夫也是教育從業者,有著共同的精神追求。

作爲妻子,她和丈夫保持著穩定的關系;作爲女兒,她在生活和情感上照顧母親;作爲老師,她熱愛自己的工作。

生活無憂,家庭美滿,事業有成,這大概是很多人渴望活成的樣子。

然而,娜塔莉看似完美和習以爲常的生活,一夜之間被顛覆。

相守25年的丈夫有了外遇,卻被女兒發現了,丈夫不得不向娜塔莉坦白自己出軌了,婚姻宣告破産。

工作上也遇到了大麻煩,自己編寫的教材因銷量停滯,出版商終止了和她的合作。

兒子女兒長大成人後,不斷疏遠自己,兒子還自嘲說,自己比不上媽媽的學生,覺得娜塔莉對得意門生比對自己還熱情。

而娜塔莉的母親曾是一名當紅模特,如今卻飽受抑郁症的困擾,常常打電話控訴,並要求她隨叫隨到,爲此娜塔莉心力交瘁。

母親養的那只貓是母親唯一的心靈寄托。

無奈之下,她只得把母親送進養老院。

雪上加霜的是,母親在養老院不吃不喝,精神萎靡,某一日又因意外摔倒,不幸離世。

娜塔莉硬撐著辦完葬禮,在葬禮上,她內心感受到深深的痛苦:

不知我是誰,也不知該怎麽活下去。

在回家的公交車上,娜塔莉傷心落淚。

後來,就連她曾經最得意的學生也開始犀利地批判她。

所有既定軌道裏的生活徹底被打破。

看起來,似乎是命運不公,但這樣的低谷來得並不突然。

曾經娜塔莉一家人去度假的時候,她獨自坐在船艙裏寫文章,完全忽略了丈夫和女兒。

直到丈夫召喚她,她才放下筆,出來一起看風景。

而娜塔莉喜歡哲學也讓她變成了一個相對理性的人,不能很好地置身于真實生活中。

而娜塔莉也很難理解母親內心的恐懼,直接把母親送去了養老院。

所以,婚姻問題,母女和親子關系問題接踵而至。

最後失去一切的時候,她蜷縮在簡陋的屋子裏,守著母親留下的無人照顧的貓咪,痛哭流涕。

甚至從自信走向自嘲,發出“我們女人年過40歲,只值得丟垃圾桶”的哀歎。

這樣的一幕,對于人到中年的大多數,太過熟悉。

家庭也罷,事業也好,親情也好,哪一樣單獨拎出來,都是難過的坎。

讓一個中年女人囿于其中,無法脫身。

爲什麽有時候感覺自己撐不下去了?

通常,面對低谷,因爲不想待在這樣的狀態裏,總會試圖“自救”。

會容易抗爭,用力過猛。

曾接待過一位來訪者,今年40歲了,總感覺自己得了抑郁症。

在咨詢的過程中,她問我,你有過突然失控的瞬間嗎?

我點了點頭,她歎著氣,聲音有些哽咽地說:

“公司明年打算裁員,看在工資的面子上,不得不拼一把穩住現在的工作。

孩子的班主任每周都要來“告狀”,說成績下降最快的就是我家孩子,厭學拒學。

最關鍵的一年,到處給孩子找心理醫生。

再加上老爸身體不好,經常住院,一邊工作一邊照顧。

老公工作崗位調動,頻繁出差,家裏大事小事都顧不上。

每天都很慌、很焦慮。

太想改變當下的狀態,于是對抗就開始了。”

開始和孩子“幹仗”,還把工作的憋屈情緒帶到了和老公的相處中,和爸爸的爭吵也越來越多……

人到中年的你,遭遇低谷的時候或許也曾有過這樣的“全燃狀態”。

在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中,安全需求是人類需求層次中的重要一環,即追求秩序,希望一切是可以被控制的。

當一個個浪頭打過來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可能是:

天哪,我該怎麽辦?

