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歲重慶爺爺造童話小屋:整座山都是花園

一條 2024-05-20 21:13:10

最近,一個名爲“耘兮小院”的花園在網上走紅,

視頻的主角是一位已經78歲的農民爺爺。

他在重慶山間的農村裏,

造起了屬于自己的一方庭院,

他用破爛的罐子、廢棄的尿壺和電飯煲做花器,

一年四季都有鮮花依時節盛開。

小花園以外還有“大花園”,

站在庭院中,每天目之所及,

都是對面山林的美景。

爺爺和奶奶在自己的花園中嬉鬧

爺爺在山裏住了四十多年,

現在已經是三代同堂。

這幾年,全家人一起構思、一起勞作,

慢慢地改造了小院和屋子、

廚房和閣樓。

讓這個村裏的家,

變成了一個符合所有人需求的居所。

隨著改造的逐漸完善,

小輩們也越來越頻繁地回到這裏。

小院在半山腰,上山的小路兩旁栽滿繡球

他們說,

在城市裏待久了,回到這樣的院子裏,

所有的事情都會豁然開朗。

一條攝制組在初夏時節來到這個小院,

在滿院的月季景色中,

和爺爺一家人聊了聊。

花園和自建的紅磚房

小院稱得上隱蔽,重慶山裏的地貌本就高低錯落,如果從主路看過去,只能隱約看到石頭堆成的堡坎和幾竿翠竹。但是順著兩邊開著繡球的窄窄石階一路走上去,一下子會豁然開朗:花叢包圍著屋子,向陽處、背陰處,都種滿了習性相應的鮮花。站在花叢裏,對面就是一片青綠的山林。

“如果說狹義的花園,面積並不大,只有五六十平米。但是我們其實更願意把對面的山景、整個大自然的風光,都當作我們的花園。”兒媳陳婷婷這樣說。她和丈夫平時在重慶市區工作,現在越來越頻繁地回到了鄉下的家裏。

花器都是撿來的破爛罐子,但是一年四季,都有輪轉的花朵在盛放

院子裏的鮮花隨著一年四季的變化而輪流開放。早春時節,是郁金香、洋水仙、雪柳,還有三棵高大的山茶,是四十多年前爺爺親手栽下的;暮春到初夏,花園裏開滿了各類月季;盛夏時,可以看繡球,那條“繡球小徑”會被藍色的繡球鋪滿;秋天的時候,堡坎全部挂滿粉白色的菊花,隨風飄蕩。菊花開完後,進入短暫的休眠期,很快是冬去春來又一年。

種花的花器倒是非常隨意。廢棄的電飯煲、破爛的罐頭,還有撿拾來的尿壺,爺爺把上面的沿子敲掉,種上了蘭花,長得還尤其好。

爺爺青年時期種下的三株茶花,是院子的骨架,已經默默陪伴這家人四十多年

他四十年前愛上了茶花,有同事弄了一株小芽給他,他小心翼翼種下,結果被家裏養的豬拱了,“我說糟了糟了,心裏太難受了。”後來他一直念念不忘,又去鄉下扡插了三株回來。從此這三株茶花在院子裏冬去春來,每年臘月後盛開。盛花期的時候,落花在樹下積了厚厚的一層。爺爺愛這些山茶,一開始總舍不得掃。到後來堆得實在太多,才掃去燒掉,花灰滋養土地,成爲來年花團錦簇的好風景。

爺爺去山裏“薅”來花材,插花裝點房間

爺爺時常去家裏對面的山林“探險”,他愛插花,又不舍得院子裏的花,所以總是去山裏“薅”。他插花沒有門派講究,全憑手感,“瞎插,但還是要講究一些線條,給它弄出來有立體感,就像我以前在山上采了一支金剛藤,它的根子長得彎彎曲曲,插下來好像國畫大師的畫。還有葉子、還有蟲吃的痕迹,我覺得很好,是自然的一種造型。”

花園和菜地挨在一起,現在種滿了四季豆、豇豆,然後茄子、辣椒。“一輩子的農民,就算不種花,也是要種菜的。”所以一年四季,除了院中的鮮花,總有最時令的蔬菜可以吃。

一家人最近在山裏租下了新一塊的菜地,“耕種”成了生活裏更重要的主題。日常的對話也變成了“XX品種的紅薯很甜,我們去搞些種子回來種種看”。

1981年,爺爺申請了一塊宅基地,自己蓋起了土牆房子。住了三十年後,土房出現裂縫破損,一家人把它推倒重建,起了一座紅磚房。房子在半山腰,交通工具沒法上去,所有的建築材料,不管是磚、水泥、鋼筋,全部需要由馬馱上來,再被全家人整整齊齊地碼好。

