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70後夫妻不養娃,中年讀碩讀博,完全按自己的心意過日子

一條 2024-05-25 11:13:11

70後設計師高一強和太太姜立,

已經在京郊的280m²小樓生活了16年。

他們不養娃、中年讀碩讀博,

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過日子,

渴望“長閑”。

高一強、姜立夫妻的家

收來的舊物

家裏沒有精致裝修,

擺滿了從世界各地淘來的舊物。

很多人眼裏的普通物件甚至“破爛”,

經過他們的加工,顯得像“寶貝”:

從垃圾站收來的窗框和椅子、

中式油紙傘、榫卯筷子盒……

高一強說,破和爛裏正藏著東西。

4月初,一條家居生活拜訪了夫妻倆的家,

以下是高一強的自述。

自述:高一強

編輯:雯敏

責編:徐瑩

高一強與太太姜立

我是高一強,70後的哈爾濱人。1992年來到北京讀書,本科是工藝美院(清華美院前身),工作了之後再讀的碩士,47歲的時候,又回到清華開始讀博。

其實沒有任何功利的想法。我寫的第一本書《日用之道》出來後,就開始反思,能不能再沉下來一點,把器物和中國人之間的深層關系研究透。清華的氛圍太吸引我了,圖書館特別好。我在外頭忙忙叨叨地工作,一進校門,覺得整個氣息都不一樣了,安靜、充滿陽光,到處是騎著自行車上下學或運動的年輕人。

2007年,認識我太太姜立。她是煙台人,在一家車企工作了十幾年,現在退休了。她退休前又跑去讀了哲學碩士,主要還是因爲好玩,同時也希望從不同角度來認識自己。

我們不是那種特別遵循“社會公共情感規則”活著的兩個人,可能還是希望按照自己感興趣的狀態去生活吧。沒有要小孩,是因爲我們把這個事看得很重要,一旦有了孩子之後,我倆所有的重心、計劃、賺錢的動力都會不一樣,所以思前想後,還是決定沒有要。

還好,我們身邊有可愛的狗狗們,最多的時候養過10條狗。2009年搬來順義這邊,也是因爲它們,這邊不但清淨而且有院子,能讓它們快樂地跑跑。

儲物間裏收來的老物件(左);溫州點心盒(右)

從2007年開始,我迷上了舊物,收集、研究它們成了一大愛好。收來的大部分是工業化生産、日常的東西,流行于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

很多時候,如果一件物品對你來說好看、好玩,一定是因爲它跟你過去的某個經曆相關聯,讓你看見了原來那個日子。

對于每個人而言,器物的本質是“用”——將喜歡的器物一點點地收集到一起,再把它們帶入自己的日常。這樣一來,就有可能一步步發覺,怎樣才是真正適合自己的生活。

客廳

我們家是兩層半小樓。基本上沒做什麽大的裝修,還是希望不過度裝飾,主要是不太喜歡現在流行的那些裝修風格,一個家就是一個生活態度,我們沒必要去追求那種統一的生活樣式吧。

窗扇

一樓客廳牆上的那對窗扇,大概才70塊錢。我和太太在垃圾站看到的。當時我和她說,老婆你快去,應該還不錯,趕緊拿下。砍好價後,用車拉著就跑了。

回家發現,一對窗扇正好和客廳的紅牆很搭,有點老祖宗那種“暖意便從窗下見”的意思。

Ketjapi(凱卡皮)琴

窗扇的一旁,挂的是一把Ketjapi(凱卡皮)老琴,來自蘇門答臘島的明古魯人。雖然斷了一根弦,但雕刻得非常精細,仔細看的話能瞧見很強的敘事性。

當時買很便宜,大概 600多塊錢。後來看蘇富比拍賣行做了個Ketjapi(凱卡皮)琴的主題拍賣,起拍價在3000歐元以上。

上世紀70年代的老唱機

紅牆窗扇下的矮櫃是我們自己設計的,“隨隙”家具系列中的一件。上面擺著從舊貨市場裏淘來的電唱機,是上世紀70年代的老貨,上海電子科技二廠産的美旋牌。

我們可能更喜歡音樂的本色,這老唱機我聽著特好,它唱出來的是那種沒被“加工”過的聲音。老唱片緩慢轉起來的時候,連照進房間的陽光好像也回到了唱片裏的那個年代,足以讓人安靜下來,仔仔細細地捕捉唱針和唱片之間極其細微的摩擦。這份安靜,讓那個永遠指向過去的聲音,帶我們重新走回過去。

150塊收來的兩把椅子,自己拿丙烯刷綠

高一強寫的書《日用之道》(左);他設計的矮櫃,“日用之道”系列中的一件(右)

客廳隔斷前的這個櫃子,其實是因爲懷念小時候用過的櫃子而設計的。櫃子上面有很多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東西。

鏡子,很典型的維也納分離派的産物

挪威的銅秤(左);京都的小貓擺件(右)

