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新的後海,正誕生在浐河東岸的魚塘邊

今西安 2024-05-08 10:52:53

後海不是海,但是比很多海還著名。

它就是著名的北京什刹海那疙瘩。之所以著名,並不是因爲有那一池子的水,更是因爲那繁華喧囂的煙火氣,以及藏匿在胡同中的爆肚、灌腸、豆汁們散發出來的氣味。

然而,對西安人民群衆來說,北京的後海再好再著名,也不如自家的後海更親切更有味。而且永遠也不用擔心,自家的後海,會被人將什刹海和羅刹國傻傻分不清。

廣大的內陸人民,大概一直對大海都有一種執念。因爲沒有海,只要是一片水,就可以賦予它“海”的名字,比如雲南的洱海,九寨溝的海子,北京的什刹海也就那麽大一點,還要給分成個前三海和後三海。

咱西安浐灞那個後海,本來只是河邊的一隅,隨著灞河的改造,幾十米寬的水流一躍而成幾百米寬的河面還綿延好幾裏,在這個沒有大江大河的北方城市,一下子也有了一片開闊的波光粼粼。添居北方的“海”之列,也算說得過去。當然,以灞河斜拉橋爲參考地標的這片區域最終能夠成爲西安的後海,除了水,更重要的是,白天它也許不那麽起眼,但是每到夜晚尤其是夏日的夜晚,波光粼粼的水面映照著城市的萬家燈火,波光粼粼的水邊以及城市的萬家燈火下,近處的遠處的,路過的趕場的,買著的賣著的,在這裏彙聚而成最實在也最真實的西安夜生活,正熱鬧喧囂著、缤紛燦爛著、陽春白雪下裏巴人著,涼風習習熱浪滾滾著,正式開始了。

也許,還有那麽一點點魚腥味。對嘛,這才是“海”的味道。

不過,偌大一個西安,只有一個後海,總感覺有些不夠用。尤其是其地處城市的東北一隅,對其他三個方向的人們來說,還是有點遠了。很多人,比如我,久耳聞之,心向往之,卻身不能至。

于是,某年某月某個地方,突然又誕生了一片新的後海,西安人完全不必意外,因爲,它一定是必要的,也是天然的。

那麽,這片新後海的誕生,自然有其先天條件——必須要有水。不然,城市各個角落火爆的夜市都可以把自己叫做後海。

西安的東南西北都是有水的,但北邊的水和西邊的水離主城區都太遠了。唯有東邊,有浐灞兩條河,還離著城區近甚至被包裹在城市之中。這也是爲什麽西安的後海,最早誕生在灞河邊的重要原因。

作爲灞河的小兄弟,浐河,有點落寞,也不甘寂寞。

機會總是給有准備的河的。誰能想到,有朝一日,曾經的旮旯拐角,白鹿原和少陵原之間,遠離城市高樓大廈的地方,一片新後海正在孕育誕生、蓬勃而出。

這片新的後海,就在雁鳴湖的斜對面,那個無名的浐河新建橋的頂頭地。

作爲一個愛遛彎胡逛的人,我可以毫不慚愧地說,全程見證了這片新後海的誕生。

三五年前的時候,這裏還沒這座橋,河東邊,那正兒八經就是鄉下,砂石泥土的路上,人都見不到幾個。

兩三年前的時候,這橋隨著浐河綠道一並修通,來遛彎的人多了,從河西過橋到河東的人多了,橋頭便有了零零散散的攤攤,也就是些賣水的賣甘蔗的賣椰子的炸臭豆腐烤面筋香腸的賣爆米花的。

一年多前的時候,路東邊原來的沼澤地大坑,被挖成了兩個相連的大魚塘,北邊面積大的做了釣魚池子,南邊面積小點的種上了荷花捎帶釣魚,新池子水質好,又和周圍開闊的環境相得益彰,于是不但有了水,有了魚,還有了花,有了鳥,自然也就有了人。釣魚的人,遛彎的人,過路的人,三人便成衆,成衆便是市。