從設計圖到動手施工,都需要親力親爲

紅磚房在山村裏顯得別具一格,很多人都因此猜測爺爺是不是有過海外的留學經曆、學過建築設計等等。其實都不是,陳婷婷說,“我們家沒有人學過建築設計,但那時想了很久到底要一個怎樣的房子。”之所以選擇紅磚,是因爲“我們家是周圍都是山林,不希望建一個都是鋼筋混凝土的房子,這個房子在自然裏一定不要違和。紅磚不貴,拉來就能用。我們保留紅磚的質感,然後做勾縫,看起來和自然的環境就很和諧。”

近幾年,他們又在紅磚房的基礎上進行改造。雖然沒有專業人士,因爲預算有限,他們也沒有請專業的設計團隊,但是全家都根據自己的需求參與了進來。設計圖他們自己畫,畫得“鬼畫符一樣,只有自己看得懂”,施工現場再用磚塊搭建模型,確認不會有差錯。

農村的廚房,也可以寬敞、明亮、清潔,已經成爲一家人情感交流的場所

廚房的改造是一個重點,他們打通了以前的老竈房和主房子。農村的土竈房普遍光線不好,很容易顯得特別髒,他們又在所有的房間裏面增加采光。原來的牆體因爲熏臘肉熏得很黑,他們用膽巴反複浸洗,又用了外牆膩子粉,加上水泥,讓基底變得特別牢,然後再刷上了罩面漆。柴火竈油煙要多一點,這樣操作很方便刷洗。

當時來幫忙的油漆工人問,反正是農村的廚房,爲啥子牆要刷得那麽白?“但廚房其實是一家人特別緊密活動和交流的一個中心的空間,廚房不是媽媽的戰場,而是所有人都要參與進去,是一個情感的粘合劑。即使在農村,想美一點、亮堂一點,也完全沒有問題,只需要一些小細節做到位就可以了。現在我們回來,待在廚房的時間比待在客廳還多。”

閣樓,是小孩子的“遊戲基地”

另一個改造的重點是閣樓。閣樓本來棄置已久,堆滿了雜物,夏天特別悶熱不透風。他們用老木板重新吊了頂,開了三扇老虎窗,增加了采光和通風。原本的牆上有一個圓形的風景窗,那是當年修房子時爺爺的想法,這次改造也保留了下來。“小孩子喜歡閣樓,改造後成了他自己的遊戲房,每次回來都特別喜歡往樓上跑。”

一家人聚在一起,翻看老照片

前些年,奶奶生了場病,病後變得有些多愁善感,每次要和孩子分別都會傷感。兒子兒媳因此增加了回來的頻次。“回來總要找點事兒幹,我們就開始改造小院,把家打造得更適合一家人居住。”

因爲是家裏的改造,他們不著急,許多事情親力親爲一點點來。爺爺在茶花樹下睡了四個月,守出了樓下空間的改造。有次陳婷婷出差,一個多月後,發現爺爺已經帶著鄰居把堡坎砌了出來。

爺爺奶奶在茶花樹下,一起擇山間剛摘來的筍

爺爺奶奶對生活的熱愛是刻在骨子裏的。他們在這裏生活了幾十年,地面幾乎永遠掃不起灰塵,屋裏屋外永遠幹淨整潔。爺爺雖然已經年逾古稀,但是隨時隨地要找到事情來做,他總是忙著給院內的木頭桌子上漆、或是用撿到的鐵絲給燕子做巢……燕子窩就在屋檐下,燕子傍晚時分會來休憩,當地人認爲是吉祥的好兆頭。

祖孫一起搖桂花

上小學的孫子也享受進山裏采花摘蘑菇的時刻。他跟著爺爺,一起尋找插花的花材;也在秋天的時候,和爺爺一起搖落院中桂花樹上的星星點點。“我就是一個農村人。”他有時候會頗爲自豪地跟其他小朋友這樣說。

“回來吃得好,睡得香,能幹兩碗飯,平時在城裏是打工人,但不管你心裏有多少事,有多大的壓力,回來之後會很放松,感受到晚風、看到雲霞,看到滿院子的花。天天鳥叫把你喊醒,只要坐在院子裏面,就會很釋然。

現在農村它不再是以前的農村了,基礎設施已經做得比較好了,但凡花點心思,打造一個稍微舒適一點、更符合使用需求的空間,其實不需要花很多的本錢在這個上面,但是你需要用心。”

陳婷婷又提到,家裏的小朋友曾經寫過一篇作文,讓她印象深刻。作文主要關于這個小院的改造,以及把破爛的罐頭器皿都用來做花器的巧思。那篇作文的末尾落了一個句話,叫做“勞動創造美好生活”。“這也是我們一直以來的一個觀點,你需要自己去做,你才能夠實現自己想要獲得、完成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