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琦:舊仇新唱窦娥冤——觀話劇《窦娥》有感

光影故事的博客 2024-04-26 18:12:28

丁一滕的話劇《窦娥》的創作靈感來自于中國元代作家關漢卿的雜劇《窦娥冤》。

《窦娥》講述了從小被父親寄養在別人家的窦娥在陰曹地府般的山陽縣等待著父親的歸來。一天,窦娥遭遇不公正的陷害,成爲了殺人嫌疑犯,誰知從遠方而來的審判官竟然是抛棄自己的父親—窦天章。窦娥原本以爲父親會爲自己做主,找出真凶,沒想到父親竟不願與這個跪在自己面前的親生女兒相認。窦娥在絕望中屈打成招,她發下三個“感天動地”的詛咒:第一,鮮血飛上白練、第二,山陽縣三年旱災、第三,六月飛雪。

雖說是家喻戶曉的故事,但是,導演丁一滕將元雜劇內容用現代語言和現代思想重新演繹了這個故事,給我們展現了別樣的窦娥冤。在其中,老天與窦娥“天人感應”的瞬間,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新構思,面對老天爺,窦娥將如何選擇?是繼續等待?苟且隱忍?還是打破砂鍋與這個荒誕的世界一較高下?是生存還是毀滅,這就成了一個問題。

故事開場,導演男扮女裝演繹一直受到壓迫和不公正待遇的窦娥,只見窦娥一身紅衣站在舞台中央,刺眼又驚心,仿佛要從這個人物形象上迸發出火一樣的激情和情感,然後是略帶刺耳的二胡聲,配上窦娥哀怨的嗓音,似乎已經爲以後的悲慘結局埋下了伏筆。

尼采曾經說過“我們否定上帝,唯有如此,我們方能拯救世界”。窦娥在最後的邢台上對著頭頂的烏雲密布的天空哭喊道“老天死了”,人類永恒眺望無盡的必然性與虛無,因此,站在刑場上等待處決的是全人類。直到最後劇院的燈光慢慢亮起,你才發現你以爲你是觀衆,不,其實你也是窦娥。

再來說說這部話劇中的現代表演形式。導演不僅將舞台語言和小視頻相結合,還在故事情節和結構上用了比較現代的表達方式。在關漢卿的劇本中,很多人物形象都不夠豐滿,導演重新刻畫了人物形象,把元雜劇那種古典的敘述模式中加入了很多新的情節,中間還有給觀衆發糖的環節,這是話劇形式上的創新,也是現代戲劇的表現形式。整部話劇的道具舞美非常少,這恰恰考驗了演員的表演功力,如何用身體的語言來表達情感。

話劇在飄雪的時候迎來高潮,窦娥與天爲敵,拒絕了老天爺的請求,與地爲敵,詛咒三年幹旱,與自己爲敵,爲不是自己的罪名買單。窦娥一身紅衣對著蒼天哭喊“你給予我們故事情節,人物關系,艱辛苦難,卻沒有告訴我們如何面對,我需要你們的時候你們在哪裏?”最後窦娥死在了刑台上,緩緩出來一句唱詞“日有朝夕月有暮,有個鬼神掌握著生死權”如果你認真觀察,就會發現在劇中,陰險狡詐的菜婆和背信棄義的窦天章都是帶著面具的,他們的靈魂早已被腐蝕,是如行屍走肉般的存在。

窦娥不靠天不靠地就靠自己的滿腔悲憤感染了在座的每一個觀衆,血紅色長裙是對世俗的反抗更是對這個荒謬世界的抗議。 去劇院看看吧,舊愁新唱窦娥冤,感天動地窦娥冤,去看看,這個窦娥是不是你期待的窦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