在“恐懼本能”的驅使下,爲了快速拿回掌控感,整個人就會活得很緊繃,不斷對抗。

但這是一種自我內耗的全燃,是走向抑郁的根源。

就像韓劇《低谷醫生》裏的南荷娜,在遭遇職場霸淩的時候仍然“火力全開”,領導不想做的手術全推給她。

爲了當上教授後可以去國外旅行坐頭等艙,一心埋頭工作,在不斷忍耐的過程中屢屢受傷,最後得到的卻是抑郁症。

想輕生的南荷娜和醫生的對話

每個人都會有情緒耗竭的時候,遭遇低谷,累積了足夠多的壓力,就會産生無力或憂郁的現象,差別就在于你有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休息。

如果和低谷對抗,勉強自己繼續往前跑,只會讓傷口越來越大。

你會發現,一次次掙紮後卻又被打回原形,無盡的撕扯和抗爭,讓你備受折磨。

這時候,潛意識裏就很容易出現另一個聲音,狠狠地說:你就是不行。

無數的情緒一層加一層,壓得讓人喘不過氣來。

隨之而來的是身體的“罷工”,失眠、偏頭痛、大把大把的掉頭發。

你看,這樣一來,低谷期爲數不多的精力在震蕩中被消耗殆盡。

用力抗爭,其實是對當下的不接納;

反複咀嚼,則是在一遍遍地複制痛苦,走向“認命”。

中年的低谷,更像是一碗粗糙的面條,越是細嚼,越是難以下咽。

但要是立馬咽下,也會讓你消化不良。

那我們應該用什麽態度來對待低谷期呢?

珍惜你的低谷期

中年低谷期像是孩子要經曆的青春期,是大自然爲我們設定的,固有的生理和心理過程。

羅翔曾說過,珍惜你的低谷,你會看到很多真相。

著名心理學家畢淑敏在接受采訪的時候,曾被問到:

你是如何度過低谷的?

她說了五個字:安靜的等待。

等待不是徹底擺爛,而是對當下的臣服,給予自己充分的允許和自我關懷。

臣服很重要的一步就是練習回到自己的身體。

很多人都會有這樣的時刻,當墜入低谷的時候,身體已經開始不適,但頭腦還會發出訊息,說“我還可以,或我還要繼續堅持”。

當身體真正撐不住的時候,又會自責爲什麽自己就這麽倒下了。

往往在這個時刻,最需要回到身體,因爲你爲了快速度過低谷期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大腦發出的聲音,往往是恐懼驅動的。

但當下的狀態最需要的是保護你的精力,覺察身體的變化,停止思考,回到呼吸,讓身體全然放松。

此外,你還需要練習“相信”,相信人有高峰和低谷,相信低谷遲早會過去。

就像《低谷醫生》裏說的,即使我可能又會變得不幸,但沒關系,就算不幸再度找上門,我也有力量去承受。

第二,覺察起心動念,讓她降到最低。

試著去嘗試那些真正滋養你,減少需要做決定的事情。

娜塔莉在失去一切的時候,她並沒有過度的對抗。

面對丈夫的出軌,雖然很心痛,但也絕不拖泥帶水和糾纏不休。

她選擇走進自然,選了一塊舒服的草地,靜靜地躺在草地上,所有的心思都撲在看書上。

同樣,你可以感受一下,什麽樣的事情是你可以不帶任何期待和壓力,就能很輕松的去完成的?

用心理學家施圖茨的話說就是:喚醒生命力,關注內在的指引。

比如寫感恩日記,覺得自己什麽都失去的時候,不妨多寫寫想要感恩的人和事,越感恩內心也會越豐盛。

以及回顧自己曾經的獨特經曆,比如:

我人生中最有力量感的時候是什麽時候?

另外,看到失去的同時,某種程度上自己又擁有了什麽,看到越多,也就擁有的越多。

就像電影裏的娜塔莉說的那樣:

“當我想到小孩都離開了,我的丈夫抛棄我,我的母親死了,我重新獲得自由,我不曾有這樣的體驗,真是太棒了。”

當妻子、女兒、母親這些標簽統統卸下的時候,她只是她自己,她可以去做更多她想做卻未曾做的事情。

很多時候,在這種“狀態切換”中,之前積累的壓力和痛苦就會被釋放掉。

已經是低谷了,往後走的都是上坡路。

接下來,當你感受到精力慢慢回升的時候,就可以給自己設定一些微小的任務。

每天做一件,讓自己的生活逐步走向更穩定的秩序。

就如娜塔莉走出痛苦的陰影,是因爲喜歡哲學,重新開啓了閱讀之旅。

很快在書本和思考的世界裏,爲自己找到了一條安定且充滿樂趣的路。

認真經曆過這個階段,體驗這個階段的意義感,你會活出真正屬于你的人生。

勇敢走出低谷的路上,我們需要良師益友同行,誠摯邀請您加入盧熠翎老師3天“勇敢做自己”體驗營,在收獲內在成長的同時,也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支持,充滿樂趣地走下去。

祝願你我,溫柔地支持自己走出低谷,煥發新生。

*本文由蠍子的瞳孔創作,如需轉載請聯系授權。

策劃丨李絢彥

編輯丨李小豆

主播|姝璇

0 阅读: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