鏡子,是我倆在巴黎的舊貨攤上淘的,裝飾了一些月桂樹的元素;這個純銅的秤,是從挪威帶回來的;還有我太太從京都帶回來的小貓擺件……

我們把一部分“經曆”陳列在這兒了。一看到某件物品,就能想起來,這是哪年、在哪裏背回來的。我們身邊每個看上去平淡的器物,其實都是一段彼此相遇、彼此挑選的故事。

家裏收那麽多東西,好些是隨手放的,其實沒有分類。我們倆可能也有想法,看看有沒有機會做一個小的日用生活博物館。

夫妻倆旅行時,逛舊貨市場

出去旅行的時候,每到一個城市,我們首先去舊貨市場,因爲那是離生活最近的地方。那裏滿是貌似失去價值而被遺棄的物品,但可以嗅到窸窸窣窣的日子的味道,可以遇到最日常平凡的故事,可以發現躲在器物背後的代代相傳的記憶和生活。

儲物間內品玩油紙傘

我們也找了很多傳統中式物件,老祖宗的日子真挺美的,活得特講究。

儲物間這一批是從溫州拿回來的。一個木桶也是坐具,底下可以儲物。點心盒很精致,當時收它是因爲乙醜(牛)年,我太太屬牛。

還有從湖南帶回的油紙傘,做得也很漂亮,當時被它的工藝和傘骨吸引了。

筷子盒

還有筷子盒。一個是溫州的筷子盒,設計得很精美,常挂在戶外,下面開孔了。我當時還在煙台海邊買了一個,它用了中國傳統的榫卯結構,因爲在海上晃動時它要有緩沖,所以這個結構是最適合的。

這上面是中國人那個智慧,你必須要留下來。

上世紀60年代量産的vespa

儲物間有兩件東西是我太太最喜歡的,一個是她買回來的郵差綠的小布自行車,一個是上世紀60年代意大利産的vespa摩托車,聽說當時這個型號全北京就兩台,她說那必須擁有一個。

2018年,我們出了第一本書《日用之道》,寫的就是這些收來的“破爛”。破和爛,才能讓我們在裏面看到東西,可能一個器物裏藏著的,就是對應的整個社會的狀態。所謂所見舊物如遇故人吧。這也正是器物的魅力。

最近,我們倆剛把第二本書《發現日用》也交給了出版社,正好趕上清明節,我倆還說呢,咱倆以後也不會有人來掃墓,好歹留兩本書下來,算是留下更長久的墓碑吧。

50年代國産小貓壺、“知了”針線盒、各式油燈

非洲布隆迪樂器、芬蘭桦樹皮鞋子、1920年柯達生産的相機

琢磨尋常百姓家的熟悉的物件,是我的愛好,也跟工作息息相關。我平時研究的方向是“設計考古”,就是希望在日常生活中,看見看不見的日常,看見平凡中的非凡。

這種研究,其實能衍生出許許多多的“果”,就像我也從記憶和經驗出發,把它們運用到我的家具設計中。回憶往事是人類的大快樂之一,那些器物恰好是這些回憶的線索。

書房

書房是我忙忙活活地查資料、寫書、做方案的地方。這間屋子裏,一面牆上都是我給太太拍的片子,還有我太太畫的畫。她從2007年就開始畫畫了,2022年在巴黎辦了自己的個展。

我們家基本不會挂其他人的作品,樓上、樓下挂的都是我太太的畫。客廳隔斷上的,是三幅她早期的作品。

高一強拍的照(左)、姜立畫的畫(右)

給彼此畫的肖像畫

剛認識那會,我們還互相畫肖像畫,那時候我們談戀愛沒什麽成本(笑)。我喜歡她畫的我,比較放松,我畫的那幅,感覺每一筆都是想過的,像是在作畫。

1996年大學畢業,其實大學之初就開始賺錢了,當時年少輕狂。認識太太以後,我就完全變了。身邊的朋友都不相信我讀了碩、博,還出了書,大家特別意外,說這些事怎麽能是你幹的呢?可能是我當時給大家的印象是特別“渾”的吧,完全和做學問沒啥關系。

在院子裏“長閑”

我們倆相處,其實很簡單,我“退”出來就可以了,沒有必要把自己放到一個關鍵的位置。人家把姑娘送到你們家,姑娘原來在家也是個寶。不能就變成了傳統的那種“我是丈夫”就得怎麽著,“她是妻子”就應該怎麽著,我們倆是相對平等、自由的狀態。還是那句話,我們沒有按那種公共情感規則來活著。

我太太今年51歲,已經正式退休了。她有那麽一點點小焦慮,就逼著自己出去溜達。她覺得焦慮的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是,期望值管理,就是老覺得應該幹點什麽。

其實,日子就是自己的,跟其他人都沒關系,生活也沒有固定公式。我們最喜歡的是挂在門上的小木牌“長閑”,希望每天都閑著,來我們家的人一看“長閑”,也都能慢下來,變得很放松。

1 阅读:98
评论列表
  • WHW 2
    2024-05-25 12:09

    這兩個一定是三毛迷