永遠不要懷疑中國商人尤其是小商小販的敏銳嗅覺,一時間,炒面炒餅炒拉條,包子米線大馄饨,米皮涼皮擀面皮,彙通面臊子面油潑面,甚至連西安其他地方都不太見到的豆腐泡馍,都在一輛又一輛的蹦蹦車的一陣蹦蹦蹦響聲之後,或南或北,或遠或近,都開到了這裏安營紮寨,開張了一輛蹦蹦車就是一個攤位的生意。

及至最近,當我也就時隔一個多月再遛彎到這裏的時候,赫然發現蹦蹦車攤位的規模,擴大了何止一倍。路的兩邊,從橋頭往上下遊各自延伸了有一二百米。除了原先的那些吃吃喝喝同類攤幾何數量的再增加,還新增加了烤肉攤、鮮榨果汁攤、冰粉攤等,林林總總,越發熱鬧。

而且,大家貌似約定俗成,各種熟食吃的全部在路東,水果飲料刨冰等全部在路西,一熱一涼、一鬧一靜,倒是讓一條浐河東路,成了泾渭分明的分割線。

浐河東路也就二三十米寬的一條路,路兩邊的攤擺上了,便共同構成了一個熱鬧集市。眼看著,一個新的後海,正在這裏呼之欲出。

如果僅憑攤攤多了品類多了就認爲這裏行將成爲西安新的後海,那麽,不是我膚淺了,就是這個城市膚淺了。

一點都不膚淺地說,天時地利人和,正照耀著浐河東岸的這片地方。

原先沒綠道沒橋的時候,路都是砂石泥土路,村都是鄉下的真農村,鳥倒是拉屎自由,人卻很少來幾個。現在路成了硬化水泥路,一橋還連接了東西,讓城市到鄉村的距離一下子極度拉近。車往南山的人也喜歡走這裏,加之河水池塘對城裏人的天生吸引力,嘩啦啦,一下子就成了風水寶地。

是爲天時。

再說地利。半天然的河道,水面雖然小點,但有潺潺的水聲啊,有大片大片的河道天然草地和沙子卵石河灘啊,帳篷可以搭到河道裏啊,小朋友可以拿個網網撈魚蝦拿個鏟鏟挖沙子啊。而且,一邊有河,一邊還有大池塘,兩邊都有水的地方,西安可是不太多。最重要的,又在巍峨兩原之間河谷的制高點,傍晚秦嶺的山風順著河水吹來,吃著烤肉,喝著啤酒,一會豎耳到西邊聽聽水聲,一會賣眼到東邊看看荷花,那真叫一個惬意舒暢。

原來路不好的時候,這地方著實偏僻,現在大路修通了,河東河西過來都方便,不管是南三環還是東三環,都是方向盤稍微拐一下的事。

對了,正建的據說是亞洲面積最大的高鐵站西安東站,就在幾裏地外的不遠處。

至于人和,三輪車的小販們最有發言權。

我曾經和賣豆腐泡馍的來自南方某省份的小販聊過,他說這地方歸浐灞管,城管也不收攤位費,就是對衛生和消防要求很嚴格。如此以來,小販們就節省了很多成本。另外,背靠的白鹿原底下,很近就有倆村子。這倆村子別說是城中村,連城邊村都算不上。這種村子的好處就是院落寬敞、房租便宜,太適合這種小攤販租住安家了。

有如此多的利好,又眼見著一兩年間這裏從幾個攤位變成了一片集市,反正,我對這裏成爲西安的新後海,充滿了期待和信心。

一邊喝著甜絲絲涼滋滋的椰子汁,一邊咀嚼著黑白配的臭豆腐,我走在新建的浐河橋上,未來西安新後海已經落在了背後,但喧囂聲仍不斷傳來,不由得勾起我的胡思亂想。

心說,哪怕當下的經濟很不景氣,只要不要管得太死板,放開了讓人民群衆去找商機,勤勞的人民總能找到掙辛苦錢的地方。被工作生活累成狗的我們,也樂見這樣的新後海越來越多,更需要這樣的新後海來舒緩焦慮。

0 阅读: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